对古代买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何买官能在古代成为一种制度延续两千年?并好处多多?
从战国末期开始,我国历代封建君主就开始了一项国家固定的买官制度,那就是“捐纳”制度。尽管历朝历代的名称不同,但都有一个通俗的叫法,那就是买官。这里的买官,不是指官场上的那种潜规则,而是朝廷法制的一个固定制度。很多人听了这个词会鄙视,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买官对朝廷以及官员的好处还很多,也成就了不少名人。例如曹操的父亲,雍正时期的李卫(就是李卫当官徐峥那个),还有马邦德县长……
目前最明确的记载是在大秦帝国建立之前的先秦时期开始,秦始皇为知道决先秦的经济压力,就制定了一个规定,如果有人捐赠给朝廷一定数量的粮食,朝廷就给他们一个爵位,这就是买官的开始。还有人说,这项制度还可能更早,只因嬴政名气太大,就按他头上了。我们今天人,可能没法理解,这项制度居然比整个帝制时代的生命还久,居然到了民国才彻底结束。著名的县长马邦德(葛优先生),可能是最后一个买官的县长了吧。其实朝廷卖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且还是双赢。
首先,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是一个合法而又快速晋升的途径。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先生就做过一个统计,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从参加考试那一天算,到殿试结束一般需要20多年,而且通过率也只有不到百分之三。但特殊的天才或有深厚背景的几个另类,那是除外的。范进中举我们就不说了,文征明自己就考一辈子没考上,他还是四大才子之一呢,还有柳永,蒲松龄等等。有些人,真的有才,做事能力超人,就是考试能力差。比如雍正年间著名的田文镜,李卫等,都做到了封疆大吏,为朝廷办了很多实事,大事,但他们的官开始都是买的。只要有钱,就能跨过那个繁杂的考试程序,就像游戏里一样,买最好的装备,直接晋级,就让那些穷人苦熬去吧。顺便这里说一下,徐峥演的李卫太好了。而历史上真实的李卫不是叫花子,而是一个大商人的儿子,后来他做两江总督,江南总捕头那可是真的。这样一来,很多有特殊才能,但不擅长八股文的同学就有福了,前提是你家要有足够多的钱。那些,懂水利的,天文的,机械制造的,就可以通过捐纳这个途径来得到官职了,这难道在一定程度上不上好事吗?对朝廷也很有利。
比如在明代土木堡之变之后,大明王朝突感自己压力好大。这样下去不行啊,必须增加军事实力。但历来军事都是最烧钱的东西,就那么多财政收入,怎么办?多卖几个捐纳名额不就好了吗?就这样,越是帝国危难之际,捐纳的名额就越多。到了清末,仅仅捐纳的名额一年就达十万人之多,几乎取代了正常的科举。开始的时候,这些捐纳的官,并没有实权,就和今天英国有钱人买个爵位差不多。从此,我不再是被人看不起的土豪和商人了,如今咱也是高尚的读书人了。不但不用服劳役,见了官还能叫哥们了。更重要的是,如果幸运,还能弄个不疼不痒的实职干干,尽管要20多年才能收回成本,但能当官,谁在乎那点俸禄呢!而到了明清时期,这种虚化的就慢慢实质化了。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靠正规渠道考上来的那些官,根本不够用,那就用捐纳的吧,这就有了后面的几个名臣。
但捐纳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谁也不是傻子,亏本的买卖有人干吗?这无非就拿下层的利益服务于上层,用另一种方式补贴帝国。还好,这种制度,随着邪恶的大清的灭亡逐步消失了,不然,这种对下面的变相掠夺,还不会停止。所以,无论唐宋元明清,也别管是哪朝的粉,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他们之所以被淘汰了,是真的不行,再吹也回不去了,回去更惨。对捐纳制度,不知读者您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5817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