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其在位期间大清帝国几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历史还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出许许多多尘封往事,也能折射出形态各异、变幻莫测的人情冷暖。如,一幕幕君臣相隙、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历史画面,历历在目。
这里单说古代君臣之间那些微妙的关系。在古代,这些开国元勋在新帝即位之后,很少能得以善终。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很少有新君不杀开国功臣的。刘邦诛杀异姓王;朱元璋时期四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以及郭桓案,包括被称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都有诛杀开国功臣的案例。
不难想象,皇帝们为了坐稳自己的江山,对昔日老臣痛下杀手,一方面怕他们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另一方面,怕他们居功自傲,对储君产生威胁。总之,这些开国大臣难以得到善终。
但凡事都有例外,古代也有不杀开国功臣的皇帝,如“千古一帝”秦始皇。此外,清朝也有一位权臣得以善终,他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便是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
明珠能得善终,不仅仅是因为皇帝仁慈,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这个人。事实上,纳兰明珠曾经还被排挤出权力核心之外,那么他又是怎样“逢凶化吉”笑到最后的呢?解开这些谜团,打开这扇屏风,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明珠的前世今生。
纳兰明珠,叶赫那拉氏,字端范,建州叶赫(今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叶赫镇),隶属满洲正黄旗人。“根红苗正”出身的明珠,仅次于头旗镶黄旗。
纳兰明珠不但出身好,而且跟皇帝是亲戚,属于皇亲国戚。
明珠的祖姑母,是努尔哈赤的妃子、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明珠的妻子,是努尔哈赤第十二个儿子英王阿济格的女儿,即明珠是康熙的堂姑父。基于此,纳兰明珠与康熙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了这层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为明珠赢得康熙的信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熟悉历史我们知道,清朝时,八旗有着特殊升迁渠道,他们通过侍卫、笔帖式两个职位踏入仕途,快速得到升迁。
而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则更有机会得到升迁。纳兰明珠以侍卫为起点,在皇帝身边工作。不难想象,这个职位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皇帝。
受到皇帝倚重,纳兰明珠何以成为佼佼者
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面,纳兰明珠是个比较有名的人物,他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最得力的大臣,长时间的担任这首辅的位置。若康熙皇帝外出有事儿离开京城的时候,还曾经让纳兰明珠担任王子的首席顾问。可以看出,这对“忘年交”(明珠比康熙大19岁)的关系很近。
俗话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康熙欣赏明珠不是空穴来风。
断垒生新草,空城尚野花。翠华今日幸,谷口动鸣笳。
古老的叶赫河滋养了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蓝天白云下,放眼望去,满眼翠绿。叶赫部属于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分布于今吉林梨树县东南叶赫河流域。这片丰饶的水土,也哺育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放与豁达的青葱少年。
纳兰明珠天资聪颖,从小就特别喜欢学习,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明珠可不是一个只会附庸风雅的人,他精通满汉两种语言。他的儿子纳兰性德也是清朝时非常有名的词人。
康熙皇帝初开经筵时,明珠就是16名讲官之一。他主持制定了《大清会典》《大清律》《赋役全书》《满汉品级考》《八旗绿旗兵制》《吏礼二部拴选取士法》等国家典章制度。
这些制度涵盖了经济、人文、军事以及民生等各个方面,这对康熙执政、精准施策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我们知道,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仍然保持着满洲贵族的特权,这对于康熙“重满用汉”的治国思想很对立,而恰恰是这些制度里涵盖了“满汉一体”的思想,才让民族矛盾得以缓解,民族融合进程得以加快。
所以,明珠的分忧,确实让康熙寝食无忧。
选官用官,投其所好
事实上,康熙很在意“重满用汉”、“满汉一体”这个政策。
我们知道,清朝建立之初,满洲贵族特权思想仍然盛行,六部尚书一概为满族官员。但多尔衮时期开始设置汉尚书,可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满人的手中。顺治时官缺分为满洲、蒙古、汉军、汉员四种,汉族官员在统治阶级中数量很少,地位很低,但是汉族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种情况不利于清朝的统治。
对于庞大的汉族而言,如果全部都让满人当权,汉人又该如何自处呢,势必引起民族间的对立,不利于民族融合。雄才大略的康熙帝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经多次把这些满族的权力尽量分散、拆解。
纳兰明珠知道康熙的意图之后,在选官用官这个制度制定层面上把握得很好,甚至说是恰如其分,得到皇帝的垂青,自然会被主子高看一眼,这是康熙帝喜欢明珠的原因之一。
出谋划策,猜透心思
对玄烨而言,纳兰明珠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康熙继位后,朝廷中有鳌拜,地方上有三藩势力,外患也有不少,即便是臣服的国家,同样“暗流涌动”。如朝鲜在康熙继位初期,就认为他没什么文化,喜好游玩等。这种负面评价,正是朝鲜国内反清思潮的涌动。
如果说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康熙的位子也坐不久,毫不夸张地说,纳兰明珠犹如康熙的左膀右臂。尤其在是否撤“三藩”问题上,明珠猜透了康熙的心思,拿捏得十分精当,当然事情处理的也非常完满。
清初投降清廷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统兵入关,南进中原后分镇滇、粤、闽,造成与清廷抗衡的局面。裁撤三藩,已经成为摆在康熙面前的重大政治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康熙肯定要征求堂下诸臣的意见。但很多人不愿表态,选择沉默。或者认为不应撤藩,因为他们害怕惹恼吴三桂等人,认为应该招降而不是镇压。也有大臣认为,应该把那些主张撤藩的人都杀掉。这种意见在三藩之乱彻底爆发后,占据主流。
要说纳兰明珠简直是康熙皇帝肚子里的“蛔虫”。对康熙皇帝的心思一抓一个准。于康熙而言,他是主张撤藩的,并且认为应当尽早撤藩。因为康熙认为,无论如何,撤藩一定会引发动乱,早乱比晚乱好,避免三藩积蓄更多力量,引爆清朝。明珠紧紧跟随康熙,对康熙的意见表示拥护,并且谋划合适的解决办法。
另外,明珠受重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康熙想利用纳兰明珠牵制当朝另外一个权臣——索额图。索额图也是重要的皇亲国戚,他的侄女嫁给了康熙皇帝。在“三藩”叛乱爆发后,以索额图为首的反对撤藩一派,企图迫使康熙追究责任,归罪明珠,上疏请诛明珠等人,以谢三藩。但康熙怎么会这么糊涂呢,太小看这个皇帝了。
被挤出权力核心之外,看纳兰明珠如何打好“组合拳”
纳兰明珠的《墓志铭》上有这样的记载:
圣天子庙算宏远,指授闽外,战胜攻取,不爽毫发。公密勿左右,当有秘计奇策,深契上心者,而公谨默不自言,人亦莫能知也。”
可见明珠不仅仅是主张撤藩者,而且是平定三藩战争总指挥的参与者。在平定三藩叛乱这件事上,明珠由于站在皇帝一边,而免遭其害,并因此被授以武英殿大学士,与王熙同掌兵部。不得不说,在朝廷用人上,康熙还是很有远见卓识的。
明珠的发迹史我们已经明晰了,索额图作为和明珠平分秋色的朝廷要员,在庙堂内外同样可以呼风唤雨。索额图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帮助康熙皇帝除了心腹大患鳌拜,在鳌拜及其庞大的党羽被翦除之后,索额图从此平步青云,其势头日盛,对王朝造成威胁。
为了牵制索额图,康熙帝选择了身份和功绩与索额图相当并且更加值得信任的纳兰明珠。纳兰明珠深知康熙皇帝的心思,按照康熙帝的意思,他不断拉拢朝臣,朝廷俨然形成了两大党派。两大党派互相攻击制衡,便不会有某一势力甚嚣尘上,为康熙皇帝省了不少事。
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就是这个朝廷重臣,最后也被排挤出权力核心圈之外,甚至差点丢了戚戚性命。这主要是因为明珠的一大致命“嗜好”——敛财。没错,就是贪污受贿。
在封建王朝,官员贪点小财无可厚非,但是“卖官鬻爵”则会极大地威胁到皇权统治,长此以往,“卖官者”会牢牢掌握官僚体系,这对于皇帝而言,可是寝食难安的案头大事。康熙帝认为纳兰明珠的势力太猛了,务必除掉,否则可能会威胁到他的统治。
既然“师出有名”,康熙帝要出招,那么明珠又要如何接招、拆招呢?说来你也许不信,明珠以攻为守,欲给自己加上一个罪名:“谋逆”之罪。
“谋逆”之罪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明珠疯了吗,给自己扣“屎盆子”?其实不然。纳兰明珠没有疯,以他几十年的官场经营,他有一大批党派,而且他是当朝唯一一个能与索额图相抗衡的朝臣。如果明珠“谋逆”大罪成立,势必要将纳兰明珠的势力连根拔起,届时满朝大臣将会大洗牌,而给予索额图极大的便利,没有与索额图相抗衡的势力,索额图势必做大,这是令康熙帝无法接受的。
明珠的一波“骚操作”之后,奇迹出现了。明珠“谋逆罪”豁免不说,敛财的罪责也被忽略不计了。不禁为明珠“以攻为守”的做法叫绝。
作为朝中权臣,一个决策中枢,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纳兰明珠惯于谋划布局,颇具计谋。无论是裁撤三藩,或者是抵抗沙俄,包括收复台湾,明珠都能给出极好的建议。
平定三藩之后,统一台湾被康熙提上日程。要不要出兵收复台湾,朝廷也有争议。康熙力排众议,决意出师,明珠此时辅协大政,对康熙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力。当施琅提出进军台湾时,总督姚启圣也请求一同前去。
明珠上奏说:“一人专兵,其志得行。督、提并将,彼此掣肘,惧无功。”于是,明珠的建议得以采纳,最后施琅得以专任,台湾也得以平定。
能稳坐皇位61年,足见康熙不是一个平庸的君王,但若跟自己叫板或是耍小心眼的弄臣,康熙还是难以接受的。明珠给自己安上“谋逆”罪名一事,康熙始终耿耿于怀,虽然官复原职,但此后20多年里,明珠一直被排挤,直至他去世。
古往今来,殿上君王堂下臣,皇权不容挑衅、“逆鳞”也不容触犯。要说明珠最终能善始善终并能安享晚年,也是他最好的结局了,不是吗?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4750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