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1310年,时值元朝武宗时期,当年的十月十三日午时,天气已冷。浙江金华义乌的大街上,一位郎中背着药箱急匆匆地赶路,因为邻街的陈家有一位孕妇不小心摔倒,血流不止。在郎中和产婆的共同帮助下,产妇提前产下了一名男婴。产妇的命得以保全,但婴儿哭声如丝,郎中轻微地摇摇头,对婴儿的父亲说:“宋先生,恕老夫直言,早产儿我见得多,但刚满7个月就降生的早产儿,老夫还是第一次见,这孩子气息微弱,恐怕不能长久。”
孩子的父亲名叫宋文昭,是当地的一个秀才,家境贫寒。她的妻子陈氏在前年生下长子宋渊,今年怀的是第二胎,但胎儿刚满7个月却出现意外,导致孩子提前出生。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仅仅7个月就出生的婴儿,成活的概率非常低。陈文昭给孩子取名为宋寿,期望孩子能够长大成人,长命百岁。多年后,这个孩子成为一代大儒,被朱元璋召入麾下,成为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当然,此时他已经不叫宋寿,而是改名为宋濂。
可能因为早产的原因,宋濂从小就体弱多病,每次生病都要卧床数日,还好母亲细心照顾,才度过童年。宋濂除了是个病秧子外,他还是个“神童”。宋濂六岁入学,入学的第一天先生教孩子们学习《蒙求》,《蒙求》是唐朝文学家李翰编纂的儿童课本,类似于《千字文》,每4个字一句,句句押韵,全文共有2484个字。其他孩子上学第一天都只能背诵前两句,宋濂一发不可收拾,第一天竟然把全文2484个字全部背诵下来,教书先生直呼:“神童也!”。
宋濂读书非常刻苦,一方面跟着先生学习儒学,另一方面自己钻研杂学。15岁时,宋濂到当地一个官员家中,官员随便从书架上抽一本书,然后指其中的一段,宋濂都能背诵下来,以至于当时人们都说,天下的学问,没有宋濂不知道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曾这样描述自己: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可见,宋濂之所以会成为一代大儒,第一是因为他天资聪慧,第二还是自身非常努力。随着宋濂的名气越来越响,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派人来请宋濂入朝为官,当时元朝欺压百姓,苛政入虎,宋濂不愿意做元朝的官员,找了各种借口推辞。元顺帝最后派遣著名的汉臣危素亲自来请宋濂,答应给宋濂一个翰林编修的职务,宋濂为了躲避征召,干脆出家为道士,到观中潜心做学问,不问世事。
当时天下大乱,反元斗争此起彼伏,公元1359年,宋濂已经50岁,有一天,突然有一位大人物请宋濂出山,他胸怀大志,把自己“驱逐元虏”的决心和宋濂畅谈,宋濂大为感动,此人名叫朱元璋,刚占领南京不久,开始逐渐向浙东发展。
宋濂来到南京之后才知道,朱元璋不仅仅请了自己,连大名鼎鼎的刘伯温,以及叶琛、章溢等浙东名士都被朱元璋请来。论诗词文学,宋濂首屈一指,朱元璋任命宋濂为儒学提举,做文人墨客们的领袖。《明史》云:
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
也就是说,刘伯温和宋濂常常伴随朱元璋左右,刘伯温主要作用发挥在军事方面,而宋濂的作用则在文史方面,宋濂常常给朱元璋讲述古代王侯将相治国理政的道理。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让宋濂做朱标的老师。朱标乃是朱元璋长子,后来的大明朝第一位太子,可见朱元璋对宋濂的认可。
明朝建立后,宋濂为翰林院学士,编修史书、法典都是在宋濂的主导下完成。总之,在明朝初建的时期,宋濂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宋濂对太子朱标的教育也非常成功。朱标在老师的教导下,诚孝敦厚,是一位优秀的太子。因为宋濂学识渊博,文臣们无人不服。朱元璋赞誉宋濂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史》云:
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宋濂的学问第一,若论政治贡献,宋濂在文臣中的政治地位并不及李善长。
洪武十年,宋濂68岁,多年的疾病缠身,让他无法再为朝廷出力。在宋濂告老还乡时,朱元璋亲自带太子朱标为宋濂送行,场面十分感人。宋濂回乡后,朱元璋还非常惦记,多次派人前去探望。
三年后,明朝发生了著名的胡惟庸案,宋濂久居故乡,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却被锦衣卫抓到京城。原来,宋濂的孙子宋慎是胡惟庸谋逆的从犯,按照法律,全家都要受到株连,宋濂因此被判死刑。好在太子朱标、马皇后等人为宋濂求情,宋濂最终改为流放。但宋濂毕竟年迈,第二年便罹祸夔州,客死他乡。
宋濂七个月早产而生,有幸活了下来,最终成为一代名儒。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宋濂做出卓越的贡献。宋濂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质高尚,宋濂的学生方孝孺曾评价宋濂“公之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之一身”。但命运却没有给宋濂一个完美的结局,他最终儿孙被杀,孤老边疆,让人扼腕。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41923.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