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三位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都对李勣信任有加,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将李勣作为自己死后制约长孙无忌的不二人选。这么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如何和小说里的“牛鼻子”联系在一起呢?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勣原名叫做徐世勣,出身于大户人家,按说应该知书达理、考取功名才对,可是,在隋唐交替的动乱年代,他可没有那份闲情逸致。相比读书,李勣更喜欢舞枪弄棒,在十几岁时就广交江湖人士。瓦岗军起义爆发,李勣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并很快成为瓦岗军的一位首领,也是在此时,他遇到了一位“贵人”——李密。
起初,李密也是投奔翟让的瓦岗军,后来觉得翟让能力不足,就痛下杀手、取而代之,李勣就成了李密手下的一员猛将。瓦岗军被王世充打败后,李密投奔了李渊。远在黎阳的李勣还握有重兵、掌控着不少地区,他得知李密归降的消息后,本可以将这些城池作为自己归降后换取高官厚禄的资本,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反而将辖区内的人口、土地再度统计、钉册,托人转交给李密。在他心里,他始终是李密的一个部下,是李密将这些地方交给自己的,就必须还给李密。
李渊得知这件事后,对李勣的忠心十分欣赏,这才赐姓“李”,徐世勣就变成了李勣。
李密这个人始终让人捉摸不透,投降李渊没多久,又起兵造反,被诛杀。为了试探李勣,李渊故意让人将李密的首级送到他那。换是他人,这种引火上身的事绝对不会做,可是没想到,李勣恳请让自己收葬李密。李渊被李勣的诚心感动,就随了李勣。李勣厚葬了李密
“宣武门政变”之后,李勣因为拥立李世民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加封,后来一直做到兵部尚书的职位。贞观年间往往被后人认为是太平盛世,其实,与外族的战事从未停止。李勣多次率兵出征,后来更是跟随唐太宗征伐高句丽,只可惜,天不遂愿,无功而返。但是,多年的南征北战,让李勣成为唐朝举足轻重的一位军队统帅。
李世民晚年,也出现了太子之位的纷争,最后在长孙无忌和李勣等人的拥戴下,李世民决定将王位传给李治,可李治生性懦弱,李世民唯恐长孙无忌独揽朝纲,就希望在众大臣中寻找一位可以制约长孙无忌的人来平衡朝局,草莽出身、没有任何背景的李勣就成为一个人选。可是,李治生平对李勣并没有什么恩典,李世民唯恐李勣不会忠心于李治,就随便找了个理由将李勣贬黜到地方。他再三叮嘱李治,在他死后要迅速提拔李勣,让李勣感恩戴德,只有这样才能让李勣把忠心转移到李治身上;若是李勣摇摆不定,即可杀之!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依计而行,李勣果然忠心耿耿,坚决地站在了李治的一边。后来,李治打算立武则天为后,这招来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连打算任命的册封礼使也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接受这个“烫手山芋”。李治征询李勣的意见,李勣直言: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这句话坚定了李治册立武则天的决心,并任命李勣为册封礼使。当武则天从李勣手中接过代表皇后的玺印时,心中一定也是非常感激
公元666年,这个年份很好记,这一年的大事就是大唐平定了高句丽,而统帅大军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勣。自隋炀帝以来,隋、唐两朝数次征伐高句丽都是损失惨重,这一次,李勣终于没有辜负李治的期望,收复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大唐的版图终于再度扩张,单凭这一点,李勣就可以载入史册。
遗憾的是,李勣回国后身体每况日下,于669年病逝,享年76岁。李勣死后,李治为了表示哀悼,辍朝七日,追赠“太尉”,谥号“贞武”,并让其陪葬昭陵。出殡那天,还专门派太子护送灵柩,其隆重程度和在高宗心里的地位可见一斑。
李勣为何能受到唐朝三位帝王的信任?究其原因,“忠心”是他最大的特色。在历代朝堂,不管坐在龙椅上的是明君还是昏君,选拔一个人的出发点就是:忠心!至于才华,那是次要的:你可以没才,但是不可以不忠心;你可以学富五车,但是不可以不忠心;你可以功勋卓著,但是不可以不忠心!
另外,李勣也并非是“愚忠”,不管拥立李治、还是被李世民贬黜,他好像看透了一切,从来没有任何怨言,这一点就和徐茂公吻合了。“老黄牛”谁都喜欢,更何况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老黄牛”!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4078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