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日期:2023-03-29 15:56热度:加载中...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今天历史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战神白起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说到战国时期的招牌性武将,非“战神”白起莫属。他一生中指挥大小70余战,从未落败;战国期间,各国共有200多万将士战士沙场,其中的一半由他造成;30余年间,他率秦军大杀四方,为秦国的兼并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这样的功臣,最终却被自己所效力的国君秦昭襄王赐死。据史书记载,白起死后,“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也就是说,看起来他死的很冤。莫非也是落入了“功高震主”的死胡同?

  然而并不是,白起之死,可以说是他自找的。这事与三个人有关联,除了秦昭襄王,还有魏冉、范雎。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魏冉:秦昭襄王与白起共同的“贵人”

  秦昭襄王赢稷能成为秦国君主,魏冉是头号功臣。

  我们先理理当时的复杂关系:赢稷的亲生母亲芈八子,是秦惠文王的妾;魏冉(又名魏厓)则是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即赢稷的亲舅舅。魏冉一向很有能力,秦惠文王时期,他已经在朝廷里任职。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驾崩,接位的秦武王是正牌王后惠文后的儿子,此时的赢稷则在燕国当人质。

  而在短短四年后,秦武王就因举鼎而死,年仅22岁的他并没有留下后代。为了争夺秦王之位,他的弟弟们各显神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最终,魏冉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将外甥赢稷送上了秦王之位:“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

  不过事情没有这么容易。赢稷是庶出的公子,再加上芈八子、魏冉祖上都是楚人,秦国王室及朝野自然不少人愤愤不平。没多久,此前落败的公子嬴壮(秦昭襄王的异母兄长)集结了众多公子及大臣大举反扑,但被早有准备的魏冉悉数诛杀。其后,凡是不服从秦昭襄王的其他王族成员,一律被魏冉提雷霆手段剿灭。

  而这时的秦昭襄王只有18岁,秦国的大权,自然落入了母亲宣太后一族手中。精明能干、立下首功的魏冉责无旁贷的勇挑大梁。

  姐弟俩可并非泛泛之辈,在他们的带领下,其后的30余年中,秦国大杀四方,连续爆锤各国、不断攻城略地,甚至还把他们的“祖国”楚国打得只剩半条命,楚怀王也被拐到咸阳幽禁致死。也许他们是想以这种方式来证明:英雄不看出处,自己虽有楚人血脉,但一样是秦国利益的维护者。

  这期间,魏冉时常亲自领兵出征,但他为秦国军队的最大贡献,是提拔了一位军事奇才——白起。

  白起是郿地(今陕西眉县)人,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从军,曾在公元前294年率军攻打韩国的新城。第二年,他因功被升为左更(秦国二十级爵位中的第十二级);同年,韩、魏两国孤注一掷,组织了数十万大军联合攻秦,而当时秦国能集结起来的军队几乎对敌军的一半。面对巨大压力,魏冉大胆起用白起为统帅。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事实证明,魏冉的眼光确实毒辣:在伊阙战场,白起以少胜多、击败韩魏联军,并斩首24万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新纪录。经此一战,白起也成为了秦军将领中的头牌,此后,他四处为秦国攻城、略地、杀人,堪称一具顶级的战争机器,极大加快了秦国的兼并进程。

  但是,威望越来越高的魏冉,却也成了秦昭襄王的头号心病。

  为维护王权,秦昭襄王驱逐魏冉,但白起仍受重用

  与魏冉共同参政的,还有宣太后的另一位弟弟华阳君羋戎;后来,秦昭襄王的亲弟弟高陵君、泾阳君也被委以重任,他们被并称为“四贵”;当然,幕后的“老大”自然是宣太后。这30多年中,秦国的权柄其实是被家族共同瓜分;虽然国君年纪渐长,但这几位却没有收敛的意思,说秦昭襄王形同傀儡,其实也不为过。

  公元前270年,魏国人范雎来到秦国,仅凭一句“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穰侯即魏冉)就引起了秦昭襄王的注意,并由此被委以腹心之任;据他所言,当时秦国的朝廷要员,几乎全是魏冉的人:

  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体系就是为了强化王权而运转;而魏冉当权以来,秦国对外扩张虽大踏步前进,但其功劳越大,对王权的削弱也随之增强。说得直白点:秦国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政权姓“嬴”才是第一位的。

  权力面前,向来没有亲情的空间。在范雎的协助、布局下,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废掉母亲的太后之位,并将魏冉、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悉数驱逐出函谷关外;第二年,宣太后郁郁而终,魏冉带着一千多车的家财,前往东边的封地陶邑颐养天年。在他死后,陶邑也被秦王收回,设为陶郡。

  范雎则成了新的红人,替代魏冉成了秦国的丞相,并因清除四贵的功劳被封为应侯。

  用我们今天的概念来讲,秦昭襄王就像一个大企业的董事长,虽然接任家族产业30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完全的话事权,公司的大小事务被自己母亲、舅舅、弟弟共同把持;雄心壮志的他,眼见自己鬓发斑白,可谓悲从中来。好在一个善于搞关系、玩阴谋的范雎前来投奔,秦昭襄王迅速将他提拔为办公室主任,以其为爪牙,终于将那些董事、CEO们悉数清理。如今,这个家族企业才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过,秦国朝廷并没有“树倒猢狲散”,那些魏冉提拔起来的文武也未被清理,甚至仍继续被委以重任。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公元前260年,当秦、赵两军在长平僵持之际,秦昭襄王得知赵括成为赵军统帅后,果断换上了武安君白起,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对其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体现出了对这位老将的足够信任。

  最终,长平之战彻底打垮了东方的军事脊梁。这一战,成了白起的新代表作;更成了秦昭襄王亲自掌权以来最得意的一次战略决策,足以令他一扫多年来身为傀儡的晦气。按理说,君臣俩人的关系应该由此加深才是,说不定白起从此可以摇身一变,撕掉“前任CEO铁杆”的标签、成为大老板的亲信。

  不过白起这位老江湖,接下来却步步走错。

  白起被杀的表面原因:不服从秦王命令

  说白起是魏冉的人,并非空穴来风。《史记·穰侯列传》中强调:

  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就是说,白起与他的举荐者魏冉关系相当要好。这也可以理解,距离春秋时期不远,战国时期仍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概念;况且白起之所以能在伊阙一战成名,几乎全靠魏冉慧眼识才、冒着巨大风险提拔,二人之间可谓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不过,魏冉能携带者一千多车的财富前去封地养老,说明他与外甥秦昭襄王之间并没有完全撕破脸,秦国的权力交接,整体上还算和平,这也是秦昭襄王敢于继续重用白起的重要原因。

  长平之战后,白起计划一鼓作气,趁赵人六神无主之际,兵分三路,一举将打垮赵国。担心唇亡齿寒,韩、魏两国派纵横家苏代(苏秦的弟弟),携带重金前来说服范雎阻止这次行动。他们的理由有二:

  其一,若白起立下灭赵的不世奇功,可以升为三公,届时将位居范雎之上;

  其二,东方各国普遍反秦,若赵国被灭,其民众将分散逃至各国,届时范雎等人根本分不到多少百姓。

  因此,出于名利双方面的考虑,范雎以师老民疲为由,劝秦王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公元前259年正月,秦、赵两国正式休兵。而错失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后,白起从此对范雎怀恨在心,史书称“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同年九月,秦昭襄王再度兴兵攻赵,由于白起正在养病,秦军统帅由五大夫王陵担任。到了第二年初,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但屡战不利;此时白起恰好已痊愈,秦昭襄王大喜过望,计划再度复制长平那样的换帅奇迹。

  然而白起竟然直接拒绝了秦王的命令!他给出的理由是:此时天理、地利、人和秦国一条都没占,所以攻赵必败。秦昭襄王清楚白起对范雎有意见,于是让后者亲自上门请其出马。然而白起并没有领情,他干脆装病躲在家里。无奈的秦昭襄王,只得派王龁上阵。

  九月,秦军久攻邯郸不下,赵国的外援魏、楚等国也陆续派兵赶来,前线形势岌岌可危。白起听说后,不仅不担心,反而得意洋洋:“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当初不听我的,现在杯具了把?

  秦昭襄王闻言大怒,强行命令白起动身去前线,然而人家就是不干。十月,秦王贬白起为士卒,计划将他赶出咸阳;与此同时,各国援兵已抵达邯郸,王龁在内外夹攻之下连连退却,并派人飞马向朝廷求救。秦昭襄王愈发愤恨,下令白起马上动身。

  然而这还没完,白起离城十里后,秦王的使者快马追上前来“赐”剑,一代战神只得自杀而死。

  《史记》称,白起在自刎前,曾喃喃自语:“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过了一会,他叹息道:“长平之战时,数十万赵军投降,却被我以诈术全部坑杀,看来我是死有余辜啊。”

  可见,身在局中的白起,至死也没明白自己为何被杀。

  白起之死的本质原因:不明帝王心术,践踏王权

  由此看来,秦昭襄王之所以赐死白起,是因为他视秦国利益于不顾、再三违抗君主的命令。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即使仅凭这个理由,白起死的也不冤。不过,他还触犯了更严重的禁忌。

  其一,不明白山头的重要性,将自己推向领导的对立面。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制度、文明完善到何种程度,人类组织中都会自然存在不同的山头、派系,可能是出于师徒、同乡关系,也可能是由于共同战斗的经历;在特定时期,这种心理、利益上的联盟,甚至比血缘关系还要稳固。

  而白起虽为秦臣,但他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说白了,他不是秦昭襄王的人;他的战功越大,越体现出魏冉的知人善任;秦王的亲信,是从魏国前来、无依无靠,百分百依附于自己的范雎。不过,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一度有机会改变这一处境,毕竟下令临阵换将的是秦王,两军相持之际孤注一掷继续派兵的也是秦王;白起这次取胜,其实是在向秦昭襄王纳投名状。

  然而,刚刚在对方心里建立起来的信任,就因白起的一意孤行而消散。从其屡次抗命的过程来看,白起是对当初范雎阻碍自己立功而耿耿于怀。不过在秦王派范雎亲自登门、实际上是在低头赔罪时,白起仍旧不依不饶,这就真的是不知好歹了,更别说其后还公然出言嘲讽。

  因此,白起拒不领命,看似是表示战略的不认同,但在秦昭襄王看来,无异于在挑战自己:“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连我都比不上,你怎么跟你的舅舅魏冉相提并论?太幼稚!

  这种养不熟的手下,还能留吗?

  其二,他的眼光只盯在具体事物上,对抗领导的真实意图。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白起对邯郸之战的判断也许是对的,即:当初长平之战后没有趁胜攻赵,使对方得到了喘息机会,并且各国在共同的恐惧之下也会临时抱成一团,天时、地利、人和皆无,秦军必败。相比较而言,长平之战后白起的那次策划,显然胜率更高。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但秦昭襄王当初为何听从了范雎的建议,轻易下令白起回师?真的是担心秦军疲惫吗?难道他看不出范雎的心思?我们看看他在长平之战时的一系列神操作:

  得知赵国在长平接收上党的韩人,为了避免对方由此坐大,他不顾之前秦军已在野王、上党连续作战三年,下令王龁猛攻占据了主场之利、以逸待劳的廉颇大军;

  得知赵括替下廉颇,他迅速换上白起,摆起架势要在赵国的家门口与对方的主力大决战;

  得知白起将赵括团团包围,他亲自赶赴河内,组织15岁以上男子全部赶赴前线掐断赵国的支援部队。

  可见,秦昭襄王是一位有魄力、敢赌博、具有高超战略判断力的领袖,毕竟他出身王室,并跟着自己的母亲、舅舅学习了三十多年。那为啥他当初拒绝白起趁胜攻赵,却在短短九个月后自己再次下达同样的命令呢?

  只有一个可能:灭六国这样的壮举,他要自己亲自来创造,而非自己舅舅留下来的名将白起。蚕食六国自然重要,但若让人以为自己在吃魏冉留下来的老本,岂不证明了自己驱赶他们是错误的?自己的权威何在?今后还怎么带队伍?

  那如果自己策划的邯郸之战失败,难道就不会有损威严?不存在。

  首先,若白起决心卖力出战,秦军胜面显然更大,毕竟当时赵国多次命悬一线,平原君赵胜甚至使出了全身解数到处求各国出兵;如果听闻“人屠”白起是秦军统帅,楚、魏等国的将士还有没有胆量作战,那都得打个问号。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其次,即使是最坏的打算,也可以把锅甩在白起头上:看,当初说打邯郸的是他,现在落败的也是他。不是秦王我无能,而是形势真的不允许啊。届时白起也不会有任何危险:替老板背了这么大一口锅,变成亲信都没问题,怎么可能被追究责任?顶多先降个职,过几天再找个理由提拔回来。

  不过白起的表现也太次了,他竟然还头头是道的分析战局,甚至坐视同胞们在前线岌岌可危却出言泼冷水。这是要证明你一个人对了,秦王和其他人全错了?所以笔者估计,当时希望白起被杀的秦国人不在少数。“秦人怜之”,也许只是出于史学家对于秦国君主一直以来的偏见而已。

  所以说,白起只是个顶级的军人,不是合格的政客,与后世的李靖相比就差的太远了。为什么李靖灭了突厥还能全身而退?因为一向号令严明的他,刻意放纵士兵掠夺,让唐太宗以此为由砍掉了自己的军功,顺利的将灭国之功归在了老大的头上,这才叫高明。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战国时期的战神白起一生有没有打过败仗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战神白起的结果是自己咎由自取还是因为他功高震主?

标签:白起  战国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3995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