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李绅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课本上经常会提到许多名人的事迹,或者要学习他们的作品,而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积极向上的,堪称“正能量”典范。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有些人离开课本,在真实的历史上却不再是正面人物,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令人厌恶的坏人,最典型的就是匡衡和李绅这两个人了。
第一位匡衡,他是谁?匡衡,字稚圭,西汉经学家、大臣,于汉元帝朝位至丞相。匡衡出身寒门,他家中世代务农,在汉朝察举制这样的体系下,发迹是很困难的,但他目光长远,再辛苦也要读书,没钱就去替人帮工挣钱,皇天不负有心人,他获得了在当时的博士门下学习《诗经》的机会。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他非常珍惜,勤奋刻苦到了极致,我们熟知的“凿壁借光”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他人生的这一阶段中。勤奋又有天赋,匡衡的学问一日千里,年纪轻轻就因对诗经的理解独到透彻而知名,当时学界有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这是极高的评价,非常难得。
匡衡虽然在学问上出了名,但在求取官职上却不怎么顺利,一连考了九次才成了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不过过了这一难关,他就像是游鱼归海,更加大放光彩,就连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也对他很有好感。匡衡以《诗经》发迹,也将其运用在自己的政治方面。
比如说他就曾用《诗经》中上行下效的道理对元帝说:“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劝元帝不要过于奢靡,而且要亲近贤臣,不然会妨碍到真正的有德之人。同时他还积极推行教化,弘扬仁和之风。这些行为令元帝和朝野上下都十分欣赏他,最终一步步,这个寒门出身的学子成了当朝丞相。
这位匡丞相也做了不少好事,但是在官场中混迹多年,竟然也丢失了自己的本心。《汉书》记载:“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不敢言。”当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此人将朝中搞得乌烟瘴气,但元帝宠爱,竟无人能动他分毫,就算是加重赋役、剥削百姓也没人管得了。匡衡一开始不是没有上谏过,可他的声音如泥牛入海毫无回应,久而久之他也不再斗争,而是开始阿谀奉承起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匡衡也同样变得贪婪。汉元帝封他为乐安侯,封地为三十一万亩,但他却利用郡图上的错误,扩大封土四万多亩。后来此事败露,元帝大怒,他也被免为庶人。清白大半生最后却因糊涂、贪得无厌而坏了名声,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第二位李绅,光说名字可能还比较陌生,但要说他的诗作《悯农》,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自小就被拿来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就是这样一位对下层民众有着真切的同情心、悲悯心的人,最后竟然也变了样子。
李绅字公垂,唐朝宰相、诗人,他出身不低,家中颇有渊源,他是中书令李敬玄曾孙。不过就算出身高贵,但就像我们前文说的那样,他对下层百姓非但没有鄙夷,反而会为他们生计艰难而哀痛。有这样的“悯农之心”怎么愁不会是一个好官呢?但可惜的是,李绅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后,一颗“悯农之心”却完全丧失了。
随着地位不断升高,他的生活作风也“渐次豪奢”。据说他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巨款,放在寻常百姓家怕是要惊掉大牙。他在淮南节度使时非但不关心百姓疾苦,反而变本加厉的剥削压迫,在他治下的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忍无可忍只得仓皇渡江淮逃难。当时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都对他的种种行径十分不喜,纷纷作诗讽刺。
这其中最著名的应当是刘禹锡在任苏州刺史时写下的《赠李司空妓》,这首诗是他应邀参加时任扬州节度使李绅安排的宴会后写的,全文为: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前两句极言场面宏大,奢靡享受,后两句话锋一转,直说李绅见惯了这样的场面,骄奢淫逸十分快乐,可我却是肝肠寸断,痛苦又愤恨。
这位令人不齿的李绅虽然死前风光,身后事却不光彩,因他贪图享受、生活奢靡、为官残暴不仁,最终被定性为酷吏,一朝丞相死后,他的子孙后代竟然 “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也算是罪有应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知这些人在暮年有没有回想起年轻时的一腔热血呢?或者是回想起来却已是泥足深陷,无法自拔呢?一朝得势,被权力和财富冲昏了头脑,所以一颗赤子之心多么重要,想必已是不言而喻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3800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