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丁宝桢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丁宝桢:清风赞廉吏,江水歌能臣
疫情来袭之前,有幸去了趟都江堰,漫步在堰功道上,道旁矗立着12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仿佛在述说着那远去的故事,随着山色渐隐于冬日夕照的潺湲中,周遭便一片地模糊了起来。
第一尊铜像上,镂刻着一个熟悉的名字,然而,现在的人们熟悉他,却并不是缘于他修整都江堰,而是我们餐桌上一道名为“宫爆鸡丁”的家常菜,这颇有些喜剧的意味。
想想也是,现在人们的关注点,这饭桌上菜肴的咸淡色味,要远比历史人物的功绩重要得多,有几人还能记得这位“晚清四川第一好总督”丁宝桢的风范?
“宫爆鸡丁”实在是一道经济实惠又极易烹制的家常菜,它正宗的名字叫“宫保鸡丁”,因是丁宝桢家的私房菜,而他逝世后被追赠为太子少保,一般可尊称为“宫保”,所以而得此菜名。
不过,这菜名现在一般被称为“宫爆鸡丁”,大概来自于鸡肉花生红辣椒要爆炒的缘故,而且在历史上也几经变迁,比如在那反封资修的“火红年代”,一本72年出版的川菜谱上,这名称就被改为“烘爆鸡丁”或“糊辣鸡丁”等。
有人说它是京菜,有人说它是鲁菜,当然也有说是贵州菜的,但,这是当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时,根据四川常见的食材而创,所以,这道菜是我们正宗的川菜,谁也争不去的。
除了这道菜,丁宝桢最为人称道的,便是诛杀安德海了,现在网上一输入丁宝桢三个字,都是一堆的揭秘,为何等等惊悚的标题,而对他此生为大清,为人民做了哪些有益之事,似乎也没几人关心了。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州人,即今贵州毕节市织金县人,咸丰年进士出身,晚清名臣,历咸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岳州知府及山东巡抚和四川总督等职,年66岁在成都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
在《清史稿》中,对丁宝桢考中进士前的经历没有一字的记述,但我感觉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大户人家,因为,当年他为庶吉士之时,回家丁忧,适逢民乱,他卖掉所有的田地和房产,募兵勇八百家乡;后来遵义又发生更大规模的暴乱,他在巡抚的支持下,扩兵至四千人,看来,这家产还是变卖了不少的银子。
但是,到了后来,要遣散这些人时却遇到了麻烦,因为那是要给遣散费的,正史载为:“始罢遣所募兵。亏饷巨万,乃陈五百金案上,语众曰:‘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徒手归,奈何?’众泣曰:‘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遂去。”
意思是,反正就这点钱了,你们看着办,他以一种无奈的方式,才将这些人打发走,不过,这些兵丁也是有感于他的人格魅力吧;可以想象,此时的丁宝桢是何等的穷困。
为募这些兵,丁宝桢在家乡是地无一分,房无一间,不知道他是否有举债,我想应该是有的,不然,在安土重迁的农耕时代,何以能够在他任山东巡抚之时,带着家眷和兄弟族人一起赴任,以至于他们以山东为家乡,而丁宝桢死后也是归葬山东,而不是按定制归葬原籍。
丁宝桢的性格很是刚烈,绝对不会去依附权贵,他在山东任上时,逢清皇室名将僧格林沁前来剿捻,对于这位被朝廷倚重的权贵,他没有半点阿谀奉承之举,还指责其众多的不足,好在这僧大人也是个心胸开阔之人,不但不生气,还奏报朝廷,给丁宝桢加官进爵。
他也是个有主见之人,甚至敢于违背上方旨意而按实际情况修正而行,当他奉命剿灭宋景诗起义时,将愿意归降之人全数招安,此举被弹劾后连降三级而无悔,这其中是否隐含着他的仁慈之心,不得而知。
他生性耿直,所以一生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官或撤职留用,作为一名文职官员,他还骁勇异常,尤其是在围剿捻军时,在众将皆作观望时,他竟亲率部直击,“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
在山东任上,最为知名之事便是斩杀御前大太监安德海了,过程就不必说了,大家都熟知,这小安子也是找死,仗着慈禧作威作福,不过,丁宝桢将其诛杀,一方面显示了他的果断刚直和神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能审时度势的智慧。
之所以是智慧,是因为他知道恨这胡作非为安德海的大有人在,那正宫的慈安,恭亲王奕忻,包括同治皇帝等等,都对其恨之入骨,都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所以,他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才痛下杀手的。
即使如此,丁宝桢还是找了个借口,“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就是说,这个安德海是假货,慈禧那么英明,是不可能放正宗的小安子违规出宫的,智慧吧。
至于曝尸三日是为了洗清安德海同慈禧有奸情的谣言等等,这些就统统为臆测之言了,这只能说明,在得到宫中一众人明确的支持之后,丁宝桢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疾恶如仇进行到底了。
平心而论,这慈禧还是个大量之人,说个杰出的女政治家当不为过,处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能把这病入膏肓的大清朝硬撑了几十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丁宝桢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能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具体的政策,而不是唯命是从,尸位素餐,将山东作为自己的家乡来经营,并购地十亩以葬族人,也为自己“落叶归济”埋下了伏笔。
他平定内乱,将境内烽烟四起的民乱,通过剿抚结合的手段,一一平息了下去;他两治黄河水患,用极少的钱,将肆虐的黄河水患锁住,引黄灌溉,造福一方;他创办引进设备,创设山东近代首家官办工业企业,这就是山东机器局,也是洋务运动在山东实施的典范。
由于丁宝桢在山东的突出政绩,已掌控朝政的慈禧擢升他为四川总督,她还特书“国之宝桢”以示对他的期望,从此,开启了丁宝桢十年治蜀的进程。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因地理因素,一直都处于一个很敏感的位置,这里虽富裕安定,但民风彪悍,独立的意识很强,历朝历代都是最后才将四川纳入版图,包括新中国的建立也是如此,而三国时的蜀汉政权,仅凭一州之地,便能与魏吴抗衡;所以,非能臣无以治蜀。
到任伊始他很快就认识到,当时四川地域之所以民生紊乱,皆因都江堰水利失修已久,导致水灾频繁,这号称天府之国的盆地,民众连生计都成了问题,更何况交纳赋税,于是,他入蜀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大修古堰,重光都江堰造福人民之功能。
他亲历亲为,多次上工地视察督促,轻骑减从,躬冒霜雪,更让人敬佩的是,在贪腐盛行的时代,他在整修好治理工程后,将所余的两万两白银,修桥利民,而不是吃工程款去中饱私囊。
在丁宝桢的主持下,都江堰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复,灌溉范围由原来的一万亩扩大到后来的十多万亩,可以说,虽然世人将这修造都江堰的功绩是算在秦时的李冰身上,便是,真正将都江堰打造成天府之国之保障者,则非丁宝桢莫属。
工程竣工之日,看着千万百姓因治理后的都江堰而免受饥饿之苦时,丁宝桢无比地欣慰,遂赋诗一首以记:
江水迁移未可知,农田利害属官司,
无他妙计纾民困,且籍浮言作我师。
鱼嘴分流期合法,人堤蓄泄望因时,
一年两度河干走,安得苍生勉溺饥。
除治理都江堰之外,他还整顿盐政,打击官商勾结,转亏为盈,使得盐价大幅下降;他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改革弊政;废止各项节寿规礼;他严禁收受贿赂、搜刮民脂,倡导清廉务实之风,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丁宝桢督蜀十年,励精图治,以国计民生为重,不怕丢官罢职,不怕挟私报复,不避怨嫌,“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他坚忍不拔,百折不变,立志将各项改革进行到底。
在他的治理下,蜀地风气大变,连同他政见多有分歧的李鸿章在书信中都赞扬道:“窃念时局多艰,西陲一隅,全赖大才挹拄”,对丁宝桢的艰劳予以高度评价。
四川总督位列大清九大总督之列,有清一朝其管辖地之多有变化,但一般除现在的四川外,还包括现在的青海,西藏等边远之地,有时还涉及云南及陕西,所以,虽然地位在九大总督中排名靠后,但权力之大,应该说仅次于直隶和两江。
丁宝桢对外国入侵势力持强硬态度,以维护国土为已任,在英国觊觎西藏时,他积极筹谋防务,不让外国势力有丝毫得逞的可能;更不可思议的是,当刘铭传在台湾同法国军队对峙之时,到达台湾增援的第一支部队,竟是千里迢迢之外的丁宝桢派出的五营川军。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平时的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学,身为封疆大吏,竟举债度日,在他病危之时,感到所欠债务无法偿还时,只能上奏朝廷言:“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难怪光绪帝读罢亦为之动容。
丁宝桢逝世后,不仅四川民众悲恸不已,连他旧任的山东父老亦惋惜、哀叹,请求朝廷将丁宝桢的灵柩运回山东;光绪帝是“遽闻溘逝,悼惜殊深”,下旨“准葬山东,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他逝世时,身无分文,欠账一堆,去世时家室异常拮据,竟靠“僚属捐送赙金”,才得以入土为安,可见这个人清贫到了什么程度,这在“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真是不可想象的,及灵柩运至济南时,士绅百姓争相“郊野祭吊,军民悼哭”,建“丁公祠”于趵突泉畔祭之。
平远奇男抚东督川,勇于任事,惩恶扬善一身正气;
晚清重臣爱国为民,睿智超群,廉洁奉公两袖清风。
这是时人在他逝世时所写的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丁宝桢一生的功绩,也是他德政双馨的人格写照。
相比声名显赫的四大“中兴名臣”,丁宝桢的名气远不及之,但是,作为一位地方督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他清正廉洁,体恤民情,实心办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一位以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官员,将永为人民所怀念。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35753.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