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十二道金牌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绍兴十年七月十八日,岳家军全线进击,已然包围开封。当岳家军前哨的五百背嵬铁骑抵达朱仙镇时,和金军爆发了第一场交锋,一战下来金军全军崩溃。而此时摆在金兀术面前的只有最后一条路,放弃开封府,准备渡河北遁。
可正当宋军完胜,收复旧都就在眼前之时,却有一个不好的消息正在向他们飞奔而来。秦桧串通张俊、杨沂中,策动并唆使谏官罗汝楫向赵构上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于是赵构便颁下了诏书,命令岳飞班师。
但是,面对着眼前大好局面,一生夙愿实现在际,岳飞如何愿意放弃这即将实现的夙愿?于是便不遵赵构的命令,上书争辩说:“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但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赵构在秦桧等人的蛊惑之下,结合自身的个人利益,显然是不会赞同岳飞的说法。于是就出现了千古未曾有过的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家军的情况出现,为后人增添了一道茶余饭后的谈资。当然这个谈资不是美谈,而是丑谈以及深深的遗憾。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是岳飞在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之后的无奈与愤怒。岳飞一生,先后有四次北伐,第一次北伐,成功收复襄阳等六郡。第二次北伐,岳飞成功的收复了商、虢等州。第三次北伐,彻底稳固了对商州等地的控制。第四次北伐,岳飞更是成功的打到了旧都开封附近,进军朱仙镇。可这一切北伐的巨大成果,眼看着南宋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南克北的政权时,一切的成功都因为十二道金牌而功亏一篑。这背后的无奈,足以让千载世人,为之扼腕叹息。但是赵构到底是为何会下令命岳飞必须班师?这背后真的只是世人所说的那样,担心岳飞功高震主呢?还是另有其他隐情?毕竟岳飞的忠心,赵构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在如此情况愿意听从命令。而且赵构作为一代帝皇,你说他不想建立不世功勋,恢复中原自然更是不可能的,否则他也不会任由岳飞一路北伐,到了开封才命其班师回朝。
那么,从不反对甚至支持正确的北伐,到反对岳飞北伐,强硬的要求你退兵。南宋主体统治集团,或者说皇帝赵构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抉择呢?在稳固南方统治的前提下,如有机会必然要伺机北伐从赵构登基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一直都是一个软弱的皇帝,一心所求的就是偏安一偶,当好自己的割据小皇帝。赵构登基于靖康二年五月初一,此时的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他们盼望的救兵康王赵构并没有去搭救他们,而是选择了自己登基继位,当了宋朝的皇帝,当然,这时的宋朝已经不是北宋,而是偏安南方的南宋,第一任都城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而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显然没有历代开国之君那么英明神武,果敢刚强,反而是软弱的一塌糊涂。建炎三年,面对着金军的南下,他丝毫没有抵抗之心,直接狼狈渡江继续南逃,因为这一行为还曾被逼迫退位,最后靠着文臣吕颐浩、张浚和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起兵“勤王”,宋高宗才得以“复辟”。
但是复辟的赵构并没有吸取教训,甚至越发胆怯无能,开始直接向金朝乞降,其语气近乎哀诉,他对金朝使者说:“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再继续南侵,同时表示直接不会再对抗金战争做任何有力的部署,他也确实这样做了。但是金人好像并不领情,见此情况反而想要乘此机会、一鼓作气拿下南宋。于是宋高宗再次率臣僚南逃。赵构的南逃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夏天才结束,因为在韩世忠和岳飞等人的努力之下,南宋军队第一次正面战胜了金军,将他们赶回了北方,收复了建康。于是赵构才得以回到自己的新都城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这也是岳飞第一次在战场上正式扬名。
其实这时候,赵构对岳飞是十分宠幸的,尤其是岳飞成功的帮他镇压了一直以来都难以平定的“大盗寇”杨幺之后,赵构在开心的手舞足蹈之余,更是对岳飞打心底里喜欢,毕竟这股叛军,直接威胁到了南宋,也就是他自己的统治。此时的岳飞简直就是赵构心眼里的一块宝,不仅用加官晋爵来表达,还经常亲自写手谕勉励和奖赏岳飞。所以此时,在南宋内部存亡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后,坐拥岳飞这一大能臣,赵构也不是没有想过主动北伐,于是他开始任命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分区负责江、淮防务。自古南方势力想要北上,淮河一线就是重中之重。
由此可见,赵构并不是没有北上的想法。只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自己政权稳固的前提下主战叛的失利和议和叛的得失,统治集团的态度转变赵构重新在南京站稳脚跟之后,好像也发现了金军并非无法战胜,于是他也不免有点意气风发想要试图北上。而这时勤王的第一个功臣张浚,恰好也是典型的主战派。而赵构任命张浚为相,显然也是存了认同张浚主战的想法。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此时的南宋统治集团,还是主战派占据上风,赵构也是有意无意的支持着北伐。而此时的南宋将领刘光世更是因为骄惰怯敌被罢免了军职。而正在此时,有一日赵构把岳飞召至“寝阁”,向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
可以说赵构此时也是极其希望岳飞能够真正的完成北伐大业,他甚至还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岳飞。虽然这件事在张浚和秦桧的梗阻之下不了了之,但是也足可见赵构对岳飞的重视和对北伐的认同。在岳飞因此罢官之后,赵构还专门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岳飞回到军中。而此后,在张浚的组织下,宋军在岳飞、韩世忠等人的率领下,在北伐的过程中,长期都处于优势,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是好景不长,张浚虽然主战,但是能力略显不足。1137年,因为他的用人不当直接导致了著名的淮西军变,郦琼杀了吕祉等,带着四万人叛变投向了伪齐。于是张浚因此引咎辞相。再加上宋朝统治者的老毛病又出现了。看着主战派的势力越来越大,赵构开始担心其功高震主,又加上此时的南宋朝廷确实财政不支,于是没过多久就下令各路宋军班师。
失去了主战派领袖张浚的领导,主战派中,此时已经没有一个可以在职位和权力上压过主和派。再加上赵构的忌惮,开始扶持秦桧等主和派,南宋朝廷内部的势力情况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战派开始走下坡路,主和派开始控制朝堂。主战派占优的情况下北伐尚且不能成,更何况整个南宋统治集团的态度已经偏向主和?唯一一个说的是话的主战派的张浚还被贬了。
绍兴八年(113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桧以南宋宰相的身份代表宋高宗赵构,跪在了金国使者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向金的俯首称臣,每年纳贡,于是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尽管岳飞和韩世忠极力反对,但好像毫无作用,赵构的心思已经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而因此复官的张浚,又因为多次上书反对高宗、秦桧与金的议和,再次被排挤出朝,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可见赵构铁了心要议和了,彻底没有了北伐之心。
尽管到了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国完颜兀术掌权废除了对宋的和议,甚至亲统大军再次南下。面对如此出尔反尔的金人,赵构依然不改乞降的丑陋面目。明明在这次抵抗金军的战争中,岳飞再次成功击败金人,甚至反攻到了旧都开封,却依然被十二道金牌给催还了。南宋在占据极大优势的情况下,再次和金签订了合约,绍兴和议。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由此可以看起,早期的南宋统治集团,以主战的张浚为相,整个统治集团是偏向于北伐的。可是之后,便忽然开始打压主战派,由秦桧等主和派占了上风,这其中的转变抉择不得不让人寻味。利益的驱使,收复故土和稳固皇位之间,该如何抉择其实赵构对北伐,或者说对岳飞的态度的转折点除了所谓“莫须有”的功高震主,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岳飞的理念和赵构自身有着极大的矛盾。这一切还得从1130年,岳飞写下的《五岳祠盟记》
说起。在岳飞的这篇作品之中,有一句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话: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可见在岳飞的心中,首要的是迎二圣归京阙。”可是这对于赵构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迎二圣归京阙来了,他这个当朝的皇帝该如何自处?尤其是当年他就是故意不救父亲哥哥,甚至还主动阻拦其他的勤王之师,就是为了自己登基称帝。你岳飞现在是我的臣子,你还要接他们回来,让我立身何处?这也是在建康之战时,赵构第一次命令岳飞班师之意。而岳飞此后,每每都不忘说什么迎二圣归京阙。所以说,赵构对于岳飞,心中始终有一块疙瘩。再加之岳飞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反观赵构自己,连父亲母亲都不去救,这不是变相的讽刺自己不孝吗?所以赵构看岳飞是从一开始的极其顺眼,到最后的越来越不顺眼。
岳飞北伐的成功的意味收复故土,但是二圣归来,危及自己的帝王。而放弃北伐就意味着故土难复,但是自己的皇位坐得稳当。虽然只是一个不大名副其实的“小皇帝”,但是起码稳当啊。这就面临着一个是选择国家利益,还是个人利益的时候了。显然,赵构最后优先考虑的还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一如他一贯的抉择,就算是北伐能够成功,也得首先保证自己的皇位能坐稳。所以南宋主体统治集团的变化与抉择,还是因为“个人利益”四个字。岳飞的理念,和赵构的利益需求,也就是南宋主体统治集团的利益需求发生了冲突,所以不管怎么样,南宋主体统治集团都不会让他真正的北伐成功。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3456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