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中还没有出现师爷形象。话本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夺风情村妇捐躯假天语幕僚断狱》中的“幕僚”,指的是四川省都指挥使司下属的断事官,仍是传统的幕职官,而非师爷。但是到了清代可就完全不同了,清代那可是师爷的黄金时代。
随着师爷全盛时代的到来,清代小说但凡涉及官场的,师爷是当仁不让的重要角色,从而成为众多人物形象中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与他们在清代官场中的特殊地位,可谓相辅相成。
师爷的种类很多,依据职能可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书启师爷、挂号师爷、征比师爷、账房师爷、知客师爷等。在督抚等高级衙门里,还有戎幕师爷、阅卷师爷、著书师爷等。
此外,一些衙门可根据某些专门需要,设有章奏师爷、书享师爷、朱墨师爷、教读师爷、钱粮师爷、河工师爷、库款师爷、筹铜师爷等。而小说中的师爷形象,则以刑名师爷、书启师爷、账房师爷三类居多。
在所有的师爷中,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的地位是最高的,称之为“大席”,他们所分管的司法诉讼和户婚田土等事务,“官之考成倚之,民之身家属之”二者相较,刑名尤重,故而刑名又称“首席”。与此相对应的是,小说家笔下的师爷形象,也以刑名师爷为主。
不过,和现实生活中颐指气使的刑名师爷相比,小说里的刑名师爷多少有些狼狈,他们往往是因果报应的主要对象。据粗略的统计,在清代小说里,最受天谴的职业是讼师,其次便是刑名师爷。
刑名师爷易遭报应,与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如前所述,他们负责办理司法诉讼事务,包括命案、奸情、斗殴、偷盗等各类刑事案件的查勘、集审、听讼、拟刑等,“非官而操官之权,笔墨之间,动关生死,为善易,为恶亦易”。
诚然,不少刑名师爷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公正合理地办案,保全了主官的声誉,更维护了司法的公正。清代著名文言小说《子不语》和《阅微草堂笔记》中,都记载了名臣唐执玉为宵小愚弄误断杀人案,多亏师爷及时点破才挽回颜面的故事。
但是,也有一些不自重的刑名师爷或任意妄为,或玩忽职守,或贪赃枉法,制造了一起起的冤假错案。这种现象引起很多有正义感的小说家强烈的愤慨,在他们笔下,就演化成一个个报应不爽的故事,读来令人胆战心惊。
《萤窗异草》的故事《眉雯》里,描写了一个姓卢的师爷,年未三旬,仗着自己断狱精严,令人无从置嚎,遂傲脱一世。在闽中审理案件时,他仅凭当地素矜男色这一点,便认定某富家子行为不检,最终逼死两条人命。
几年后,冤鬼前来索命,卢某暴卒。即便如此,小说作者还是认为“任性失出,尚当显催阳刑,仅受冥罚,犹为侥幸”,可见时人对这种自以为是的刑名师爷的痛恨。
《里乘》卷八《某氏子》则是另一种情况:一起妇人与奸夫合谋,杀死本夫的案件上报到巡抚,巡抚怀疑妇人有冤,便请教师爷。师爷正在专心致志地下围棋,不逞旁鹜,就漫应道:“这个案子几经推敲,想来没有冤曲,大人何必多事?”巡抚一向视师爷为左右手,于是不复平反,妇与奸夫均坐大辟。后查明果系冤案。
该书作者,曾做过刑名师爷的许奉恩借妇人之口骂道:“尔以布衣为军门上宾,不过粗识几个之无,便谓精熟申韩,讴骗居停,坐享厚棒,以人命为草营,毫不详慎……”,一句话将所有不称职的同行,通通骂尽。
相较于上述两种情况,还有一些刑名师爷的行径更为可恶,因此其所遭的报应也更甚。某郡获大盗数人,其中二人为从犯,法当矜释不至死,为放心起见,他们花重金请师爷郭岱帮忙。
郭虽许之,又怕放出二人则群盗都来找他帮忙,事必败,于是拿人钱财,送人性命。当夜群鬼呼号,累月不止,郭惊恐而死。其子本才士,却连科不第,遂得心疾,尽易平生所行,近无赖。家道从此败落。
由于在办案过程中,免不了按律引例,定罪量刑,有时甚至剥夺罪犯的生命,再加上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杀人是造孽的行为,因此刑名师爷总怀着深深的负罪感和恐惧感,生怕那些死在自己手里的鬼魂前来索命、报复。于是,一套“四救”的办案原则在刑名师爷中流行开来。所谓“四救”,即“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
其中,又以“救生不救死”流传最广,应用也最多。大意是死者已矣,生者(凶手)尚存,若杀之抵命,就多死一人,且于事无补,不如开脱生者,使其免死,以示“公门之中好修行”。
刑名师爷也因此以“四救先生”自居,俨然一副“以君子之心,行忠厚长者之事”的做派。
事实上,所有的刑名师爷都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救生吧,屈死的亡灵衔恨九泉,前来索命报仇;不救吧,那些命丧己手的凶犯的鬼魂,又会闹得鸡犬不宁。一言概之,“凡作刑名的人,总要作孽" 。这也许是貌似风光的刑名师爷,永远也无法逃避的宿命吧。
书启师爷,是负责草拟公私函件及其他应酬文字的师爷。比起刑名和钱谷两个行当,其专业性较弱,有人认为“凡略通文义者,皆谓胜任愉快”。话虽如此,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书启师爷,还是要有一套真功夫的。
据《清稗类钞》记载,有个叫刘树森的著名师爷
“文章宗柳州,简练峭洁,其叙事之奏犊,虽极烦颐琐屑,他人数十语所不能尽者,辄以数语了之,曲折奥窒,无不毕举,以是名动九重”。
咸丰皇帝还亲自垂询他的情况。清代名臣林则徐也是书启师爷出身,入仕后仍悉心物色尺犊人才,别人问他嫌烦琐否,他回答道:“寒士缘此增重,官吏亦缘此加意佐治人才,所系固不细也。”
有的书启师爷才思平平,拿起笔来尽是陈词滥调,正如《歧路灯》里所描述的:
“托他个书札,他便是‘春光晓雾,花柳争妍’‘稳维老寅台长兄先生,循声远著,指口高耀,可预卜其不次也。额贺,额贺’云云。俗气厌人,却又顾不得改,又不好意思说它不通。”
《祷机萃编》中,更是将“书启师爷做那贺年贺节的通稿”与“衙门厨子办那四大四小的例菜”相提并论,认为这是最无趣的事。
满纸套话固然讨厌,然而与某些书启师爷的大作相比,这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谐铎》里就有一个号称“巾帼幕宾”的蒋生,只能记四子书及半部《尚书》,为纳粟县令司笔札。因县令目不识丁,蒋生故作大言以欺之。抚院太夫人诞辰,县令挽其作文以贺,蒋生扼拾旧所集排偶秘本敷衍成之。然不解典故,中杂男人寿言,如“庆骚客之庚寅,颂老人之甲子。”抚公览之大笑。明年,抚公正诞,蒋生又集其秘本中排偶,杂以女人寿言,如“巾帼增辉,漩闺益寿。”抚公笑不能止,并问该生。
于是蒋生益自负,私念才望如此,何便屈居县署?倘作戟门揖客,所获当有什倍于此者。于是渴抚公,备述知己之感,申言寿章系其所撰。抚公曰:“先生大才,仆所钦服。然家慈固非‘骚客’,如仆者,亦岂须眉而‘巾帼’者哉?”蒋生大窘而退。由是,浙中群呼为“巾帼幕宾”。到处求荐,卒无有聘之者。
同男女不分的“巾帼幕宾”一样,令人喷饭的还有人畜一体的“禽兽师爷”。甲午时某书启师爷代提督飞章告警,有云:“臣等既不能为抵羊之触藩,又不能为困兽之犹斗。”居然引禽兽自喻,真是妙解人颐。
账房师爷主要负责衙门收支帐目,在众多师爷中,他们是颇为特殊的一类。首先,账房师爷往往由与主官有着特殊关系的人担任。
其一,是主官的亲戚,以“三爷”为主,即少爷、姑爷、舅爷。三者未必才无可用,只是由于身份特殊,这些人难免狐假虎威,而处治时又投鼠忌器,常常使主官陷于“以法则伤恩,以恩则坏法”的两难境地,因此清代官场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谚语:“莫用三爷,废职亡家。”
尽管如此,然而在任人唯亲观念的支配下,还是有不少官员委派自家人来做账房师爷。《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一回地方官瞿耐庵的账房师爷贺推仁就是他的舅子。此人原在家乡教书度口,因姐夫得缺,升他作账房,便兴头的了不得,专会见风使船,看眼色行事,活脱一副狗仗人势的嘴脸。
其二,有不少账房师爷是“带肚子师爷”。据《见闻琐录》记载:
“候补州县贫至奢飨不给,不得已借重债以救目前,苟延性命,于是有放官债者,谓之赌子,言以此为赌也。关书约定,一旦署事则聘其为账房师爷,账房出息,或平分,或三七分,或全归师爷。彼时急于得银,惟命是听。邑有讼事,赌子便通贿受赂,颠倒是非,挟制主人,不得不从。”
赌子后讹传为肚子,也有称驮子的,意思是师爷带了钱来垫借,有如骡马的负重一样。
聘用带肚子师爷在清代是非常普遍的,《官场现形记》第五回写到,一个叫王梦梅的县官“到任之后,别的犹可,倒是他那一个账房,一个稿案,都是带肚子的,凡百事情总想挟制本官。起初不过有点呼应不灵;到得后来,渐渐的这个官竟像他二人做的一样”,便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与其他以惰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师爷相比,账房师爷自有其独特的生财之道。
纵观清代师爷的小说创作,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经历使得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别样的风貌。
具体而言,师爷是文人,但他们既不同于“学而优则仕”的得意文人,也不同于沦落到卖文为生的底层文人,甚至和同为失意文人的塾师也不尽相同,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游幕四方,辅佐不同的主官,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又在无形中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丰富了他们的阅历。
参考资料
【1】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
【2】K. E.福尔索姆《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
【3】郑秦《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4】项文惠《绍兴师爷》,南京出版社
【5】李乔《中国的师爷》,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6】王振忠《绍兴师爷》,福建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2363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