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和包拯都是北宋仁宗时期的名臣,欧阳修在文学上更是负有盛名。为什么欧阳修要以包拯“素少学问”来指责他呢?难道他真的嫌弃包拯学问少?难道是他和包拯不和关系紧张?
“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
欧阳修在《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中以素少学问来弹劾包拯。这也是后来很多人断章取义认为包拯“没有学问”甚至是“不学无术”,是被民间完全神话的人物,甚至还有人以此引申出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当时的著名士大夫都看不起包拯等等。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一个耕读之家。从族谱可知是楚国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孙。父亲包令仪是进士出身。官至虞部员外郎,晚年致仕移家合肥城内居住。包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因父母年迈,包拯不忍离父母太远,于是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直到他的父母相继过世,包拯守孝满后,直到景佑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当时,时任宰相的吕夷简听说了包拯的事迹,知道他舍仕途而行孝道,侍奉父母10年,直到父母相继过世后才重新出来做官,早就想见见这位大孝子了。刚好包拯进京接受任命,住的地方靠近吕夷简的官邸,他以为按照官场惯例,包拯应该会来拜见他以寻求他的认可和关照。谁知包拯过相府而不入,接过任命就直接上任去了。
包拯在地方任上,廉洁公正、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更是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后入京任监察御史,更是立朝刚毅,不畏权贵,多次弹劾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最后弹劾都达到了目的。因为孤直的包拯不达目的不罢手,弹劾一个人可多达7次,直到皇帝将其人罢官为止。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宋史》
后来暂代理开封府时,包拯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大开正门,设鸣冤鼓。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于是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以前告状的人,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由于告状的人不能直接面见官员,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此弊,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更是将他奉为神明崇拜。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964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