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讨伐东吴失败,一路败退到白帝城,终于病倒。这个时候的刘备,清醒地意识到该准备继承人的事情。阿斗的素质,根本够不着做一国之君,这是他刘备所清楚的;同时,才智超群的诸葛亮对他忠心耿耿,这也是他刘备所清楚的。政权的稳固性没有问题,他所担心的还是刘禅的素质跟不上,他琢磨着要尽可能地提高继承人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因此,在他的遗诏里,提到了读书提高素质的问题。
刘备嘱咐阿斗,登基之后要继续充电,继续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刘备开了一个书目,一是史书和儒家书籍,《汉书》和《礼记》,阅读这些书籍做到能借鉴历史,并且知道为君的规则和礼仪;二则是法家和兵家的书籍,《六韬》、《商君书》。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处呢?刘备说“益人意智”,增加智慧,而不光是提高人的修养。
同时,诸葛亮也给刘禅列出了书单,和刘备所开的书单惊人地相似:《申子》、《韩非子》、《管子》和《六韬》。
刘备和诸葛亮为阿斗所开的书单,无一例外都是兵家和法家的书籍,这和后来历朝储君太子只读儒家书籍有很大的差别,为何会如此呢?这和当时的时势有很大的关系。
刘备去世前所处的正是三国形成的时代,他所遗留的政权:蜀汉,并不是一个安稳的政权,无法同后来大一统的王朝相比。三个割据政权之间的竞争关系相当激烈,稍不留神就会被人吞掉。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政治军事格局中,对于统治者的政治军事素质要求相当高,谁在这上面差一截,可能就是落得个亡国的结局。
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读儒家的书籍可谓是缓救不了急,当时的割据首领都很重法家和兵家,这些门派管用。同时,当时的刘备虽然知道诸葛亮会尽心辅佐,但是他也担心阿斗的素质跟不上,所以急于要阿斗读一些能急用的书,以期在残酷的纷争中立足。
刘备所开的书单,未能保证刘禅不成为亡国之君,竞争形势太复杂,恶补很难短时间铸造一个英明的国君,但是他所列书单却显示出当时贵族阶层的读书倾向。
刘禅登基之后,其太子刘睿所读书目多为儒家修身书籍,遭到大臣孟光的否定,他说:现在三国纷争,讲究的是应对机变,要动真格的,要学兵法韬略,学这些一时不顶用的玩意干嘛?可见当时高层的读书思维都是一致的。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836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