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威镇长坂桥》(第42回),是紧接《赵云单骑救阿斗》之后的又一个雄奇壮美的篇章,历来脍炙人口。
历史上的张飞,确实曾在长坂桥头大显威风,《三国志·蜀书·张飞传》中有记载。在刘备仓惶败退、濒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张飞以罕见的英雄气概震慑强敌,保护了刘备的残余力量,这一史实本身就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容易激发后人追怀揣摹的想象力。经过一千多年民间传说的加工,张飞成了广大人民十分喜爱的英雄人物之一,威震长坂桥的故事也愈演愈奇。
《三国演义》在保留史实基本轮廓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艺术虚构,把故事写得既变幻奇妙,有声有色,又夸张有节,不违情理,在艺术上比《三国志平话》有了极大的提高。
小说第42回开头,写赵云怀抱阿斗,从曹军的重重包围中冲杀出来,奔到长坂桥边,已是人困马乏,气喘吁吁。早已守候在那里的张飞催促赵云快走,自己独自对付蜂拥而来的曹军。这样,小说自然而然地把张飞推入读者视野的中心。
张飞是怎样出现在长坂桥上的呢?作品第41回已经作了交代:当他听糜芳说赵云投降了曹操时,不禁火冒三丈,马上领着二十余骑,要去找赵云问个明白。行至长坂桥,他见桥东有一带树林,顿时灵机一动,心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由于被赵云救回的简雍说明了情况,他随即消除了对赵云的误解,便留在长坂桥上,这样既可以接应赵云,又可以防备曹军。
这时,曹军大将文聘首先赶到长坂桥前,见此情形,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接着,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大将也都赶到。他们对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的奇计还余悸未消,“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曹操闻报亲自赶来,同样不敢贸然上前。于是,长坂桥前形成了奇妙的对峙场面:曹操一方是大军云集,狐疑不前;张飞一方却是单骑独矛,横眉怒目。这真是战争史上罕见的景象!
本来,张飞和赵云一样,也是孤胆英雄,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然而,此时的张飞与赵云处境不同,意图不同,所以行动也不一样:赵云是身处重围,而又一心要救出阿斗,只能是拼命冲杀,夺路而走;张飞则是要阻挡曹军,为兵败势危的刘备赢得喘息之机,因而不能硬拼。试想,如果张飞只顾一时痛快,莽莽撞撞地杀入曹军之中,曹军岂不是马上可以分兵杀过长坂桥去吗?刘备等人又怎能抵挡?特殊的环境决定了人物的特殊行动,此时的莽张飞,表现出难得的沉着和机警,他倒竖虎须,圆睁环眼,紧握蛇矛,稳稳地立马于长坂桥头,既不前冲,也不后退,有意在精神上威慑敌军。如果说在第41回中,小说突出描写了赵云的高超武艺的话,那么在这里,则竭力渲染了张飞的赫赫威风。
接着,作品化静为动,精心描写了张飞的三次大喝,并逐层递进地描写了三次大喝的效果。第一次,张飞“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便“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 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这如同巨雷一般的吼声,极富挑战意味,加上他背后的疑兵,使曹军“尽皆股栗”,也使曹操“急令去其伞盖”,不由想起当年关羽所说:“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于是曹操连忙吩咐左右:“不可轻敌。”这“急令去其伞盖”的行动和“不可轻敌”的言词,表明曹操已生怯意,正好给张飞鼓了一把劲。紧接着,张飞第二次大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 谁敢来决死战?”这一声,比刚才更加宏亮,给曹军增加了新的压力,使其军心更加动摇。这一来,曹操“颇有退心”,而其后军已经开始“阵脚移动”。张飞见此情景,趁热打铁,又发出第三次大喝:“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这饱含杀气、咄咄逼人的吼声,犹如五雷轰顶,把曹将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顿时,曹军的精神防线崩溃了,主帅曹操“回马而走”,诸军众将也都“一齐望西奔走”,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张飞的三声大喝,竟收到如此强烈的奇效!
作品写张飞这三次大喝,层次感极强,它们就像三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了张飞粗中有细、机警果敢的性格特征。
作品对张飞英雄气概的渲染,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作者并没有孤立地描写张飞的凛凛威风,更没有随心所欲地神化他。由于作品前面有诸葛亮两次火烧曹军的描写,有张飞巧设疑兵的伏笔,在描写张飞大喝时又照应了关羽当初夸赞张飞的情节,并以曹军方面的反应为对照,这就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规定了情节发展的必然性,使人既感到惊险奇妙,又觉得合乎情理。
作品描写了张飞喝退曹军这一令人叫绝的高潮之后,笔势陡然一转,写张飞为了防止曹军回头再来追赶,下令将桥拆断,然后撤退。这是作者的匠心之笔,它不仅使作品的情节又出一奇,而且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莽张飞到底还是比较鲁莽,“粗中有细”的主导方面毕竟还是“粗”,所以,他在偶尔用计的同时又常常失于计较。这一失误,露出了张飞力量单薄,并无埋伏的马脚。正如刘备所说:“曹操多谋。……若不断桥,彼恐有埋伏,不敢进兵;今拆断了桥,彼料我无军而怯,必来追赶。”果然,曹操闻报后猛然醒悟,立即下令追击刘备。这样,张飞性格的不同侧面便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说明作者精通人物塑造的艺术辩证法。
总之,《威镇长坂桥》充分突出了张飞英勇无畏、威中含怒的形象,为塑造张飞这一艺术典型加上了重要的一笔。读者在读罢《赵云单骑救阿斗》之后,再来阅读这一篇章,在没有直接厮杀的场面上同样感受到鼓荡而来的豪壮之气。作者塑造英雄人物,确有多种笔墨,多样手法。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品描写张飞喝退曹操大军的正文,仅仅只有五百多字,加上前面的交代和后面的尾声,全篇也不过一千字左右,却写得大开大阖,荡人心魄。作品语言之精炼,表现力之强,令人惊叹不已,百读不厌。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806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