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何為而作也?蓋史以記事為主,有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史,而史之載筆,持論甚嚴,如黼黻至治,與日月而並明;鈇鉞亂賊,與秋霜而俱厲,善者知可以為法,惡者知可以為戒,關係治體,不為不多,故有為而作也。粵自我國繼天地之開闢,鴻厖氏首出御世,歷至國朝黎恭皇,有君,有臣,有體統,其政治之得失,世道之隆污,禮樂之興廢,人物之賢否,莫不備載於史冊之中。
試嘗考之,昔翰林院學士兼國史院監修黎文休,承陳太宗之命,編大越史記,自趙武帝至李昭皇。及修史官潘孚先奉皇朝仁宗命,續編大越史記,自陳太宗至明人還國。其抑揚大義,已昭昭於史筆之公論矣。迨聖宗淳皇帝,稟睿智之資,厲英雄之志,拓土開疆,創法定制,尤能留意史籍。乃於洪德十年間,命禮部右侍郎兼國子監司業吳士連,纂修《大越史記全書》。繼以襄翼帝,於洪順三年(1511)命兵部尚書兼國子監司業兼史官都總裁武瓊,撰《大越通鑑》,述自鴻厖氏至十二使君,別為外紀,自丁先皇至國朝太祖高皇帝大定天下初年,為本紀。其筆削大法,又炳炳於史筆之微旨矣。
至於洪順六年(1514),又命少保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知經筵事敦書伯黎嵩,撰《大越通鑑總論》,可謂篤志於史學,而其是非亦不能逃於公議矣。暨光紹五年(1520),尤命禮部尚書史官副都總裁知昭文館秀林局鄧鳴謙,作《詠史詩集》,亦可謂能求諷詠於詩,而考見其得失矣。由是而觀,編集國史者,屢至再四,但未刊板頒布,致傳錄錯繆,不能無亥豕魚魯之失,若不委之校正,何以洗相沿之故習哉!
欽惟皇上陛下,嗣守丕基,率循大卞,日與大元帥掌國政尚師西王,整飭紀綱,作興文教,專委欽差節制各處水步諸營兼總政柄太尉宣國公鄭根,典司政本,講求治理。深知夫史乃正當時之名分,示來世之勸懲。於是渙起宸斷,紬繹書史,特命臣與左侍郎臣楊澔、右侍郎臣胡士揚、臣阮國櫆、臣鄧公瓆、寺卿臣阮公壁、東閣臣裴廷員、侍書臣陶公正、待制臣吳珪、府尹臣阮廷正、給事中臣阮公弼、翰林臣阮曰庶、臣武惟斷等訂攷國史,自鴻厖氏至恭皇紀。又命續編自莊宗裕皇帝至神宗淵皇帝萬慶年間,述為成書,鋟梓頒行。
臣等自知襪線其才,甕天其見,目不鄴侯萬軸,胸不世南秘書,其才又出於黎,鄧諸君子之下,安敢馳騖於數千載之上,以備補綴者哉!然既叨承成命,不敢以淺拙辭,因共加蒐獵,間見抄錄遺舛,字義蹇澀,乃推尋意義之中,補輯一二,使讀者易曉,非敢妄為附會臆說。又摭取自鴻厖氏至吳使君,題曰《大越史記外紀全書》,自丁先皇至我國朝太祖高皇帝,為《本紀全書》,並依如前史臣吳士連、武瓊等之所著述也。其自國朝太宗至恭皇,則因前書所載,題曰《本紀實錄》。又參究登柄野史,及略取當時所獻各遺編,述自國朝莊宗裕皇帝至神宗淵皇帝,增入國史,命曰《大越史記本紀續編》,總分為二十三卷。凡所續編,其繫年之下,非正統者,及北朝年號,皆兩行分註,與夫凡例所書,一遵前史書式。皆所以尊正統而黜僭偽,舉大綱而昭監戒耳。間或字義之未精,句法之未當,幸賴博洽諸君子補正之。使人知是史之作,其言政治,亦古史之尚書;其寓褒貶,亦魯史之春秋,庶有補於治道,有裨於風教,是亦攷正之一助云。
旹景治三年歲在乙巳(1665)仲秋節穀日,賜戊辰科同進士出身、參從吏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少保、燕郡公臣范公著奉編。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521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