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通过“屌丝逆袭”这种方式,从一个社会最底层人员一直做到统一中国、开创大一统王朝的人了。而且朱元璋的一统江山还是由南向北的统一,这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该也是绝无仅有的唯一一次。一般情况下,这种人物应该会被人顶礼膜拜,因为他毕竟创造了前人不曾有过的成绩。
但是朱元璋算是个例外中的例外,他在民间的声名确实不怎么好,尤其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提起朱元璋,就想起他的“大杀功臣”,然后有些朋友就会认为朱元璋此人是个屠夫。在民间故事中,人们甚至将朱元璋的“大杀功臣”都编演出花,什么《炮打庆功楼》、《火烧庆功楼》等等剧目林林总总,甚至也有野史将一些并非朱元璋所杀的人物也归于朱元璋,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徐达。
但是如果我们翻开史书,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朱元璋“大杀功臣”,很多情况下其实并不是朱元璋滥杀(当然,滥杀的情况也有),大多数情况下,朱元璋的杀功臣,都是有着自己的其他目的。那么,朱元璋的大杀功臣,到底有什么潜在的目的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明确几个前提:
1,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之前,没有大杀功臣的举动。要说杀功臣,那确实也有,但是如朱亮祖等人,被杀也是罪有应得,没什么好说的。天下承平二十年,朱元璋都未曾对功臣大肆杀戮,可见朱元璋起码在前期,确实是很想和大多数功臣共富贵的。
2,洪武二十五年之前,杀了第一批“胡党”,虽然有些人可能【注意,仅仅是可能】是冤枉的(比如唐胜宗、陆仲亨等人),但是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冤枉的,比如朱亮祖(追授胡党)、胡惟庸、李善长等人。而且有些确系错杀的人,朱元璋再后来也都给予了平反的待遇(比如费聚等人),很多朋友只知道朱元璋曾经“大杀功臣”,但是不知道人家也平反昭雪过。
3,朱元璋的下一波“大杀功臣”是从洪武二十六年开始的。那么洪武二十六年前后发生了什么?很简单,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接着没多长时间朱允炆就被立为太子。
4,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时候,是把傅友德、蓝玉、冯胜等人派出去巡边以后,才火线提拔的。
电视剧《朱元璋》中的朱标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当时朱元璋尚有子嗣,而且如朱棣这般有帝王之资的并非不能立为太子,为什么要立朱允炆?儿子还有一帮呢,直接先立孙子的,中国古代史中,恐怕没什么人这么干。
第二:朱允炆的地位确立为什么要在重将调动之后?难道是朱元璋早就预感到了什么,以至于不得不先行将重将们调出去?
第三:在确立了朱允炆之后,朱元璋为什么就要开始大杀功臣?难道不杀就不可以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朱元璋立朱允炆,是一个挂出来的诱饵。之所以立朱允炆为太子,是明确的告诉自己的儿子们,你们不服,就来夺位,谁夺到了是谁的,能者居之,竞争上岗。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之所以把多位重将先调动出去再确立朱允炆,是因为这些人如果在京城,那么就根本就不会同意朱元璋立朱允炆。
关于第三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有两种可能:1,朱元璋要借立朱允炆,给朱允炆拉仇恨;2,朱元璋要给自己将来夺位的儿子扫清大部分障碍。
而且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朱允炆绝不是什么“仁弱”之主,他的性格其实相当强横狠辣。要知道,朱允炆在他祖父朱元璋刚死没多长时间的时候,就敢变更祖制,强行削藩,而且不留余地,看上了就死怼怼到死,没有多长时间,就连废四个叔王为民,逼死湘王全家。甚至在燕王送子为质和装疯后削藩也未有丝毫缓和,从任何角度都看不出有仁孝软弱的影子。
朱元璋为朱允炆“大杀功臣”,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臣子(尤其是武将),已经对朱允炆不再支持,在后来朱棣靖难之时,大部分武将只是坐山观虎斗,不再主动勤王。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原因是朱棣师出有名,是“清君侧”,根据《祖训录》,朱棣是宗人府的右宗正,也是国家的塞王,可以出兵清君侧,而且朱允炆也确实没有理由将他定为“叛逆”。
朱允炆自己作死,又让大部分宗室和另一部分大臣对他丧失了好感,所以这样的一个皇帝,根本就不得人心。换了我们诸位,如果这个新皇帝刚刚上任就变更先帝的法令、更改既定国策,甚至要在政策上复古、开历史的倒车,我相信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不会帮助这位新皇帝。
朱元璋一辈子活了七十岁,登基当皇帝也有三十多年,朱允炆在他面前算老几,朱元璋看得清胡惟庸,看得清刘伯温,看得清李善长,看得清蓝玉……那么多英雄豪杰,那么多国家元勋他都能看清,难道就看不清一个小年轻的朱允炆吗?那么既然看清了,不是为了把他挂出来当诱饵,又为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立他为继承人?难道就真的是吃饱了撑的?
另外再说一下,朱允炆的那个所谓的“ 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在很多时候,跟所谓的空头支票没什么区别。请注意,人家可没说不能杀朱棣,而说的是不要让自己承担杀叔的名声,至于事实上朱棣死不死,朱允炆还在乎这个?杀朱棣是杀叔叔,逼得他叔叔湘王全家死绝那就不是杀叔叔了?
于是在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
“ 扵是复进战不已。敌众飞矢如注,上(朱棣)所乘马凡三易三被创。所射矢三服皆尽,乃提釰左右奋击,釰锋缺折不堪击,乃稍却。 ”
“ 当是时,诸将中(平)安战最力,王(朱棣)几为安槊所及。 ”
“ 燕王乃身自迎战,(平)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 ”
仅从平安所部对朱棣的战斗中来看,我们就根本看不出朱允炆曾经说过不能杀朱棣的话,反而能看到,当时铁了心保卫朱允炆政权的人,不少都是要除朱棣而后快的。若非如此,没有人敢轻动的朱棣早就应该大摇大摆地进入当时的首都南京了,靖难之役又何必要打数年之久,又岂能会有不止一次的血战?
所以我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1,朱元璋其实早就看明白了朱允炆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也完全清楚他到底有多大的能耐。
2,所谓的立朱允炆为自己将来的继承人,更多只是为了给他的儿子们设立一个考验,也是准备用这样的方式锻炼自己未来成功夺位的儿子成为一位合格的帝王。
3,朱元璋的“大杀功臣”,一是为了给朱允炆拉仇恨,二是为了提前给自己的儿子扫清一部分障碍。
4,朱允炆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如果没有他自己蠢猪一样的指挥和策略,那么可以说无论是朱元璋的哪个儿子谋反都不可能成功。相反的如果朱允炆自己真的能够在后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帝王,那么根本就没有什么藩王敢于造反,即便真有胆大的,这种造反也不可能成功。毕竟我们今天纵观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外地藩王造反而能成功夺取天下的,在大一统王朝中,应该只有朱棣这一个例子。
5,朱元璋的“大杀功臣”是在原太子朱标早亡的前提下,中途设定的一个与原计划不一样的新计划。为了这个新的计划,在某种意义上说,朱元璋必须要大杀功臣。
6,朱允炆并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仁孝软弱”和“胆小怕事”,所谓的“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更多的情况下只是一个空头支票,是不起什么决定性作用的。
所以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像傅友德等人这样的元勋重将死的莫名其妙,甚至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根本说不清楚原因。如《石匮书》等资料中给出的说法,也都是不符合正常的天理人情,难以让人信服的情况。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原本朱元璋称帝二十年从不大杀功臣,而在人生最后的时光中非要各种大搞株连,以至于有很多无辜之人都蒙受了飞来横祸。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是要说明一点,我并不是想给朱元璋后期的一些行为过度洗白,也并非是要给他采取的这种方式大唱赞歌。但是比起各种资料记载上的互相冲突、各种说法中的无中生有,我还是更加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有个人的思考和结论,哪怕这个结论值得商榷。
那么各位朋友又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讨论,谢谢。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512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