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讲破釜沉舟,总觉得按兵法来讲有存疑之处,自断粮草不符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有足够把握还是背水一战?为什么能成功?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充满种种看似匪夷所思的奇迹,摔锅砸碗烧船,几万楚人打掉秦军几十万,如此不可思议,其实应了一句老话: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再经典的战术要成功,心智手腕必须有,但硬实力才是根本。就像与“破釜沉舟”齐名的险招“背水一战”,韩信用了就能赢,但几百年后同为名将的三国徐晃也用,却被赵云黄忠打的满地找牙。徐晃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
放在项羽这次经典的“破釜沉舟”大战,首先必须说的,就是项羽的硬实力。
项羽的实力,正史野史捧的比较多的,是他强悍的个人战斗力。相对比较忽略的,却是他麾下精锐将领爆表的战斗力。而后者,才是这场经典战役成功的重要关键。
项羽的核心嫡系精锐,我们常叫做“江东子弟兵”,这支军队完全就是项家满怀复国理想,十多年如一日苦心打造。依托民风凶悍的吴地,每一个士兵都是优中选优,长期严格到残酷的磨练,无论个人战力还是整体凝聚力,都是顶峰水平。就是一只强硬拳头。
这个“拳头”有多硬?说个事实就知道:垓下之围,汉军优势兵力围困,项羽只带二十八残兵,依然让汉军付出巨大伤亡代价,硬是突围到了乌江。末路时尚且如此,巨鹿大战,却正是这支铁军的黄金时期。
而当时掌控这只“硬拳头”的,又是秦末农民战争中的顶级名将项羽,项羽的军事才能,两千年来后世公认,虽然有各种毛病,但战略战术水平却堪称翘楚,至巨鹿大战时,二十七岁的他,把握战机的能力与冲击力,更在人生顶峰水平。也只有如此强大人物带领的铁军,才敢挑战如此高难度!
但即使如此,这个高难度战术能够成功,也同样与当时的战略态势有关。
首先说秦军,通常都说秦军四十万大军,其实真正的参战数字,却是严重缩水。秦军主帅章邯则率部驻扎巨鹿南部。而巨鹿战场上直面与项羽对决的,是秦将王离率领的秦国北地边防军团,这支军队包围巨鹿城,静等项羽来攻,总数应在二十万以下。
这样的规划,等于是 秦军部署了两道战线,本意是要下盘很大的棋,把所有反秦义军一口吃掉。但事实上,也减低了项羽发动突袭的难度。
之所以这样规划,通常都被认为是秦军胃口大惹的祸,但其实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包围在巨鹿的赵国政权,抵抗十分惨烈,好比硬骨头,秦军一时啃不下,于是拿来当饵。二是援救赵国的不止项羽,还有各路诸侯,总数也在三十万以上,虽说乌合之众,但规模在那里摆着,所以围城打援,看上去最保险。
但作为一个天才的军事家,项羽却发现了这个战略规划里的大漏洞:两路秦军遥相呼应,就像个老虎钳子,但如果钳子的连接处出了问题,它就立刻零散。于是项羽真正的妙笔来了: 不是破釜沉舟,而是派英布以两万军队,袭击两路秦军之间的甬道,果然发现秦军“甬道虚弱”。 而在这时,赵政权的陈余也来请战,这个险中求胜的计划终于成行了!
因此,我们看到了中国战争史上激动人心的一幕:项羽率领的三万精锐,以八千子弟兵为核心的铁血军团,烧掉了船只,携带着三天干粮,发起了赌博式攻击。
这打法看似疯狂,其实早已设计的如机器一般计算精密:英布骚扰甬道,项羽集中力量先打断甬道,陈余牵制王离,而秦军也如他所愿,做出了错误战略预判:章邯在初战失败后急忙收缩,却正中项羽下怀,项羽转过头去,痛打正被陈余侵扰的王离,于是,秦军悲剧了,大军顿时崩溃。
为什么会崩溃?四十万大军看似多,但古代科技下,通讯信息全不畅 通,一处慌乱就容易演变成满营慌乱,完全被几个闷棍打正着的秦军,也就连锁反应,彻底慌乱。
而这一点,也正是秦军在部署上犯下的另一个大错:王离带领的北方边防军,虽说实力凶悍,但常年打的是野战,攻坚防御缺少经验,且大老远赶来,正是大失水准的疲弱期,如果换做已经有丰富中原作战经验的章邯部,秦军的溃败至少不会如此迅速,但此刻,大局已经无法挽回。
当然说到这里,还得为赵国竖起大拇指,从头到尾,赵国都在浴血抵抗,项羽辉煌的决战,更是陈余刀山火海先往上冲,赵国的铁血不屈,托起了楚国子弟兵这光荣一战。 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
更重要一条是:项羽前后一共五六万人进攻,但边上观望的诸侯们,却还有几十万,这帮人硬战打不了,捡便宜却没跑,眼看秦军露了败相,立刻纷纷痛打落水狗。于是秦军的溃退,也就不可收拾。秦王朝的命运,也就再难逆转。
复盘这场战争,很多后人都喜欢“破釜沉舟”的成语,都把这样的胜利,当做一场不顾一切的豪赌。但如果仔细看过程,看似疯狂惊险的胜利,其实藏着的是老祖宗另一个古训: 先定大局,谋而后动!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503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