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因为某些现代评书家的影响,一些三国著名人物,比如赵云、诸葛亮之类,也从以前的一致推崇,渐渐沦为了批评的对象,各种跟风黑也成为常态,似乎千古以来的亿万人全都被蒙蔽了,似乎只有自己这个两千年后的现代人才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姑且不论这些自信从何而来,是不是这些人真是穿越过去亲眼看到了真相,我们只在这里就史书记载来分析一下赵云被黑得一无是处的战功。
其实很多人黑赵云战功,主要是不懂三国志的一个写作特点,那就是跟随君主作战的时候,功劳都是君主的,相关事迹只写君主做了什么,后面臣子个人传记里一般不再赘述。
举个例子,关张是刘备起兵时就有的,在早年征讨黄巾,以及投奔公孙瓒后,按照公孙瓒命令从田楷对抗袁绍的战斗中,刘备军是屡立战功的,然后这一段历史,如果你翻开关张的个人传,可以看到基本上没有他们立功的记录。
桃园结义那么,这长达几年的时间里,难道刘备军的功劳都是刘备一个人打出来的?关张都是跟着吃闲饭的?或者只是给刘备当保镖?
显然不可能,仅仅是因为上面说到的原则,在君主身边时,功劳都是主君的,主君篇章里写过了,自然后面臣子个人就省略了。
像关羽的个人功绩描写,在正史的个人传篇章里,要等到投降曹操后,被分派去和张辽一起当先锋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时才有,也就是不在君主身边作战了,你的功劳才是你个人的。
关羽斩颜良而张飞的个人功绩描写,更是到了长坂坡断桥才有,这也是不在君主身边了。之前虽然有被曹操表为中郎将,但也只是写刘备从曹操征破吕布,没有写明任何张飞自己的功劳,可以想见,这个征破吕布的过程中,张飞肯定是立功了的,不然没这个中郎将,但因为在君主身边作战,功劳肯定不会写明了,只一句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许而已,光从字面看,你甚至会认为他是在侍候刘备起居的仆从呢。
张翼德据水断桥赵云的情况,更是如此了,因为长期担任刘备中军副将(牙门将军、翊军将军、中护军等等,都是中军将领职位),总是在刘备或者诸葛亮等主君和统帅身边工作,这时候立的功,当然都只能归在领导头上,领导传记里写过相关事件,那么你个人传记里就不会再赘述了,但作为中军副将有没有起作用,可以参考前期跟在刘备身边的关张去考虑。
特别提一下赵云在长坂坡的战斗,因为刘备军这时已成溃逃之势,士卒奔散,赵云是单独行动的,没有记者跟着记录,正史里就没有写明具体过程。
(按照三国志的特点,也一般不会去描写不涉及重大斩杀记录的战斗过程,除非赵云此去途中杀了曹操或者其他曹魏阵营的重要将领)
不过在曹操大军穷追不舍的情况下,单骑北向逆行进入敌后,然后成功带回两人,是不是可以一路不战斗像踏青旅行一般,就交给有脑子的人自己去思索了。
长坂英雄赵云少有的几次带领别动队单独行动,按照史书都很顺利,比如入川之战,也可以看出其突出的领兵才能的。
所谓黑点的箕谷之战,正史也明写了诸葛亮假装要出斜谷道,曹真大军遣主力(大众)当之,而诸葛亮则命令赵云、邓芝带领少量士兵作为疑兵去牵制,自己带领大军攻打祁山。
可以说,虽然赵云邓芝最终因为兵少被曹真看破是疑兵,导致魏军大举进攻下失利,但能敛众固守,顽强阻挡住曹真主力,掩护失去街亭导致北伐失败的蜀军主力撤退,这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失败。
我们现在观看卫星地图可知,赵云邓芝军的方向,是汉中距离长安较近的一条路径,而汉中通往远在陇右方向的祁山的道路,则在他们这支疑兵布防的后方,如果他们没有守住箕谷隘口,蜀军大军就要被断掉退路了,后果会是毁灭性的。
诸葛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关于这次北伐失败原因的请罪上表中,有“箕谷不戒之失”,常被有些人作为赵云黑点。
但这个不戒,并非是指没有戒备被偷袭之类,赵云邓芝军是牵制的疑兵性质,不能被敌人识破,这点不要忘记。
因此不戒当指可能是某个原因导致牵制意图被泄露,然后看破了面对着的只是少量疑兵的曹真才敢发动攻势,导致箕谷方面产生了兵力损失。
个人看法,这个泄露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士兵叛逃泄密,另一个是曹真本身是员名将,有反复观察后看破的能力。
但不管哪一种,都是双方相持了一长段时间后的事情了,否则诸葛亮知道箕谷这边疑兵被看破,是不可能还去打祁山的,马谡也根本来不及去更远的街亭布防。
还有人认为,箕谷之战,赵云邓芝军多于曹真军。
这更是不知道怎么想的,诸葛亮大军去攻打祁山去了,还给马谡分兵守街亭,赵云邓芝这边能给多少人?曹真可是当时曹魏西线的主将,他带的兵可能比你赵云这边一支疑兵还少吗?
这是稍微有点理性都不可能这么想的,完全没有争论的意义。
最后是战后的贬职这个所谓的黑点,
因为北伐失败,街亭之战损失很大,对本钱小的蜀汉来说,这个损失自然是个必须要交代的,除必须树立来安抚军心的典型王平等少数几个,其他自诸葛亮之下皆贬三级。
诸葛亮直接贬成了右将军,赵云的贬职是降成了镇军将军。
相比赵云之前的四征四镇,镇军将军实际上只低一等(镇、中、抚为中军副将的高级军职、四镇四征则为外军主将军职,实际上镇、中、抚加大字,通常要高于四征四镇加大字,所以这个职位并不低)。
可见,诸葛亮并没有真认为箕谷方向赵云邓芝是失败的。之所以把他调回中军,个人认为一定程度上是在街亭的惨重损失之后,需要用外军的兵力来补充中军兵力,加上赵云年龄当时很大了,再外放也确实不太合适了。
咱们观史,需要学会根据史书的写作特点去看,更需要在涉及事件和人物的多个章节中去对照,才能得出更接近真相的看法。
千万不要学某些现代评书家,一边给你说这是演义吹的,不可信,一边自己又抛开正史谈野史,甚至拿自己的胡乱推测当依据。
(实际上赵云的推崇由来已久,裴松之所在的刘宋,皇帝就很喜欢赵云,所以特意下令要他做注时补全赵云在内的三国人物事迹,而这时距离三国演义成书的元末明初还有上千年之久,所谓赵云是演义吹嘘起来的,完全站不住脚。除非刘宋皇帝像某些现代评书家那样会穿越,才可能是因为看过三国演义产生的对赵云的好感)
某些现代评书家们,自然也未必真看不懂正史,弄不清时间先后,但人家有博取眼球的需求,不搞点哗众取宠的花活,哪来的流量呢?这也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动机。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95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