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很多官二代,其实有很多的都很出名。这种,父亲与儿子均在朝廷中当官。当然,明朝选拔制度是科举制度,文官都需要独立参加考试,获取功名。在以进士科举及第的观念,依靠自己考中进士才是真本事。自古以来科举是康庄大道。
科举,10年、20年的考,很难,考不上也没有人笑话你。当然,也有少数直接不考试当官的,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们不上进,而是明代有一个传统,如果父亲是首辅,儿子参加科举会被认为是徇私舞弊,会有被言官骂到致仕的危险。
英国公、成国公、魏国公这些,作为国家的顶级人物,王公贵族,有很多的日常公务需要处理。同时,他们也要带兵打仗。张辅就死在了土木堡,因此,京营衰落了,王公贵族也渐渐失去了征伐的兴趣和能力,总兵就落在在侯、伯以下的世袭武官手里。
因为没有封侯、伯的世袭武官有“马上封侯”的梦想。除了公、侯、伯这种爵位外,可以世袭的最高官职为正三品。戚继光就是生下来的正四品武官;吴三桂以武举承父廕,初授都督指挥。
在明朝灭亡的时候,这些后代们并不是像野史中说的很多都投敌卖国。明朝开国功臣或者贤相名将的后代,很多在国家危亡的时候贡献力量,挺身而出。
常遇春后代本来已经流放云南,弘治五年被从云南召回,授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传至常玄振曾孙常延龄(常遇春十二世孙),品德高尚,在当年弘光朝一片混乱的时候,唯独常延龄以谨守职位著称。明朝灭亡后,他种菜,以布衣终老。邓愈的十一世孙邓文明袭爵定远侯,在崇祯十七年北京城破时候殉国。
但说到底,仅仅凭借人的力量是无法向时代的洪流反抗搏击的。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90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