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繁荣一时的大唐王朝,竟因一个“反贼”差点亡国,瞬间倒退上百年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繁荣一时的大唐王朝,竟因一个“反贼”差点亡国,瞬间倒退上百年
日期:2023-05-25 22:23热度:加载中...

繁荣一时的大唐王朝,竟因一个“反贼”差点亡国,瞬间倒退上百年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

先天元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可以说,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甚至,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此时的大唐万邦来朝,唐朝的使臣、僧侣、商人,亦不绝于途,亚非地区和唐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包容性极强。但是,当大唐百姓沉浸在开元盛世的喜悦中时,却没有人意识到一场暗流涌动的危机正在孕育当中。由危机所带来的危险是双向的,它分别来自朝廷与边疆。



随着李隆基年事已高,对于军国大政逐渐力不从心,又因为唐玄宗过度信任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位权臣,任由他们将外廷变得乌烟瘴气。与逐渐糜烂的朝廷政局相比,大唐王朝的军事格局则更加凶险。由于,大唐的地方军权已远大于中央军权,所以,整个国家的军事格局呈现外重内轻的情况。

早在唐睿宗时期,朝廷便在边疆地区设立了节度使一职。开元九年后,总共有九大节度使驻守边关重镇,他们分别节度范阳、平卢、河东、朔方、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李林甫被提拔为宰相后,为了防止汉人通过“出将入相”这种方式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向李隆基建议由外族人来担任节度使,以夷治夷。

由此一来,从开元末年开始,许多少数民族将领逐渐成了各边境军区的“一把手”。

天宝元年,担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重镇节度使的是安禄山,而安禄山的义兄安思顺则节度朔方,河西、陇右两地的节度使是哥舒翰,安西、北庭的节度使为封常清,唯有剑南节度使由当朝宰相杨国忠兼任,除杨国忠和封常清外,其余重镇节度使皆为番将。


在这九大边境军区中,实力最强的,自然是驻守三镇的安禄山,其次,就是手握河西、陇右兵马大权的哥舒翰,他们两人分别代表了大唐东北、西北两大军事集团。不过,安禄山与哥舒翰素有间隙,两人之间有很深的矛盾。

如果从经济因素来考虑,安禄山治下的河北地区无疑是唐朝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远非位于西北戈壁的河西、陇右可比。这种经济上的绝对优势使安禄山在发动叛乱时更有底气,更何况,唯一能制衡安禄山的番将哥舒翰年事已高,常年居住在长安休养身体。

那么,安禄山是如何获得如此雄厚的实力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安禄山深得李隆基信任,野史中,关于安禄山巴结杨玉环的记载亦屡见不鲜,所以,李隆基自然会将三个有油水且实力强大的重镇交给安禄山;

其次、安禄山虽是个得宠小人,但是,他手下的将士绝非等闲之辈,河北地区常年要面临契丹、奚等少数民族部落的骚扰,安禄山的军队在与之对抗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最后,安禄山军队的组织结构与传统唐军大相径庭,安禄山治军较严,士兵们的服从性很好。


由此可见,安禄山并非后人理解中那个靠装傻谋取前途的大胖子,他是不折不扣的乱世枭雄。如果,我们抛开这场动乱对大唐盛世的毁灭性打击不谈,安禄山着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人物。可以说,安禄山远比他表现出的更有内涵,他的语言天赋是同时期任何人无法比拟的。

据史料记载,安禄山除了常用到的汉语外,还精通其他九种民族语言,用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精通十国语言”。安禄山精通的语种覆盖了大部分与大唐有交流的番国,这也使他在外交场上游刃有余。通过语言天赋,安禄山收复了许多番国大将,将他们收归己用。

那么,安禄山为何会博得玄宗与贵妃的喜爱呢?

根据李白的一首《胡旋女》可知,安禄山还是个舞蹈高手:“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这首诗中提到的“太真”是杨玉环的道号,玄宗喜欢杨贵妃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她的胡舞冠绝天下,而如今,竟有个大腹便便的胖子能与玉环的舞姿相媲美,这情形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据说,在皇宫里安禄山就像一只大陀螺一样旋转如飞,为杨美人伴舞,唐玄宗在一旁拍手称快。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举起反旗的消息传遍长安,唐玄宗与文武大臣皆惊诧不已,他们无法想像那个与皇室私交甚笃的大胖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朝野上下,唯有安禄山的政敌杨国忠沾沾自喜,他喜的是自己早年的预言果真言中,安禄山脱离朝廷后,今后唯杨氏一家独大。

慌乱之中,李隆基派节度使封常清驻守东都,同时,又做了一系列战略调整。因为安思顺是安禄山义父的儿子,为了防止他配合安禄山造反,所以,李隆基派郭子仪取代了他的位置。随后,李隆基又将大将军王成业镇守太原,避免山西重地被安禄山把控。

做完了这些防御工作后,唐玄宗将荣王李琬任命为讨贼大元帅,名将高仙芝为副帅,在长安城附近东拼西凑出一支五万人的杂牌军,浩浩荡荡朝着安禄山驻守的三镇进发。然而,安禄山行军的速度快得可怕,没到半个月的时间叛军已抵达黄河北岸,灵昌、陈留等多地被叛军攻陷。

驻守在东都的封常清首当其冲,与叛军打了一场恶战。战斗刚刚打响,封常清便发现手中的军队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士兵不论作战经验还是士气都无法与安禄山的人马相提并论,只能且战且退。又过了半个月,连洛阳都落入叛军手中,封常清的人马被叛军追杀,死伤惨重。


等到封常清率军与讨贼军副帅高仙芝汇合后,两人决定避敌锋芒,龟缩在潼关内组建起坚固的防线,倒也一时无忧。其实不论是封常清还是高仙芝,他们打仗的本事都是非常高明的,然而,强将弱兵,他们手中只有临时凑起的乌合之众,哪能与范阳的虎狼之师媲美呢?

若高仙芝与封常清继续把守通关,安禄山根本不会对大唐王朝造成毁灭性伤害。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唐玄宗却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做出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举动:以“不战而逃”之罪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

在现今留下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常清在被赐死后留给唐玄宗的遗书《谢死表》:

“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寥寥数行,令人扼腕叹息,直至枉死的那一刻,封常清仍不忘死谏圣上,绝口不提自己的冤屈。


临阵诛杀主将,这是上位者用兵的大忌。杀掉二人时,李隆基是否想好了补救措施呢?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两路兵马群龙无首,玄宗不得不请休养在家的老将哥舒翰再度出马,让他前往潼关接手指挥权。

天宝十五年,雄踞洛阳的安禄山傲视天下,在洛阳登基称帝。

虽说,安禄山表面上风光无限,但是,形势对于叛军来说已非常不利。就在他打下洛阳之后,平原、常山两地太守分别除掉了叛军守将,夺回两地并举兵声讨反贼。两地太守无疑为河北地区的郡县起了带头作用,没过多久,河北二十三郡中就有三分之二的郡县响应号召,杀掉了安禄山派来的守将,举起了讨贼的大旗。

河北算安禄山的“龙兴之地”,是安禄山叛军的命脉所在。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安禄山第一时间派史思明分兵平叛,在处理河北变乱时浪费了大量精力。趁着安禄山自顾不暇,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绕路嘉山,偷袭史思明,将其一举击溃。虽说,此时河北大部分郡县重新落入安禄山手中,但郭子仪与李光弼的军队无疑斩断了范阳与洛阳的联系,将安禄山的领土斩作两段。

如今,前线旗开得胜,久经沙场的老将哥舒翰安守潼关。


按照当前的形势,只要潼关不沦陷,郭、李两位将军定能长驱直入,平叛的局势自然会豁然开朗。安禄山急的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不知该如何化解唐军的攻势,谁知,李隆基再次给了安禄山机会。

李隆基受到杨国忠的教唆,一连几道诏书催促哥舒翰出关应敌。当初高仙芝与封常清因据守潼关惨死,哥舒翰自然不想成为后车之师。无奈之下,哥舒翰只能倾尽潼关兵力,挥兵压向河北。安禄山并未错过这个上天赐予的时机,他立即派人组织埋伏,在官道上将哥舒翰全军尽数剿杀,哥舒翰亦沦为阶下囚。

朝夕之间,形势陡然扭转,胜利的天平重新向安禄山倾倒。

潼关沦陷,意味着安禄山距离国都长安仅一步之遥。为了保存朝廷,李隆基不得不携家带口逃离长安,以期从长计议。在群臣的要挟下,李隆基不得不杀掉了罪魁祸首杨国忠及他的妹妹杨玉环,并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李亨。至此,李隆基的政治生涯画上了不光彩的句号,他将王朝从昌盛带向了衰败,李亨所面临的是百废待兴的江山社稷。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虽然,李亨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但是,安禄山带给中原大地的伤害是无法忽视的。仅从文化来看,安禄山给唐人留下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恶劣印象,此后,唐朝开始怀疑此前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拒绝吸纳外来文化了。

也是因此,让整个大唐瞬间倒退了上百年。

参考资料:

【《胡旋女》、《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

繁荣一时的大唐王朝,竟因一个“反贼”差点亡国,瞬间倒退上百年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84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