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养家之人》万物随风去,故事留心中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养家之人》万物随风去,故事留心中
日期:2023-05-25 22:22热度:加载中...

《养家之人》万物随风去,故事留心中

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民族是什么样子的?取决于我们如何描述它。


托“大象点映”的福,得以提前几天看到这部《养家之人》,一部当代阿富汗女性题材的动画长片。首先必须说,感观良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一部故事悲伤的影片,“感官良好”的说法貌似有些残忍,但相对于2018年观看的最后一场电影《某夜晚》来说,《养家之人》作为2019年看的第一部影片,在美感、叙事、情感呈现和精神体验方面都给予了观众极大的舒适感。


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种,以小人物见大时代的影片也屡见不鲜,然而能够在短短100分钟内,由一个微尘般的小人物出发,款款地铺陈开来,从父女、家庭、城市、宗教,直到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大段人类哀歌的宏大叙事呈现在银幕中,并且神奇又不着痕迹地一秒钟回归具体的小人物,只有讲故事的大师才能做到。上次看到类似的影片,是《城市广场》(Agora)叙事唯美、催人肺腑,但相较之下雕琢痕迹却要明显很多。


讲好这个故事,《养家之人》巧妙地借鉴了阿拉伯文学经典《天方夜谭》的叙事结构,故事之中另有故事,但又不是俄罗斯套娃那种繁冗,清晰简明的两条故事线,当下与历史、现实与传说交相辉映,并在影片的高潮处合而为一,女孩扮演的哥哥与已经死去的哥哥共同完成了平凡人的神性升华,知行合一,执着的勇气和无泪的悲伤,直击人心。


讲故事,有多么重要呢?人类是健忘的动物,也没有人生而知之,血脉基因延续容易,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则难得多,于是我们发明了历史。历史,就是故事。历史,不仅仅存在于史书之中,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固然值得记述,他们是史学家的宠儿。但真正书写和丈量历史,让历史得以还原本来面目的,则是万千大众。于是,便有了野史稗记,有了游吟诗人,传说、寓言和童话,它们填补并充实了历史的巨大缝隙,还原出历史的血肉,让历史有了心跳的律动。每个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延续,本质上都是在这些故事中完成的。一个人的史观,让他定位自我的立足之处、获得明确的文化身份;一个民族的史观,则确立了民族性,证明这个民族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我们重提“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就是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续写中华民族的故事,重构中华民族自信的史观,我们不仅有《春秋》、《汉书》、《史记》,我们还有《花木兰》、《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对媒体中那些战火肆虐、积贫积弱的国家和民族,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也门,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抑或产生一种洋洋自得的种族优势感,蒙昧、落后、野蛮则是蔑视那些阿拉伯人民的潜台词。《养家之人》最大的善意在于:尊重,至少是以平视的目光看待苦难中的另一个民族。就像影片中讲述的那样,历史总在重演,繁荣的丝绸之路、璀璨的两河文明在千百年的侵略和蹂躏中,在极端的恐怖中,依然保持着人性和文化的尊严,这本身就是值得敬重和仰视的。“我们相邻的帝国一直相互交战,兴都库什山脉,纵穿着我们的国土,炎热的北方沙漠,炙烤着我们的大地,焦黑的碎石土,映衬着冰封,我们原名阿力安那”,只要人民记着民族的故事,它就会延续、就会重生。


说句题外话,近些年我注意到,在网络上、在我们的身边,精日、精美的人,失去了民族自尊的人,大有人在。《养家之人》这部小小人物的小小影片,让我想起《国歌》中唱响的那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起来、起来、起来。


万物随风去,故事留心中。《养家之人》的故事,推荐给你。

(完)

【相关文章】

《养家之人》万物随风去,故事留心中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79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