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图》是一幅描写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工笔画,是由清末著名画家倪田创作的,在绘画历史上可以与金代宫素然和明代仇英所画的《明妃出塞图》相媲美。与后两个不同的是,《昭君出塞图》是从王安石写的《明妃曲》诗歌的一种画面展现,另外图中也只有王昭君站在马边,望着天边的鸿雁,大概是那南飞的鸿雁让她燃起了思乡之情,这幅画主要描绘了王昭君的那种怅然若失,在这三幅画中显得更为明确,颇有后世的人物画的感觉,而其中包含的感情也更为深沉热烈。关于这幅画,它向我们表达的不止是王昭君远离故土,赶赴匈奴这件历史事件,更是对当时的国势和对王昭君个人的一种怜惜。
看到这幅《昭君出塞图》,我就联想到了与之有着相似的命运的蔡文姬和那幅《文姬归汉图》,然而与蔡文姬不同的是,王昭君是踏上去匈奴的路,而蔡文姬是走上了回归故乡的路程,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对这位女子的命运感到惋惜。
一、历史上的王昭君
王昭君作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是西汉南郡秭归的人士,名嬙,昭君是她的字。王昭君在被选入宫中当宫女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受到汉元帝的宠幸,后来匈奴的单于呼韩邪在进京朝贡的时候,汉元帝把王昭君赐给他当妻子,从而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促进了民族团结,王昭君不仅在当时,也在后世受到了广泛赞誉,被看做是促进游牧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和促进中原王朝大统一的功臣。
二、野史众多,画工之因
关于王昭君为何不受宠,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正史里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记载,更多的是民间的一些传说和文人笔记的一些描写。其中以《西京杂记》为例,流传着画工弃市的故事。汉元帝后宫中的宫女很多,就像李白诗歌所说的那样“宫女如花满春殿”,这对于帝王来说并不算得什么大不了的事,有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说法。因为宫女众多,所以汉元帝就让宫里的画师去把宫女的容貌给画下来,按照画的图来召幸她们。王昭君自恃很高,在其他宫女都抢着对画工行贿以希望把自己画的好看点从而能够被汉元帝宠幸,王昭君不愿意贿赂画工,画工因此记恨,把王昭君画的容貌不扬。宫女们贿赂画工的钱很多,多的十万钱,少的也不下五万钱。单于呼韩邪在进京入朝的时候,希望能够有美人赐给他当阏氏,于是按照图上画的那样,把王昭君赐给了他。临走的时候,汉元帝发现王昭君容貌俊丽,举止优雅,端庄大方,感到很后悔,可是天子一言,驷马难追,不可出尔反尔,只有忍痛割舍。后来汉元帝彻查此事,把很多有关这件事的画工都给问斩于市,抄了画工的家,发现他们家里的钱都不下百万,可见贿赂之重。很多如毛延寿,陈敞,刘白,龚宽的有名画工都被杀死。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王昭君因为不向画工贿赂,因此没有被汉元帝宠爱,独自空守房中,郁郁寡欢的,最后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被汉元帝发现了,汉元帝在之前没有见过王昭君,汉元帝问其原因,才知道是画工作弊的原因。汉元帝大怒,要把和此事有关的画工毛延寿给杀掉,毛延寿闻知消息后,连忙出逃,还带着一幅王昭君真实容貌的画图,逃亡匈奴,见到单于,把王昭君的样子给他看,单于因此发兵,围困长安,索要王昭君。汉元帝和王昭君恩爱非常,但是因为国力衰颓,无力抵抗匈奴的大兵压境,又加上文武百官没有一个想出好办法。只得忍痛割爱,把王昭君赐给单于为妻。这个说法又有所改变,把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实力有所颠倒,实际上是汉强匈奴弱,却说成汉弱匈奴强,另外没有毛延寿奔番这个衍生的故事,更有甚者,把毛延寿说成了太监,更是改动很大。
三、凄惨命运
历史上,王昭君到了匈奴以后,和呼韩邪单于的感情很好,两人共同生活了三年,还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伊屠智伢师。在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曾上书请归,却收到了一个“从胡俗”的回复,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为妻,又生了两个女儿,后来在次夫死后又嫁与新的单于,不久以后就与世长辞。关于王昭君为什么能一女嫁三夫,有人对此产生了疑问,因为在汉族的价值观念里,好女不配二夫,好马不配二鞍。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是在汉代这种观念还不是很深久,汉武帝的母亲以及很多帝王的妃子都有过再嫁的经历,另外有人考证说王昭君可能不是汉族,而是土家族人,因此这种观念也是缺乏的。在我看来,这个还是和当时的形式有关,更可见王昭君的悲惨命运和多舛的人生经历。
四、被历史摆弄的人
历史上,王昭君出塞的原因和汉朝早期的和亲不太相同,主要是当时汉朝的实力弱小,而匈奴势大,而在汉元帝时,汉朝正是处于国力强盛的时候。不过汉元帝把王昭君赐给单于也是出于政治的考虑,为了笼络人心,把女子只是当作一种工具,任人玩弄,让人感叹封建社会下女子的地位之低下,缺乏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与王昭君有着相同命运的女子不在少数,如后世所表面上宣扬的很好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和亲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很屈辱的,她们在远嫁后的生活也是十分凄凉,并没有像一些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光鲜亮丽。在维持国家的大局的方面,她们作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使者,得到当时及后世人民的深切爱戴,可是又有谁能够知道她们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在后世有许多嗟叹王昭君的命运的诗歌和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对汉明妃悲剧人生的惋惜,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在《后汉书》中对于王昭君出塞的记载是“自请出塞”,而其中的“自请”两个字颇费人去思考和研究。不考虑个人的得失的情况下,王昭君毅然请求出塞和亲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这也反映出了王昭君有着不顾个人,为国家大事考虑的博大胸怀,还拥有敢于打破封闭,勇于闯出新路,不断追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开拓的精神品质。《后汉书》记载王昭君 “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这也是王昭君对于自己现实生活的考虑,选择出塞和亲作为自己挣脱悲剧命运的一次改变的机会。
王昭君出塞和蔡文姬归汉的本质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考虑,这也是后世对王昭君如此称赞和有着高度评价的根本原因,在叹息她身世的同时,更是为其大义所折服,所感动。
王昭君的故事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变化和版本,和文人的笔记与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寄托是分不开的,另外还有史书记载的多种考虑,同时又加上民间的各种改编和传说,王昭君作为一个历史名人,又加上年代久远,有这么多的说法也是情有可原的。一些文人笔记之所以把两国国力颠倒来说,也是和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的,也与他们的个人处境经历有关。比如《汉宫秋》里对毛延寿和汉元帝等人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当时元朝君昏吏奸的社会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影射。
关于《昭君出塞图》的创作时间和其背景也是值得深入研究剖析的,该画创作于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距清朝灭亡已经是不久了,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者以昭君出塞作为选题,也有着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里面。画中的王昭君独自一人,凄惶愁闷,作者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虽然是在新年,可是心情却是五味杂陈,与当时欢欣鼓舞的过年气氛是相违背的。
从《昭君出塞图》上看到的王昭君是如此地凄凉,这和她的多舛的身世是有关的,从这幅图可以读出很多的故事,以画为诫,以画达意,这是中国的文人和画家的一贯做法,其中包含了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一种个人看法与评价,这对于我们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是有着很大裨益的。很多时候,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与国家实力有关的,强则不受辱,这是历史的教训。
从图中可以追溯过去的风云人物和种种争端,是对那段历史的再现,同时也有着作者所蕴含的深意。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南匈奴传》
《西京杂记》
《王昭君变文》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76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