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禅让制:真事还是深入人心的谎言?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禅让制:真事还是深入人心的谎言?
日期:2023-05-25 22:21热度:加载中...

禅让制:真事还是深入人心的谎言?


谈及中国古代社会,禅让制便为人津津乐道。然而,禅让传说是否真有其事呢?

从国人暴动上述燧人氏的刀耕火种,已经淹没于岁月的长河而难以考证。关于禅让最早的记载应该是源于《尚书》。《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论衡·正说篇》) ,意为“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室文献”。《尚书》并非一次编纂成书,而是经历了悠久岁月的洗礼,不断的流散和重编。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本来就不尽可靠。相传《尚书》由孔子编纂成书,经了焚书坑儒而饱受摧残。流传至今的《尚书》恐怕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容颜。且说孔子编纂,孔丘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念,传道授业,皆为育人布道。《尚书》又作为儒家传世经典,其中难免参杂孔子的理念。《史记•五帝本纪》载:“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就是说编纂《尚书》时,凡是不雅驯的文字,孔子皆予以删除。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4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赜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近代清华简是出土战国时期的竹简,其中也发现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与现存《尚书》也颇有出入。尤其可见,《尚书》所载,未必属实,不可轻信。

那么禅让的真相应该是什么呢?笔者最早质疑其真伪是源自李白的《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云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其中所载重瞳便是虞舜姚重华,相传为双目重瞳。唐尧伊祁放勋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正是舜的妻子。为什么唐代大诗人李白会说“尧幽囚,舜野死”呢?且听在下娓娓道来。

 

我们熟知的《史记五帝纪》是照搬《尚书尧典》中的记载,并参照了《孟子》,有以下文字:

“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丹朱是尧之子,才能不足以治理天下,因此尧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将帝位传给舜,而不是丹朱。后世禅让说便源于此,然而跟着还有一段记录: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

这次禅让之后,事实上存在两个首脑。一是舜,二是分封在南河之南的丹朱。舜的势力应该大过丹朱。

关于唐尧的死,史记没有记载,但司马贞《史记正义》,《括地志》里有这样一段话:“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城,在县西北十五里。

司马贞是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世号“小司马”。司马贞并没有篡改历史的动机,而且支持这个观点的佐证也很多。战国《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在《说疑》中也写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清人王琦在替太白诗作注的时候补充了另一条资料:“《广弘明集》曾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说明到了清代,还有囚尧城这个地名。史记的说法参照《尚书》,是经过修订的国史,而《竹书》及《广弘明集》则可算是野史。然而两相对照,可以看出后者似乎更加翔实可信,不但明确指出了尧被囚的地点方位,还有地名作为旁证。

 

《竹书》是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在汲郡出土的魏国古墓中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约十几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战国魏襄王20年(前299)之间的历史,是古代唯一一部未遭秦火和儒家篡改的编年体通史,其记载能与甲骨文、金文、《史记》、《春秋》等多方面的资料相印证。更重要的,它颠覆了很多传统儒家学说奉为圭臬的记载,其中就包括禅让说,也因此遭到后世儒家的极力反对。对尧舜禅让的这段历史,《竹书》指出:“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尧曾经由于东夷的强大而西迁(《炎黄源流史》),而《孟子》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那么让尧畏惧西迁的东夷部落,会不会正是舜的部落呢?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舜的家庭情况,也就是“父顽、母嚣、象(舜的弟弟)傲”。 瞽叟是舜的父亲,也就是黄帝的八世孙。因为娶了新妻,有了新子而想要谋害舜。而舜很有作为,孝感动天,颇有人气,人民多聚集而来。尧嫁自己的两个女儿给舜,还帮助舜绝处逢生,参考当时的环境很可能是一桩政治婚姻,拉拢舜的部落,并监视舜(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记》)。而瞽叟谋害舜,很可能是让象继承部落首领,也就是说瞽叟很可能是当时的部落首领。

依《史记》所载,尧利用舜平定四凶,安定天下,舜也以此逐渐强大,羽翼渐丰,通过改革将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尧在舜实际掌握权利摄政28年后才去世,舜服丧3年后称帝。其实黄帝六世传至尧都是世袭。在春秋战国乱世中诞生的儒家思想其实是以和平治世,推行仁和为宗旨。禅让是儒家的最高理想,然而也是最大谎言。

 

《山海经 海内西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此处对丹朱的称呼是“帝”,便说明丹朱曾经称帝,而舜则是从他手中夺取了政权。郭璞(东晋著名学者)对本段注解道:“《竹书》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史通•疑古》也载“按《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平阳。’”

不管是先囚禁还是后流放,舜依靠自己的势力夺取帝位应该是更有说服力。那么从舜到大禹姒文命又如何呢?

 

《史记 夏本纪》载:“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居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又“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其实关于舜之死,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其中便有“湘妃竹”的故事。《阵物志》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

舜晚年曾离开都城。据《史记》载:“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舜当时应是一百岁,背井离乡的原因,柏杨老先生认为只能是流放。而后死在江西,才有了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找到舜的坟墓而泪成斑竹的传说。

要说这段传说,就不得不先说说大禹。禹的父亲鲧也是部落首长,因为治水不利而被杀(一说被尧所杀,或被舜杀)。姒文命虽然为了黎民百姓而放下父仇治水,但终究有一段仇恨,舜又怎么会传位给他呢?

根据《史记》所载,“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也就是说舜因为儿子不肖,授天命于禹。《史记·夏本纪》记载“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综上,舜被流放至死,禹夺商均世袭之位更加有说服力。

禹传位启表面来看也是经历过“禅让”的。禹在年老时,选择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先死,禹后来东巡死于会稽,授政于益。益让天下于禹子启,而诸侯都去朝见启,启遂登上天子之位。但另有一个传说,是禹传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益要与启争夺最高权力,结果失败被杀。

毛泽东有一首诗写道:“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用了这个典故悼念杨开慧。晚年他批注二十四史,在《魏文帝被利用》一条下写了六个字,正是“尧幽囚,舜野死”。

历史的真相如岁月的山岭早已风化成沙。然而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分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性格,却可以多少找到些许曾经的影子。人类的历史是由人写成的,人的行为是最无法计算准确的。岁月的轨迹因人而存在无数个偶然,而存在即历史。每一个现在都是由过去的种种汇聚而成,而未来,则是由每一个现在来决定。细味历史种种,发现岁月发展的轨迹,便是真正的以史为鉴。孔子希望以“先人尚且贤德,况后人乎”来呼吁推行其治世理念,其实是本末倒置的。人正是由于教化而逐渐文明。基于当前条件下的,适应于当前情况的,才是有效的。人之初,性本善,而行本恶,这就是人类的劣根性。正是不断的抗争和教化,才能越发文明,越发和谐,越发美好。


【相关文章】

禅让制:真事还是深入人心的谎言?

尧舜禹真的是禅让制么?为什么说都是骗人的?

大禹是怎么做到制度的改变的?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必然性

大禹是怎么做到制度的改变的?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必然性

世袭制和禅让制的区别是什么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63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