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考点复习
选择
1.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作用: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2.在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
3.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4.现存的宋元平话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5.通俗文学促进人们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的表现在几个方面:
①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②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③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④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6.曹操:奸 关羽:义 诸葛亮:智
7.高启是明代初年诗人
8.《卖柑者言》是明代初年刘基的代表作品
9.朱权、朱有燉:皇亲贵族 贾仲明:御前侍从 王九思:进士 康海:状元
徐渭:狂人(徐渭更能反映俗文学化)
10.《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品
11.从理想上看,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12. 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的人物形象
①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点
②孙悟空是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和向往自由的形象
③他从不考虑个人私利,一心以事业为重的形象
④他是随机应变,善于斗志的形象
13.《西游记》是神怪小说
14.《金瓶梅》是世情小说
15.《金瓶梅》的成书,与“四大奇书”中另外三种不同:并没有经过一个世代累作的过程。
16.《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7.《金瓶梅》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欣欣子序所说的“寄意于时俗”。
18.李贽代表学说:“童心说”
19.“三言”“二拍”中著名篇目
①《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③《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20.诗歌学说: ①沈德潜:格调说 ②翁方纲:肌理说 ③袁枚:性灵说
21.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嘉学风也多方面地影响到文学。
22.清初学者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态度是:扬弃
23.清代文学表现出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
24.戏曲方面明代发展趋向传奇文人化,杂剧案头化。
26.纳兰性德最著名的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27.王士禛的诗歌学说:神韵说
28.赵翼最有名的诗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9.李玉早年剧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晚年代表作《清忠谱》。
后世影响:《清忠谱》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描写了如火如荼的市民斗争,真实地再现出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让市井小民成为正义的象征,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使他们成为戏剧的重要人物,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剧本成功地刻画了周顺昌清正刚直,坚强不屈的性格,更为难得的是还塑造了颜佩韦等五位义士的英雄形象。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敢作敢当,作品充分肯定了这些市井细民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表现了新题材、新人物、新主题,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填空
1.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2.明代中期三大传奇:①李开先的《宝剑记》 ②梁辰鱼的《浣纱记》
③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3.公安派代表人物: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理论主张:“性灵说”。
4.清代初年的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5. 洪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名词解释(名字,作者、内容、特点)
1、四大奇书
四大奇书指《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西游记》是是明代吴承恩所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全书主要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
《金瓶梅词话》是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
2、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巨著。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西游记》是是明代吴承恩所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全书主要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
3、台阁体
指当时馆阁文臣所倡扬而形成的一种诗人创作风格,其代表作家为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内容上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雅丽。
4、前七子
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前七子”都是进士,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5、《四声猿》
《四声猿》是由明代才子徐渭所作的四部短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寄托了徐渭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抒发了个人不得志的愤慨。《四声猿》大胆想像,构思离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6、《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7、“三言”“二拍”
“三言”指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传奇小说、历史故事等再创作而成。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二拍”指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根据野史笔记、闻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题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
8、《聊斋志异》
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简答
1.《三国志演义》中什么是拥刘反曹?原因是什么?
拥刘反曹:拥护刘备反对曹操,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把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
拥刘反曹的原因
首先,历史上“家天下”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广大人民心中形成了“封建正统观念”。汉朝是由刘姓世族建立的王朝,因而刘备比起曹操更具名正言顺,更有影响力。曹操作为异姓,被视为乱臣贼子,因而民中心中,曹操处于逆历史潮流地位,不受大众支持。
其次,现实原因上作者把自身带入作品,“拥刘反曹”隐射朱元璋起义与元朝异姓统治。作者身处元末明初,作为汉族人受元朝异族统治,并且因文人身份而受压迫。因此,作者借刘备隐喻代表汉族统治的朱元璋的起义军,曹操则代表着元朝政权,拥刘反曹是作者支持汉族正统地位的想法。
再次,作者在创作过程的素材来源主要是朱熹的《通鉴纲目》,当时南宋偏安一隅,与刘备的势力仅在蜀地的情形相似,因此朱熹支持“拥刘反曹”,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作者依据《通鉴纲目》有很强的个人喜好色彩,具有拥刘反曹倾向。
最后,作者罗贯中心中有做“圣人之师”的愿望,刘备身边的诸葛亮正好符合做圣人师的人物设定,“三顾茅庐”等情节反应了在创作中作者把自己的愿望寄托于诸葛亮身上,渴求得到刘备一样的明君的赏识。因此,《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倾向。
2.汤显祖的“至情”论。
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❶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是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
❷从思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所至也。”
❸从传播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人们可以在“至情”的感召下,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3.《儒林外史》是怎么讽刺的
1.巧妙的运用古史的“春秋笔法”和对比、夸张、白描等讽刺手法。2.讽刺的内容、对象、题材等带有一定的真实性3.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儒林外史》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讽刺艺术小说,大量运用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的讽刺手法,使得文章“无一贬词,而情伪毕”。且通过描绘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含蓄而又锋利的嘲讽,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涵,达到喜剧形式和悲剧内容的统一,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4.《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第一,写实与诗化相融合。作者借景抒情,移情于景,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
第二,浑然一体的网状结构。曹雪芹比较彻底的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
第三,叙事视角的变化。《红楼梦》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视角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
第四,个性化的文学语言。人物语言达到个性化的高度,书中人物语言能准确的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对主要人物的语言,既注意写出其主体特征,有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性格因素,如实地写出这种主体因素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现,不同的语言色彩。
材料分析(大题)
1.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用人物说明艺术特征。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
《三国演义》在民间传说和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吸收和发展的说书人讲故事的艺术传统,善于组织故事情节、故事性强、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❶能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通过典型的情节加以突出,因此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❷初步注意到多角度,多层次的刻画人物。
❸塑造人物很少用工笔细描的方法,而是用粗线条勾勒的方法,且善于运用夸张,对比,映衬,烘托,渲染的艺术手法。
《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和语言也极富特色和个性
❶艺术结构:网状结构、多线组合。
❷语言艺术:雅俗共赏
2.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主)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63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