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元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但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这里,“黄天厚土”不是成语,却是黄巾起义者们的信仰。有这样一群无产者,他们每天徘徊在温饱线上,为了一口粮食奋斗在田埂上。终于,他们受够了剥削,决定逃离现实的奴役,在“三张”兄弟的带领下,揭竿而起了。
我们无法考证张角的家世,但是,此人至少读过几年书,否则,也不会写出《太平道》这种蛊惑人心的邪教典籍。
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了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人人自由幸福。并且,在此基础上,张角还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其实,早在灵帝时期,张角就带着两个兄弟四处传道,没过多久,他便拉拢了一大批信众。严格意义上来说,张角并不是灵帝时期第一个造反作乱的起义领袖,只因,他是诸多起义势力中最成功的那个,所以,才被后人铭记。
在张角未造反时,冀州百姓就已经与当地官兵发生数起摩擦,官民关系非常紧张。张角传道之初,借济世救人的名义,拉拢了一批教众。后来,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巾当立”作为黄巾军的“宣传语”,打算推翻汉王朝的残暴统治。
按照张角的构想,张氏三兄弟先在冀州发展教众,随后,向天下传道,等到时机成熟后再竖起反旗。谁知,张角手下都是些乌合之众,守不住秘密,没过多久,这件事便被朝廷获知,致使黄巾起义被迫提前展开。
虽说,黄巾军给朝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在中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直接导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
但是,从张角被迫提前起义的那一刻起,黄巾军的失败就已经注定。如果,按照张角的构想,先以发展“太平道”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发展信众,在教众遍布中原时再兴兵作乱,东汉的历史也许会被改写。按理说,黄巾起义的规模远超陈胜起义,比之后世太平天国起义的规模不遑多让,那么,为何后人对黄巾起义的评价贬多于褒呢?
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封建统治者们最喜欢听到的一句话。东汉时期的刘皇帝们都认为,江山都姓刘,老百姓都是汉朝企业下的打工仔。张角归根结底,只是个平民百姓,充其量读过几年书,修过几年道,不论从血统上、道德上、能力上都没有资格与皇帝叫板。
此时,张角兴不义之师,冒天下之大不韪,无疑为同时期的野心家们找到了非常充分的理由,那些地方贵族,完全可以打着剿灭黄巾的幌子,组建私兵,成为一方土皇帝。
那么,张角带动了多少“民营起义家”的发展呢?
由于,尽快平定了这次的战事,因此,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之乱无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时机。但是,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是官员,藉着在黄巾之乱的兵力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序幕。
当时,像刘备这种出身草根的势力比比皆是,他们可随意从地方征兵,参与到剿灭黄巾的事业中去,最终,这种行为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也是张角给了曹操机会,让他能公然组建“摸金校尉”,挖人家祖坟盗取财富。
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更是奠定了道教今后主要在社会下层传播、发展的一个历史格局。
史书中的历史,多为胜利者们歌功颂德的华章,所以,不论哪路势力摘取胜利果实,都会将他们共同的敌人黄巾军视作罪魁祸首,给予张角不公正的评价。那么,陈胜的起义为何会被歌颂呢?因为刘邦当年与陈胜站在同一战线,所以,在成功后,自然会感激陈胜给他带来的机会。
陈胜是民心所向,张角是全民公敌,两人之间的境界差得太远。
不论是史实《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歌颂神权、君权的文字比比皆是,贫苦阶级从来没有自我选择的空间。《三国志》替几百个英雄人物立传,可惜的是,这几百个人里没一个劳苦大众。
张角、张宝、张梁这哥仨被刻画成叛乱分子,为东汉末年掀开新的一页,却不配留下列传。《三国演义》对他们的污蔑更夸张,提及张角,总会有些贼、寇、匪之类的字眼,若非作者考虑文学性,恐怕会骂到张角的十八辈祖宗。
倘若,由东汉的百姓来写史,那么,这段故事会有不同吗?我们不得而知,老百姓私撰的均为野史,这些野史又经过统治阶层的筛选修正,真正敢记叙史实的估计都会被朝廷付之一炬。一个服务于帝王一人的封建统治,根本不会给老百姓说话的机会。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张不开嘴的压迫感,让东汉时期的老百姓希望通过宗教这种方式寻找自由,他们投身于张角的黄巾起义中,最终,根湮在历史的烟尘里。我们无法隔着时空听到他们的呐喊,只能在胜利者的历史中寻找他们存在过的蛛丝马迹。
参考资料:
【《后汉书·皇甫嵩传》、《太平道》】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61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