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弯刀与十字架”浅谈巴尔干半岛、高加索山脉的服饰、武备与文化 一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弯刀与十字架”浅谈巴尔干半岛、高加索山脉的服饰、武备与文化 一
日期:2023-05-25 22:21热度:加载中...

“弯刀与十字架”浅谈巴尔干半岛、高加索山脉的服饰、武备与文化 一


在此特别鸣谢由我的好友凤翅金盔 董大勇先生、一命.弖 秦延景先生所提供的重要资料与学术指点。


1876年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爆发了,由有久勒久革命委员会在考斯维斯第沙小镇,组织的保加利亚“四月起义”(旧历为四月,公历为1876年5月2日)。


保加利亚起义军揭竿而起,反抗奥斯曼土耳其暴政的旗帜标语为————自由与死亡!


而这面军旗所绣的雄狮徽章,则成为了保加利亚人追求自由与勇猛剽悍的民族象征。


早在1875年下半年在塞萨洛尼基那里就成立了一个保加利亚革命团体,并决定组织一次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的起义,史称拉兹洛夫希起义。

而这次起义基本由“保加利亚黎明”协会的积极分子进行筹划,该组织的负责人为迪米塔尔·波普乔维耶夫。


图为迪米塔尔·波普乔维耶夫

由于起义消息提前泄露,奥斯曼帝国当局于1876年4月下旬逮捕了许多人导致起义不得不仓促进行。

同样,拉兹洛夫希起义也不得已在5月7日未做好充分准备下爆发

大约有两支由60人组成的革命队伍,在短时间内到达了村庄,紧接着叛乱在马列谢沃和皮亚涅茨蔓延开来。

可随着起义遭到镇压,许多叛乱分子被杀害或逮捕幸存者逃入了马列谢沃山脉,却无法采取进一步行动

奥斯曼土耳其仅用一个月左右时间,就将起义镇压下去,但是对于这个已经江河日下的帝国来说,危机远没有就此解决。


在18世纪末期,奥斯曼土耳其与俄罗斯帝国之间的第五次、第六次俄土战争中失败,被迫承认俄罗斯帝国兼并克里米亚半岛、放弃格鲁吉亚,将黑海大部分沿岸划给俄罗斯帝国。

图为第六次俄土战争1788年奥恰基夫围城战。由波兰画家亚努阿雷·苏霍多尔斯基绘制(1797年9月19日  1875年3月20日)

战争的失利让这位刚上任的苏丹——塞利姆三世头疼欲裂,尽管他试图通过改革来处理这千疮百孔的江山。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这次战争失败只不过是一个开始,更不会想到自己竟然被禁卫军发动叛乱而废黜。

在1788年,科恰的边防叛乱使舒马迪亚的大部分地区被塞尔维亚自由军占领,他们是效忠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志愿民兵。

图为服役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塞尔维亚自由军。


贝尔格莱德在1789年末被奥地利军队围困,直到1791年和平结束后才交还给奥斯曼帝国。

1793年和1796年,苏丹塞利姆三世宣告坚定的法令,赋予塞族人更多的权利。

税款将由奥博客来自奥勃罗-麦斯收取;给予了贸易和宗教自由,和平得以实现。

可是这项开明的政策却触动了帝国内部顽固派的利益,战火点燃了被称为“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至此演变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血雨腥风!

首当其冲的就是耶里切尼,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是昔日令欧洲谈虎色变的精兵悍将,而是已经变得腐化堕落、军纪败坏、毫无战斗力可言的国家蛀虫

之前苏丹塞利姆三世下令驱逐一些不受欢迎的耶里切尼,离开斯梅德雷沃的桑贾克,因为他认为对被誉为“塞尔维亚母亲”的哈迪·穆斯塔法·帕夏执政的中央当局构成了威胁

塞利姆三世直觉是准确的,果然在1801年12月15日哈迪·穆斯塔法·帕夏被耶里切尼叛军首领“四大达希耶”之一的库克克·阿里贾刺杀

图为哈迪·穆斯塔法·帕夏遭遇库克克·阿里贾刺杀的版画。

而“四大达耶希”之一的奥斯曼·帕兹万托库卢害怕在斯梅德雷沃桑贾克解散耶里切尼制度

未经塞利姆三世许可,当地塞尔维亚人进行了一系列报复行为,造成该地区恐惧与动荡不安。

这种行为激怒了塞尔维亚人,并且组建了先遣队击败了叛军。

1797年穆斯塔法·帕夏计划通过提高税收,用来支付对抗叛军的军饷,使得塞尔维亚人集结1万名军队用于镇压叛乱。

来自瓦列沃的卡涅兹(即王子,首领,大统领)伊利亚·比尔恰宁,(笔者在后期讲述巴尔干半岛的乐器与英雄史诗时还会再次提到他)

与萨拉热窝的卡涅兹(即王子,首领,大统领)阿列克萨·内搭多维奇等几位塞尔维亚统领率领自己的军队,迫使围攻的耶里切尼撤退到斯梅代雷沃。

塞利姆三世对那些造反的耶里切尼进行宽容处置的态度,秉着皇恩浩荡,下不为例的方式给予了警告处分。

没想到却成为第一次塞尔维亚大起义的导火索,耶里切尼收回了塞尔维亚人的自治权,对当地的塞尔维亚人横征暴敛。

塞尔维亚人苦不堪言,就向苏丹塞利姆三世上书,不想到书信半路被达希耶截获。


他们担心苏丹利用塞尔维亚人将他们驱逐,于是就先下手为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卡涅兹大屠杀事件”!

耶里切尼通过暗杀、拷打致死或谈判为由诱骗缴械后,斩首等方式屠杀了72名塞尔维亚贵族。

其中的72名受害者中就有前文提及的伊利亚·比尔恰宁与阿列克萨·内搭多维奇,他们的牺牲成为了塞尔维亚人民族独立的基石。

塞尔维亚人忍无可忍,在1804年2月15日他们响应四周竭尽全力反抗达希耶,后来奥斯曼土耳其为防止塞尔维亚人失控,进而进行谈判。

可是由于谈判失败,外加俄罗斯帝国进行军事干预,最终爆发了第七次俄土战争、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帝国,第一次塞尔维亚大起义!

 

虽然第一次塞尔维亚起义在1813年10月7日失败告终,随后又在1815年爆发了第二次塞尔维亚起义,最终建立了塞尔维亚公国。


在1821年又爆发了希腊独立战争,在西方干预下希腊终于1832年5月根据君士坦丁堡条约被确认为独立国家。

图为塞奥佐罗斯·若扎克斯(1919年10月19日——1879年12月6日)在1852年绘制的一幅油画,现藏于贝纳基博物馆。

图中中间人物为帕特雷牧首耶尔马诺斯,环顾四周为希腊独立战争中的士兵,地点在希腊阿哈伊亚州卡拉维塔的一个修道院里,时间为独立战争初期1821年3月25日,他正在为一士兵手持的希腊独立旗帜祈神赐福,祈求胜利。


图为塞奥佐罗斯·若扎克斯(1919年10月19日——1879年12月6日)的素描自画像。

在保加利亚“四月起义”与拉兹洛夫希起义之前的1875年爆发的黑塞哥维那起义,其中起义者涵盖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黑山等等,外加哈布斯堡王朝与意大利革命家朱赛贝·加里波第暗中进行武器与后勤援助,直到现在未完全平叛。

图为伟大的意大利革命家、自由战士,朱赛贝·加里波第。图为黑塞哥维那大起义中幸存的起义军首领们,拍摄时间为1887年 图为黑塞哥维那起义军的武器。图为黑塞哥维那(左)与波斯尼亚(右)起义军的武器与服饰。图为黑山方面军的服饰与武器。

而这次起义中的许多领袖,都成为了日后南斯拉夫历史上最为传奇的英雄!

例如:

波斯尼亚方面军塞尔维亚籍的斯特文·邦达洛·沃伊沃达(即军事领袖、军阀、接替统治者掌握军权的职位)


绰号“利齿公爵”(擅长以小股部队为单位对奥斯曼土耳其进行游击战,外加个人武艺高强,作战凶悍,故而获得这个称号)的特普科·伏卡洛维奇 (照片中间者)


黑山战斗英雄——诺瓦克·拉莫夫·乔沃维奇·阿拉扎—博扎克 (黑山军旅旗长)·哈兰巴沙(哈吉杜克的首领,关于哈吉杜克笔者会在后期详细讲解)


被誉为黑山“斯巴达人”的黑山大牧首—米洛·乔沃维奇,也是黑山战斗英雄——诺瓦克·拉莫夫·乔沃维奇·阿拉扎—博扎克·哈兰巴沙的表哥。


黑塞哥维那起义军首领—戈卢布·巴比奇·沃伊沃达,这张照片是经过国外民俗学家与军事爱好者严谨考证,通过手工上色后,用AI修复与PS调整,为我们展示了这名传奇英雄的相貌。


佩科·帕夫洛维奇·沃伊沃达·派加尼奇(黑山亲王的御前侍卫,笔者在后期会详细讲解) 他是黑山塞尔维亚人,笔者通过AI进行上色修复,效果不是很理想。


德科科维奇,他是黑山捷泽拉部落公爵,后来在战役中以殉道者身份战死沙场,并被奥斯曼土耳其的士兵割去首级,这张版画成为了西方记者的热点新闻,更是西方各国政府抨击奥斯曼土耳其野蛮残暴的有力证据。


还有在西方记者报道,引得国际热烈关注的黑塞哥维那起义军的四大沃伊沃达。

他们分别是:

博格丹·琦蒙基奇神父(根据西方战地记者采访,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为人随和谦逊,会说一些日常的意大利语、法语与奥地利语)


米乔·卢比布拉迪维奇神父。

斯托杨·科瓦切维奇·沃伊沃达。

彼得罗·波波维奇,昵称为佩希嘉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博格丹.琦蒙基奇为东正教神父,米乔.卢比布拉迪维奇除了是东正教神父还是名翻译家与作家,彼得罗·波波维奇则是出身哈吉杜克的草莽英雄。

哈伊杜克原为巴尔干半岛基督徒的土匪山贼武装力量,头领被称为哈兰巴沙,其余指挥员分为博洛克-巴希、赛尔达尔。

图为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哈吉杜克,也是塞尔维亚人与罗马尼亚人公认的伟大英雄—斯塔琳納·诺瓦克,昵称诺瓦克老爹。

这并非指他年龄大,而是早年遭遇牢狱之灾,被奥斯曼土耳其人酷刑拷打,牙齿全部打落。

出狱后效忠于哈布斯堡王朝,后来以殉道者的身份迎接了死亡。

哈吉杜克在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维尼亚、马其顿等等的传统史诗与文学中是浪漫的豪侠,他们惩恶扬善、专门收拾那些骑在基督徒头顶,作威作福的奥斯曼土耳其地方官员。

可是在真正的历史上他们也对当地贵族、旅行者、税务官进行绑架勒索赎金,甚至会严重危害他们的人身安全。

有人会询问为何他们很少会对平民手,除了盗亦有道之外,还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奥斯曼土耳其对基督徒的苛捐杂税已经使得他们接近破产的边缘,对于哈吉杜克而言完全没有多余的油水可捞。

第二,他们绑架贵族不会引起当地的反感,在平民眼中这些贵族是奥斯曼土耳其的走狗。

第三,在冬季他们会来到信任的百姓家中获取过冬的食物,如果对他们出手就会联合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进行围剿。

所以,他们一般都会将劫掠的赃物拿出极小一部分,作为封嘴费与酬劳赏赐给当地平民百姓。

这张手工上色照片为“最后的哈兰巴沙”—拉索·斯昆德里奇(1825年—1901年),由于他是来自波斯尼亚—黑塞维纳,所以服饰为混搭风格,头巾为波斯尼亚穆斯林,上衣为克罗地亚风格,下身则是黑塞哥维那或者黑山风格。


下面笔者要略微讲述另一个巴尔干半岛基督徒的武装力量,虽然存在时间远不如哈吉杜克。

他们就是巴尔干半岛另一个主要民族—由克罗地亚人组成的被称为乌斯克科斯(原意为跳入者)的海盗,以雇佣军的身份为威尼斯共和国效力。

图为驾驶着快船的乌斯克科斯对奥斯曼土耳其商船进行劫掠。

他们通过对奥斯曼土耳其进行的一系列海盗行为,助长了威尼斯共和国与奥斯曼土耳其战争的信心。

这些海盗存在的时间为1520年到1618年,可谓是昙花一现,不过却在当时西方人眼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为克罗地亚老兵们饰演的乌斯克科斯

他们挥舞着闻名遐迩的斯拉夫阔剑与战锤,驻守在要塞遥望海洋,摩拳擦掌等待着在战斗获得荣耀。

或者是由30到40人组成队伍,驾驶轻巧的快船征服海洋,他们崇尚勇敢至上,唾弃软弱,经常视伤疤为永久的勋章。

甚至会教唆年轻人相互殴打至头破血流,因为,这是向前辈们展现自己无畏的绝佳机会!

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面对数以己倍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都毫无畏惧,奋勇搏杀!

这种血脉膨胀的行为,在当时欧洲基督教世界看到对抗奥斯曼土耳其的希望!

以至于在威尼斯共和国的军队编制中,落得了一个名叫“军犬”的诨号。

图为威尼斯共和国时代乌斯克科斯使用的斯拉夫阔剑。

这张版画为肩扛战锤的乌斯克科斯,除了斯拉夫阔剑之外,他们最喜欢使用的武器就是战锤。

图为1590年的意大利北部骑兵战锤。

虽然这些法外之徒并非是匡扶正义的侠客义士,但依然是巴尔干半岛基督徒内心中伟大的英雄。

哈吉杜克的组成与东欧哥萨克一样极为复杂,有破产商人、贫苦农民、各种手工艺者、屠户、牲口商人、地方豪强,甚至还有历代从事哈吉杜克行业的家族。

哈吉杜克人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作为塞尔维亚人的精英,为了保卫同胞与奥斯曼土耳其对抗,在民族解放的战斗中奋斗于最前线。

哈吉杜克人经常受到威尼斯共和国与哈布斯堡帝国的援助,用于对抗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

而斯托杨.科瓦切维奇更是充满传奇!早年也是出身绿林,曾经数次入狱逃脱,前半生游荡于巴尔干半岛各地,一生都在与奥斯曼土耳其对抗,最后以90岁高龄长眠于黑山,被黑山人视为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图为“最后的哈吉杜克”保加利亚与马其顿最伟大的英雄—伊理奥·沃伊沃达

他就是出身哈吉杜克而且一生都在与奥斯曼土耳其征战,参加过塞尔维亚奥斯曼土耳其战争第十次俄土战争,解放了保加利亚与马其顿。

注意他将绳索拴在燧发手枪末端,这样可以防止在战斗中丢失,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他是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

最终伊理奥·沃伊沃达以92岁的高龄长眠于保加利亚王国的吉斯藤吉尔,时至今日他的荣耀事迹依然在那片地区流传。


而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强盛时代也指来自匈牙利或者巴尔干半岛的轻步兵,而且在影视作品与游戏作品中都出现过。

例如:

波兰史诗电影《火与剑》最近火爆的波兰独立游戏《骇厉四斩》新角色,这个游戏有很多彩蛋,笔者后期会详细讲解。简言之这些人就是普通的火枪手与军官的随从。

奥斯曼土耳其通过血腥的手段不但没有缓解帝国危机,反而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问题。

对于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的俄罗斯帝国来说,正好借助“四月起义”为契机,打着解放生活在巴尔干半岛信仰东正教斯拉夫人以此为旗号对奥斯曼土耳其宣战,收回领土并打通黑海。

至此,第十次俄土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其战争面积遍及高加索山脉、多瑙河、巴尔干半岛。

俄方参战势力除了俄罗斯帝国之外,还有保加利亚、黑山、塞尔维亚、罗马尼亚。

奥斯曼土耳其则是有帝国正规军与各地方武装,表面看是孤军奋战,但因为有英国担心俄罗斯帝国插手巴尔干半岛,导致破坏国际局势。

从而暗中帮助土耳其,双方部队都要面临险恶的地形,以及在山区多变的恶劣气候。

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魏列夏庚,曾经参加过第十次俄土战争,在他的笔下都能体现出当时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恶劣天气。

以下这幅油画为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魏列夏庚所绘制:

 这次战斗注定会变得极为惨烈,参战双方经常是为了争夺一个要塞反复拉锯!

图为《保卫鹰巢》也是第十次俄土战争中的争夺普希卡山口。

这幅油画是现实主义画家尼古拉·格雷戈雷斯库绘制的罗马尼亚士兵,注意他头顶帽子上的羽毛,这是勇敢的象征。

尼古拉·格雷戈雷斯库作为战地画家,参加过第十次俄土战争又称罗马尼亚独立战争,笔者认为具有极大的可信度。

最终第十次俄土战争中俄罗斯帝国获得了胜利而结束。

但是并没有解决巴尔干半岛问题,反而为日后血腥的巴尔干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葬送了欧洲整整一代人)埋下了隐患。


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同样也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殊社会结构。

其中宗教有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

民族则有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犹太人、保加利亚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希腊人、斯洛维尼亚人、阿罗曼尼亚人、黑塞哥维那人等等。

由于民族复杂,宗教矛盾尖锐,外加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统治而导致长达百年的民族仇杀、血亲复仇等流血事件,西方列强称而其为“火药桶”是有之过而不及。

就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历经数代人以鲜血与荣耀的生活方式下,最终造就了巴尔干山民

坚韧不拔、桀骜不驯、凶悍残忍、崇尚自由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一直持续到前南斯拉夫解体的内战。

在第十次俄土战争中,由保加利亚人组成的志愿军作战颇为骁勇强悍,并通过白刃战数次击溃了奥斯曼土耳其正规军。

这张照片为经过战火淬炼的保加利亚志愿军英雄们,拍摄时间为1909年,注意旗长手持的军旗,笔者推测他们是经历过1885年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战争的老战士。

这名男子为我们展示保加利亚男性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头上戴着卡尔帕克羊毛帽子。

身穿卡拉什尼克外套,里面穿贝罗德雷什拿的白色上衣

脚上穿着羊毛袜,以及这种被称为赛伊的简易皮鞋是用猪、牛、羊皮制成,穿戴完成后再用皮条或编织物绑在小腿上。

注意这名保加利亚战士腰间的武装带。

这种名叫赛兰利克的武装带无论是奥斯曼土耳其、北非、巴尔干半岛都能找到它的踪迹。

图为赛兰利克武装带的结构特写与使用原理。

如钱夹一样的独特设计,能够为战士携带更多武器进行搏杀,其次还有其他功能。

例如在战斗过程中可以保护使用者的腹部,防止在与敌人贴身缠斗时被刺中而致命。

    彰显男性的勇武气概。

更能向他人炫耀财富,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张图片我们能够看到作为赛兰利克武装带能够携带的所有武器与工具从左下方开始:

存放油脂用于保养武器的梅德拉利小盒、

储存燧发枪打火石、击发枪火帽火药、子弹、包扎伤口的纱布、奥斯曼土耳其烟草帕拉斯卡大盒、

    奥斯曼土耳其风格燧发手枪、

亚特坎弯刀(这是我们对奥斯曼土耳其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武器,笔者在后期会详细讲述)、

苏玛火枪推弹杆外观很像马鞭杆或者是指挥杖,其实它的结构很像手杖剑也就是常说的二人夺有叉形与锥形


  图为叉形的苏玛火枪推弹杆。

      图为叉形与锥形的苏玛火枪推弹杆。

    能够快速为枪支填装火药用的药锹。

  图为苏里奥特短刀的特写。

    

在巴尔干半岛长期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的塞尔维亚人,尽管在1876年塞尔维亚—奥斯曼土耳其战争中铩羽而归,可是为了彻底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在第十次俄土战争中自然也加入了俄方。

虽然在第一次塞尔维亚起义已经获得了极大的自治权利,但是相应的也付出了惨烈代价与耻辱。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1809年五月卡梅尼察战役结束后,奥斯曼土耳其建造的尼什-赛奥库拉骷髅塔。

图为伟大的塞尔维亚英雄—斯蒂凡·辛杰利奇·沃伊沃达。

在1809年由斯蒂凡·辛杰利奇为首的塞尔维亚起义军,在尼什以南的切尔加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鏖战。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宁死不屈最后选择用手枪射击,军火库成堆的火药桶与敌人同归于尽。

根据当年某奥斯曼土耳其坊间记载(也就是常说的野史)估计有6000名奥斯曼土耳其人被炸死,以及一些还没逃离的塞尔维亚起义军。

正如当时米罗万.库基奇所写的那样:

“塞尔维亚人的14000人向奥斯曼土耳其的40000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发动了五次攻击,塞尔维亚人成功地击退了他们五次,导致奥斯曼土耳其损失10000余人,可是他们的也损失了4000人。

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不断进攻,有些人继续前进,因此,当他们第六次进攻时,他们把自己人的死尸填满战壕,使活着的人踩着尸体冲进阵地,用刺刀与塞尔维亚人作战,双方全都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

来自其他战壕的塞尔维亚士兵呼喊着帮助斯蒂凡。

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要么是因为他们的骑兵无法给予他们帮助,要么是因为米罗耶.彼得罗维奇不允许这样做。

而斯蒂凡.辛杰利奇此时已经身负重伤,当他看到奥斯曼军队占领了战壕时,跑到了存放火药的山洞中,掏出手枪向成堆的火药桶开火。

随后大地都在颤抖,爆炸威力如此之大,导致整个战壕都被浓烟所笼罩。

战壕里的土耳其人和附近没来得急逃离的塞尔维亚人都被炸死了。”

图为奥斯曼土耳其指挥官赫希德·帕夏

这一举动激怒了奥斯曼土耳其指挥官赫希德·帕夏,他下令斩下塞尔维亚起义军尸体上的头颅。

图为国外历史学者用模型复原的骷髅塔。

然后剥皮剔骨将952颗革命者的头骨用沙子与石灰砌成了一座高4.5米共14排的骷髅塔。

赫希德·帕夏他通过这种方式本想恐吓塞尔维亚人—这就是反抗的下场!

令奥斯曼土耳其没想到的是,塞尔维亚人不但没有臣服反而坚定了反抗到底的决心!


在1830年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阿尔方斯·德·拉马丁来到尼什进行访问,当时的尼什依然处于奥斯曼土耳其统辖范围内。

这名诗人被它深深的所震撼,于是就写了一篇关于尼什-赛奥库拉骷髅塔的诗歌:

“我看到一座高塔屹立在这片平原上,

它如同帕里安大理石般洁白。

抬头仰望这座纪念碑时,

本应是由大理石建造的墙壁。

却是使用人的头骨所堆砌,

在雨水的击打冲刷与阳光的炙烤下。

已经呈现出了象牙独有的色泽,

他们被砂砾与石灰紧密的粘合。

形成了凯旋门般的外貌,

它使得我免受烈阳的灼烧。

在某处还残存有卷曲的头发,

如地衣与苔藓一样随风飘动。

徐徐的清风轻抚着平原,

吹进了那些头颅的腔内。

发出了宛如悲怆而又平静的叹息,

我用眼睛凝视,用内心的灵魂去触碰。

向那些忠烈的遗骨,

发出最为真诚的敬意!

这些被斩首的头颅,

是祖国独立的基石,

愿塞尔维亚人永远保留这座纪念碑!

它将永远教会他们的孩子,

这是一个民族能够独立的自豪。

这将是为他们展示自己父辈,

为了深爱祖国而付出的真正的代价!”

由于笔者文采有限,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出,更希望有大佬对此诗歌加以润色。

现在尼什骷髅塔仍有58颗头骨,它是作为塞尔维亚人反抗暴政的不朽丰碑,是塞尔维亚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更是作为一个民族忠魂烈骨的象征!

PS:这个带水印的图片是笔者的微信公众号,由于不够完善外加有些错误,后期会进行修改。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弯刀与十字架”浅谈巴尔干半岛、高加索山脉的服饰、武备与文化 一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45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