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一篇秒懂旗袍变迁史:不懂这些,你的清宫戏算白看了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一篇秒懂旗袍变迁史:不懂这些,你的清宫戏算白看了
日期:2023-05-25 22:20热度:加载中...

一篇秒懂旗袍变迁史:不懂这些,你的清宫戏算白看了


中国影视剧走向世界,让老外眼前一亮的往往是我们的服饰。透过影视镜头看,它就如同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不仅展示出剧中人物的形态美,更透视出影视剧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时代氛围等。


在影视剧中,我们看到演员着旗装、两把头和马蹄底鞋子会立马明白这是清宫戏;我们看到演员穿旗袍、丝袜、高跟鞋立马能够感受到风云突变的民国。这就是服饰传达给我们关于文化的潜意识


单拿旗袍来说,你根本想不到在影视剧中它的历史跨度是清宫戏+民国戏,在旗袍独领风骚的历史里,它不仅是满族妇女的统一服装,还曾在1929年4月被官方颁布《民国服制条例》认定为“国服”。




旗装是旗袍的母体


看了那么多清宫戏,或许你以为清宫戏的标配就是:头戴花钿子、身着旗装,脚踩花盆底。


那真的是Too Young Too Simple!


等你了解了旗装,可能你会发现旗装和旗袍原来是一脉相承的。



在《辞海》中对旗袍解释的前半段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叉,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边缘绣有彩绿……”


旗袍的源头在清,“旗”为满族社会的八旗制度,满人通称为旗人,“袍”为中国传统服饰:上衣下裳一体式裁制,有夹层,夹层内有棉絮。


其实,清宫戏中的满清服饰流变是分为三个阶段的,而其发展特点:由素简到华丽。


华丽的服饰总是意味着朝代的衰亡,而朝代的衰败却大涨了旗袍的发展。


关于旗装你可能不知道…


清代初期的旗装渊源来自女真的服饰风俗,它是由女真服饰+契丹服饰+汉族服演变而来的。


早期的清宫戏最爱讲的故事就是关于努尔哈赤、大玉儿和多尔衮等这些历史人物的正史野史,比如电视剧《孝庄秘史》、《大玉儿传奇》、《山河恋》、《独步天下》等等。这类剧中都会涉及早期满清女性的服饰,比如编发为辫,上下相连的袍服。


那么,这个时期的服装窄袖紧身、长袍开衩,衣料喜尚皮裘


导致这个造型的直接原因是便于女性骑射和耕种。

 

大清入关之初,满族女装依旧沿袭了早期的袍服,比如:圆领、右大襟、窄袖(马蹄袖)。

(请看此图 辫子、右大襟、马蹄袖)


早期旗装中的圆领是下图《寂寞空庭春欲晚》中郑爽这样的,那时旗装的领子和衣服是分裂的。


(虽然是慈禧,但是我想说各位请看她的圆领)


入关之后,满族女性受到汉族女性着装的影响,渐渐开始在旗袍外面配马甲。如《步步惊心》中若曦的着装就在旗装外面配了马甲。



入关之后的满族女性骑射和耕种渐渐少了,小主们在审美上受到汉族女性的影响,旗装的袖子将窄窄的马蹄袖拓宽,整个袍子的造型也由贴身拓宽


到雍正时期,袍服整体效果仍趋于简朴,虽然满族女袍保留了比较宽大的特征,但在领、襟部位开始镶沿花边等装饰。你看电视剧《甄嬛传》讲的就是雍正时期的故事,下图皇后的服饰,袖口已经比马蹄袖宽了不少,整体袍服比较宽松,领、襟部分的装饰也开始渐渐华丽。



大家详细看袖口,电视剧《大玉儿传奇》中景甜饰演的大玉儿是孝庄太后的原型,那时候的袖口还是马蹄袖,到了《步步惊心》刘诗诗饰演的若曦大家就会发现袖口开始变得平直宽大



在领子方面,除早期的圆领外,开始增加“卷领”。


“卷领”就是在颈间围约2寸左右宽的带子,一头掖在袍服大襟内,另一头垂与胸前,根据不同的时节,有缎、纱、绒之分。


“卷领”是我们大部分清宫戏的标配,但是“卷领”的材质不是我们以为的只有缎,冬天小主们还会穿绒、皮质等保暖呢。



大清朝越来越鼎盛,大清朝的小主们也开始越来越华丽了。越往后走,满族的袍褂不仅更讲究工艺,还注重在颜色、色泽、面料等方面体现出辈分、身份的高低,并开始讲究衣角的花边镶滚了。


直到清朝晚期,女性的衣襟袖口非常讲究绣工,衣领、衣襟、下摆、裤脚均开始出现宽窄不一,形式各异的花边,从二镶二滚到五镶五滚,滚条道数日剧增多,到咸丰同治已达极致——“十八镶”


找了很多慈禧的剧照也没找到“十八镶”的服装,估计是工艺比较贵吧,那么就凑合看霍思燕的这张剧照,虽然朴素但是衣襟上做很鲜明的镶滚。



到了清代后期,小主们的领子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最初的不固定,变为固定在袍褂上的立领形式,随之逐渐加高,到清末民初,无论满汉,衣领高至双颊,高高的衣领更凸显出女性脸小而娇俏。比如影视剧中我们常见的一位女性角色“小凤仙”。


小凤仙不仅是蔡锷将军的红颜知己,还衍生出一种嫁衣,和“秀禾”其名,也叫“小凤仙”。


(这领子眼熟吧,很多妹子用它做敬酒服呢)


旗装的影响者居然是汉服


清初对汉族男性颁发剃发令是强制推行的,但是清政府对于汉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并没有强制要求改变。


因而,我国只有在清代女性的服装里呈现出满汉各异的局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清宫戏,虽然男装都是千篇一律的大辫子,女装却不仅有旗装,还有汉服。


拿《甄嬛传》来讲,甄嬛在入宫之前的着装偏向汉族女性的服装,上衣下裙,圆领,大袖口。当然甄嬛的这套服装裙摆还是偏满族女性的裙摆,汉族女性裙摆要更加宽大。


清代汉族女性服饰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橘子红了》,周迅的“秀禾服”简直引领中式嫁衣的潮流,现在很多妹子出嫁,在迎亲这个阶段,都会选择穿“秀禾服”,首先它比婚纱活动起来更方便,其次它有中式新娘的特色又美美哒,最最重要是红红火火很吉祥如意。


(这衣服眼熟吧,没准你结婚的时候都穿过了呢!)


关于发髻

 

没有入关时的满族姑娘,在发型上和蒙古族姑娘类似,都编发为辫。所以在影视剧作品中,我们看到很多满蒙女子都是一头小辫,比如《大玉儿传奇》和《独步天下》里的女孩子。


入关之后,后妃小主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它基本是用本人头发梳成,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比如《甄嬛传》中胧月公主的发饰。



康乾以后,满族姑娘发式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开始梳形似如意的发式,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少年天子》中的杨蓉和霍思燕的发型比较接近。


嘉庆后期由“叉形髻”、“如意头”演变出了“架子头”


架子头发式便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因在髻中衬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称“架子头”。其实和“小两把头“区别不大。所以《甄嬛传》中出现了好多架子头。


“两把头”基本到了清代中期,梳头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

这个发型是大部分清宫戏常用的发型,参考下图范冰冰。


说到“大拉翅”,不能不说华妃娘娘,她满头的点翠“大拉翅”简直华丽极了。


但其实“大拉翅”是在清晚期开始出现的,它是一个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


忽然觉得,满族女子踩上“花盆底”带上“大拉翅”,估计身高能到1米8吧。

 


看到这里读者估计会说,既然旗装的演变这么漫长,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剧是“大杂烩”,感觉每个时期的特点都能在一部戏中找到,比如“大袖口”、“大拉翅”、“高领子”。


反正就是慈禧穿的行头孝庄也穿过,估计她俩见面了手拉手做姐妹都没有违和感。


前清亡,而旗袍兴

 

大清朝虽然亡了,旗袍真正鼎盛时期其实才刚刚到来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旗装虽然形成了旗袍,却分了“派系”:大致分为京派海派


很多影视剧中的旗袍大多还是沿袭了海派旗袍,包括后来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等等。



海派旗袍主要是因为上海的特殊地域,随着西方文化大量涌进,旗袍经过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


因而,我们看到很多民国女性穿着旗袍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线衫穿在旗袍外,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等,最近就参考《和平饭店》这部戏的刘金花,外面套着西式皮草大衣,里面穿着旗袍。



20世纪20年代,刚刚脱离满清制式的近代旗袍,还保留着宽大的样式,形成很有年代感的“倒大袖”旗袍样式。


说到“倒大袖”,我就想到很多民国时期的学生装,比如《金粉世家》等。


还有赵薇版的《京华烟云》,也有好多“倒大袖”的穿着,依稀能够看到旗装的影子吧。



20世纪20年代后期,袍身的长度才由原来的长及脚面,缩短到膝盖与脚踝之间。


再往后走,旗袍的下摆线逐渐提高至膝下,女学生们穿着旗袍骑车打球也毫无妨碍。


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


雪妞又想到《金粉世家》中董洁饰演冷清秋端着百合回眸时穿的那件学生装,还有就是舒畅饰演八妹的旗袍装。



20世纪30年代是旗袍发展的鼎盛时期,改良旗袍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传统旗袍容纳了不少西方的流行元素,例如灯笼袖、波浪纹的裙摆、西式的翻领等,如《色戒》中汤唯的旗袍。



这时期,海派旗袍受到西方崇尚纤窄修长观念的影响,开始流行窄身、长至脚踝的旗袍,因而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甚至于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如电影《金陵十三钗》。



由于旗袍窄了、长了,为方便行走,两侧的叉开的较高。


这个时候高跟鞋就派上用场了,登上高跟鞋的摩登女郎,穿着开叉旗袍,侧面看修长、优雅、婀娜多姿。


原来清代旗装是不开衩的,出现旗袍后,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如电影《罗曼蒂克的消亡》、《黄金时代》、《风声》就很多开叉旗袍。



20世纪40年代之后旗袍式样更趋向于缩短衣长,减低领高,外形如流线型。


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旗袍渐渐走向了衰落。


而到80~90年代至现在,旗袍又开始以礼服的形式出现在全世界。


最后奉上一张整体变迁图。



当然,我们看到的影视剧都是以现代的审美视角尽量去还原服饰的,但是由于很多设计师对服装史的疏忽,我们看剧时常常也会有很多穿越感。


雪妞觉得归根到底,设计师在设计服饰时,尤其是有历史背景的服饰,还是应该先做到严谨准确,再谈创意吧!


虽然民国之后的旗袍,其实不去深究,还真的差别不明显,但是眼尖的观众还是可以看出差别的,那么服饰错了是不是也算穿帮呢?嘿!


本文转自:bilibili.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一篇秒懂旗袍变迁史:不懂这些,你的清宫戏算白看了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34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