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庄子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庄子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日期:2023-05-23 15:23热度:加载中...

庄子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庄子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4月30日,鲍鹏山先生第4次来到浙江人文大讲堂,从孟子、老子、孔子,到这回的庄子,他说:2小时讲庄子难度太大了,平常他是讲两天的。于是和他击掌约定,下回来讲诸子,讲一天!

    在暮春时节,听他的讲演是颇具庄子诗意的——兴之所至,挥洒自如;用词比喻,看似不合常理,细想却颇合逻辑。关于学问,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这中间包括认知上的局限。如果你依赖这个人,你就会被他所局限。比如说这回你依赖我,那么我对庄子的了解程度,就会决定你的了解程度,你就被我约束了。”在他看来,最好方法是在听了别人的讲座后,自己再去读原著了解。

    庄子是个穷人

    在先秦诸子中,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都是不错的,他们的身份是“士”。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了。比如孔子的日子就过得非常好,孔子说他在鲁国做官的时候,俸禄是6万,食不厌精,有很多贵族的风气。

    在诸子里面,只有两个人日子过得非常辛苦,一个是墨子,一个是庄子。墨子日子过得那么苦,是墨子的主动选择。墨子是一个大宗师,有很多学生,他这个学派兼有宗教团体和军事团体的性质,墨子的学生在外面做官,拿到的俸禄都是要交给墨子的,墨子过苦日子,是因为墨子有一种观念,认为人只有在艰苦中才能磨练他的品德,所以他讲究苦行。

    庄子日子过得苦,却是不得已。他穷,和他不愿意出去做官有很大的关系。他一直待在乡下。先秦诸子基本上都生活工作在城市里,但庄子不愿意去做“公务员”,他是个体户,所以他日子就过得“吃了上顿没下顿”。

    庄子有一次到魏国去见魏王,但庄子一般是不到城市里去的,也不跟诸侯打交道。这次为什么去呢?我猜测是因为庄子有一个朋友惠施,此时此刻在魏王手下做国相,庄子想看一下老朋友,说不定还想跟老朋友借一点钱。既然到了魏国,总要见一见魏王。庄子当时的打扮是这样的:“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穿的是布衣(布衣就是麻布,还不如今天的麻袋),而且这个麻袋还是打着补丁的;鞋子破了,要用绳子捆在脚上。就这样去见一国之君了。

    这里传达了两个信息:首先庄子很穷,其次庄子对去见魏王看得不是很重,对魏王毫无敬畏之心。

    梁惠王见到庄子就说了:庄先生,你怎么搞得这么狼狈啊?庄子一听就看不起梁惠王了。庄子说我这个叫贫穷,不叫狼狈,贫穷只是没有钱,狼狈是没有精神。我只是没有钱,但我是有精神的。

    物质贫穷换来精神自由

    但庄子的确穷,穷到严重营养不良。是不是他根本就没有机会来改变呢?不是的。那个时候,士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是知识分子的卖方市场,鸡鸣狗盗都能找到工作。

    庄子有一天在钓鱼,不是在休闲,可能真的是家里揭不开锅了。这时,来了两个楚国的大夫,请他去当国相:“我们的国君希望把国家大事交给你,让你受累。”

    如果我们把那时候的国家比喻成公司的话,所有的公司里面,最有实力的就是楚国这个公司,钱最多,土地最广,物产最丰富。就这么一个大公司,世界500强排第一的大公司的董事长请你庄子去当总经理。

    一个很长时间没有工作、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的卖草鞋的人,现在突然可以当总经理了!如果今天碰到这样的机会,你干不干?我想很少有人能够拒绝。

    可是庄子仍然握着杆子在钓鱼,头都没有回地说了一个故事。他说在楚国的田野里有一只乌龟,这个乌龟平时生活艰辛,在污泥浊水里奔波觅食。可是有一天楚王把它请到了宫中,给它吃好的住好的,到要祭祀的时候就把它给杀了,装在精美的盒子里,放在祭坛之上。如果你是乌龟,你是愿意在楚国的祭坛上呢,还是在水田里待着呢?“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拒绝了楚王。在庄子看来,政坛比泥水更污秽,也更危险。

    所以,庄子可以说是心甘情愿选择了乡下的贫穷生活,在庄子看来,他用物质生活贫穷的代价,换来了精神上的自由。人拥有的物质越多,顾忌就越多,而庄子恰恰是把生活上对物质的要求降到了极限,所以他思想的自由也就升到了极限。

    人生最高境界是“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坚决不愿意出去做官,坚决不愿意跟统治者合作,为什么?这跟他对世道的看法有关。在这点上,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就很明显:

    儒家是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有用的人。我为什么要学习、读书,要不断地磨炼自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在道家看来,我是我,我凭什么要中你的用呢?庄子讲了很多类似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理论。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姓石的木匠带几个弟子们到齐国去,路过一棵非常大的栎树,经过的人都看傻了,但石木匠看也不看就走了。他对徒弟们说,这棵树没用的,正因为没用所以才活了这么久。

    没想到这大树成精了,晚上石木匠就做了一个梦,这大树精很不高兴,说,你把我跟什么比呢,跟有用的木头比吗?我追求一辈子不是追求有用,我是追求无所可用,我追求无所可用已经很久了,好几次差一点死了,今天我终于得到了这么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无用,无用成了我的大用。

    庄子常常在你不经意的地方,突然一句话直抵你心中的痛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你完全没有用也不行,完全没有用会被人瞧不起。怎么办呢?庄子说:“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可是,这样还只是形而下,并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庄子自己又否定了。最后,庄子提出了他的正面主张:“乘道德而浮游……”    《逍遥游》:常识以外的另一个世界

    “逍遥”一词,《诗经》里面就已经有了,是散步的意思。但我们说起逍遥,通常情况下,想到的首先是庄子。庄子的逍遥,指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精神状态。所以,用今天的话来解说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

    常识告诉我们,人只有有所凭借,才能延伸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空间。经验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科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儒家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但道家不这么想。

    我们常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没人会去想——你已经在竿头,你再往上爬,不会摔下来吗?

    有限的高度可以依赖杆子,绝对无限的高度不能依赖杆子。任何一个有形之物,本身都是有局限的,如果我们仅仅依赖于他(它)实现自由,我们所依赖的东西的局限性,就会变成我们的局限性。当我们有所依赖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被所依赖之物所束缚,所控制,所局限。

    庄子就看到了这一点。这就叫哲学思维,哲学不是给我们提供现实性,哲学给我们提供的是可能性;哲学不是让我们有做事的能力,哲学是让我们有想象力。哲学拓展的是我们的智力空间,不是拓展现实空间。所以,用科学的标准去要求哲学,这是完全没有哲学思维的人才会做的傻事。

    读哲学让你有想象力,读哲学让你茅塞顿开,读哲学打通你的智慧,它给你的不仅是知识,是智慧。

    人类不能没有知识,人类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人类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常识,我们就靠着这些一直走到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做事情,靠经验,靠积累,靠常识,这些都没错,但是庄子提醒我们,无论是个人的知识还是人类整体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所以,庄子的《逍遥游》就是想告诉我们另外一个世界,一个经验以外的世界,知识以外的世界,常识以外的世界。

    斥��——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删�之�|——擅一壑之水,而跨�N�删�之乐,此亦至矣。(《秋水》)

    为什么斥��会认为它的那种蓬蒿之间的渺小可怜的飞翔是天下飞翔的极致?为什么河伯会认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为什么�删�之�|会认为它井底的生活是天下最美好的生活?

    因为生活经验局限了它们。所以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真是说出了人类常常犯的错误。我们常常身处可笑之中却不知觉,沾沾自喜,狂妄自大,自信自负。

    庄子与孟子同是哲学大家

    庄子与孟子都是我喜欢的哲人。孟子一再让我们有道德上的自信心,庄子一再让我们在认识论上不要有太多的自负。

    孟子是让我们有信心,庄子是让我们不要太自负,孟子是维护我们的自信心,庄子是打击我们的自信心。

    孟子告诉我们人在宇宙上是伟大、是崇高的,庄子告诉我们人是渺小的,可怜的。

    两个伟大的哲学家,在同一个时代的数十年里,给我们指出了生活真相的两面。

    我们是人类,我们在过着一种道德的生活,这是我们值得自豪的地方,这是孟子告诉我们的;但是庄子同时告诉我们,即使是人类,和宇宙相比仍是非常非常渺小的,因此我们真的不能狂妄、自负,你在宇宙面前要有敬畏心。

    孟子告诉我们,我们要做一个道德的人,因为我们的人性是善良的,庄子鼓励我们,我们要做一个自由的人,因为我们的人性是自足的。

    ……

    孟子为我们的道德找到了人性论上的基础,庄子为我们找到了自由的认识论上的根据。一个民族两大生存基础,一个道德,一个自由,就是在几十年里面,被两个人奠定了。

【相关文章】

庄子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标签: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3603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