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披着每个女大学生都有的那种深红色绒线围巾,一路晃着给朋友带回去的那盒月饼。两人走在电车铁轨上,直到一辆电车冲她们直压过来,整座房子一样大,当当响着铃,听上去仿佛是“我找到的人最好,最好,最好,最好。”(《少帅》选摘)
昨天,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少帅》繁体版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正式出版。这本书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编辑整理,邀请青年译者郑远涛翻译而成。
《少帅》是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蓝本写就的小说。为创作这部小说,张爱玲曾于1961年10月赴台湾采访张学良,但未果。《少帅》原计划写十章,1963年左右真正动笔,但最终只完成了七章,因而被很多人视为未完稿。在正式出版前,《少帅》是“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的说法也引发诸多争议。早在2006年《郁金香》出版和2009年《小团圆》出版时,都曾用过该说法。不过宋以朗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就他掌握的资料,《少帅》应当是真正的最后一部。
宋以朗强调,他还是希望大家能等真正看完这本书再来做更多的评论分析,“没看书之前,你都不知道书有没有写完、为什么当年又没能出版。但是人的想法是这样的,(总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猜测加以评论。”
至于内地何时出版简体版《少帅》,宋以朗表示,目前已与新经典公司签订合同,不过目前尚未确定具体出版时间。
精心编排
弥补《小团圆》出版时的遗憾
南都:这本书出版整个结构是怎么样的?有多少页、分为哪些部分?
宋以朗:书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做的序,我会解释为什么现在出这本书。1997年这份稿子捐给南加州大学后,这么多年一直没人去整理,非常可惜,所以我才请人把它翻译出来;第二部分是英文稿,大概有23000个单词,共七章;第三部分是中文翻译版,共37000字;第四部分是一个评论分析,反而有47000字。
具体说,第四部分又能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张爱玲和我爸爸妈妈关于《少帅》的通信内容。里面详细说了,她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的、什么时候去到台湾试图拜访张学良,又是如何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历史资料等等;第二部分是我请冯�乾先生写了一篇《少帅》的评析与考证,把真实的历史同这本书做了比对;第三部分则是文学分析。这个分析,并不是想评价这本书写得好不好,而是找了一些细节,比如说(张爱玲写)赵四小姐老是想象自己的脖子变长,可以伸过墙去看别人在干什么。这是很奇怪的,但如果你不感兴趣,也就遗漏了这些细节,其实这个跟《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写法非常相似。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希望能让大家更小心地来看这本书,不要那么快就从头冲到尾,然后说:“唉,都没什么故事的。”
南都:这么看来,这本书能够延伸出来的各个点,你都想得非常清楚了。
宋以朗:是,收尾这47000字,也是希望能弥补当年出《小团圆》时的遗漏。当时我有交代创作过程,但我没有给读者一个例子,告诉他们这本书可以这样看。
爱情主题
张爱玲对实力不对称的爱情感兴趣
南都:对于《少帅》,一个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它属于未完稿,但你却说这本书已经算是完成了?
宋以朗:张爱玲一直说她想写一本关于她自己的书,分三部分:一部分讲她小时候;第二部分是她做大学生时;第三部分则是与胡兰成的故事。结果最后出来了头两本:《雷峰塔》和《易经》。这两本都是用英文写的,当时拿给别人看,都不喜欢,觉得里面人物太多,也太黑暗;以致她自己也很没信心,所以第三本就没有再写了。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说没写完呢?我觉得不是,因为第一、第二部分都是独立的,自己构成一个完整世界。
《少帅》也是类似的情况,她最初想写十章。现在出版的书里虽只有七章,但如果你看一下第七章的结尾,你会发现它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结局。
在这七章中,张爱玲由1925年写到1930年。到1930年,结局大概是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婚姻问题解决了,张学良原配夫人也接受了赵四。其中一个说法就是中国终于走进了20世纪的现代。
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结局,而整部小说,讲的就是新旧时代交替的问题:张学良原配,是传统的方法娶回来的,而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则是自由恋爱。一个人究竟怎样和谐融洽地解决这两者间的矛盾?如何在既维护旧社会的同时又进入一个新社会?这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问题,到第七章时,似乎就已经解决了。
而且这七章,当时也是张爱玲交给不同美国出版社看的稿子,她当时在美国还没有一本上过热销榜的书,影响力并不大,所以她交给出版社的应该是完成的稿件,或者是非常接近完成的稿件。她不可能只给别人看一点点,就希望别人马上和她签合同。至于你说后三章是怎么样的?她自己的说法是“很短的”。她是无需讲到张学良九十多岁的。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长期被软禁,一直到九十多岁才放出来,也没什么好说的。
那么后三章,会不会讲到“西安事变”前后的事情呢?她的书信中有一个猜测,说(这部小说)其实讲的是一个跟《倾城之恋》相似的故事。她是什么意思?她说:可能大家觉得张学良是一个花花公子,就算他当时和赵四小姐多要好,但迟早会变心的,因为他是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要什么有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赵四小姐是没什么前途的。但正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他不能出来,所以就只能跟赵四小姐终身厮守了。
《倾城之恋》讲的就是一男一女两个人,但彼此实力不对称,家里又不怎么支持,将来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样。但是因为一场打仗,一个城市的沦陷,就铸造了这样一个女主角,结局就是结了婚,修成了正果。赵四小姐和张学良也是如此。
南都:张爱玲为什么会对这种不对称的男女关系特别感兴趣?
宋以朗:她未必自己这样说过,但如果你要猜测的话,她小时候写过一篇叫《爱憎表》的文章。其中列出了她喜爱的人物,其中就有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爱德华七世在位时爱上了一个离过婚的美国女人,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最后爱德华放弃了王位,跟这个女人搬到了法国。一个人在权力的巅峰,放弃一切,只要女人,这可能正是张爱玲所感兴趣的。
英文写作
可看作张爱玲“自传三部曲”终结篇
南都:从文学上看,你怎么看她的这本书在她整个作品谱系脉络的位置?
宋以朗:如果当它是一本英文小说,它其实跟《雷峰塔》、《易经》同属张爱玲去了美国之后、试图打开英文市场的尝试。但这三本书最后都失败了。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几本书都是人物太多,不适合欧美人的口味。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三国演义》无法在欧美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其次,张爱玲想自己写一种英文,但这种所谓中国化的英文未必能获得多大的成功。举例来说,中文我们讲“鱼水之欢”,转化成英文就变成“一条鱼在水里很开心”,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
因为这两个外在原因,不管张爱玲小说写得多好,故事编排得多好,都没用。《雷峰塔》和《易经》,英文没人看,她重新编排成《小团圆》。《小团圆》,我是不会用一些类似于“巅峰之作”的词的,但你若想理解张爱玲这个作者,似乎不看《小团圆》也是不行的。《少帅》这本书,也是如此。
对于《少帅》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她的自传三部曲其实是《雷峰塔》、《易经》和《少帅》。他(冯�乾)说你不要看外面的历史,你只看女主角的心态。她写《少帅》的时候是觉得很难的:我没见过赵四小姐,我怎么知道她想什么?但是写下去后她觉得越来越容易,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开心”。她不知道赵四想什么,但是她知道自己当初坠入爱河是想什么。其实是写她自己。这也是一种说法。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3558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