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们的工资,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里面可以算是最低的了,而原因无非就是最开始朱元璋憎恨贪官,对所有的贪官绝不手下留情,而且还将官员的工资降得很低,还对他们非常严格,因此在明朝做官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依然还是有很多人都想要当官,拼命参加科举,想要当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明朝官员的工资那么低,他们就算当官挣得也不多,为何还想做官?
历史上很多时候都存在工资低的这个问题,最低的恐怕就是朱元璋统治时期了。朱元璋是一个抠门的皇帝,给自己的官员俸禄非常低,这和明朝有那么多贪污腐败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因为工资微薄,官员入不敷出,这时候他们就不得不找一些其他的收入。
但为什么朱元璋给他的官员那么少的俸禄呢,其实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就是由朱元璋本身的问题,他的出生大家都十分清楚,他本身就是一个乞丐,对于贪官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所以他觉得作为一个官员。
如果给他们过多的物质保障,只会带来奢靡之风,工资只要够解决温饱问题就足够了,所以他一开始就制定了低薪酬的政策。但是他自己没有想到,这带来了更加严重的贪污问题。
第2个原因就是在明朝之前很多朝代将田地作为官员工资的一部分,这样也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收入。刚开始朱元璋也实行过这个政策,但不久就消亡了,这也让很多官员的收入大大减少。第3就是明朝初年的时候就开始实行改革薪酬制度,这一次的改革并没有让官员的薪酬有所提高,反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薪酬。
正是因为这些制度的改革,让明朝的官员一天比一天难过,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从来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和明朝的官员相比,能把官员的薪水压得这么低。他们可能连吃饱饭都是一个问题,如果你辞退官位回家养老,可能连路费都没有。
相对而言,比起前代的唐朝宋朝,明代官员所能拿到的俸禄真的很低。如此低的俸禄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密切的关系,朱元璋草根出身,由于太过于心系民生,比如说大力推进老百姓住房的建设一类,而把国库支出基本用于建设民生上,这就导致了他对官员们的“抠门”——官员们每个月能拿到的月俸实在是少。
换到今天,如果面对一份入不敷出的工作,我们肯定是不愿意做的,宁愿跳槽也不愿卖命。那为什么在明朝,即便月俸拿得很少,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读书参与科举,最终踏上仕途呢?
首先一点就是官僚制度为中国古代的人们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在古代,无论当什么官,无论官职是在皇帝身旁辅佐,还是下到州县去做七品小官,自古以来人们都保有着一种观念,就是官大权大,地位自然也就高人一等。虽说在古代从事商业的确有可能赚得比当官来得多,但是在古代,行业分三六九等,从事商业的人被视作“三教九流”,而那时候依旧有大多数人鄙视商业、鄙视商人,有认为商人的后代不能读书做官的观点存在。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时候的“龙凤”之职估计也只有做官了,根深蒂固的观念让古代人觉得只有做官是唯一出路,只有做官脸上才有面子。而有些官家出生的孩子,自然会被父母送进学府读书,最后当官继承父业,这是不用说的。
除了这些官家的子弟外,其他许多的寒门弟子,也只能通过“读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毕竟如果出身贫寒,也没有资本来进行商业的运作,而读书是唯一可能性巨大的改变命运的手段。所以比起没日没夜的干农活,还是有很多人对安逸的官位朝思暮想,当然也不排除真的有些治国理念和想法的有志青年。
与商业相比较完,再拿当官的收入来对比一下农业。这个自不用说,自古以来农作物种植业都是靠天收,历史上出现旱灾涝灾的年代也不少,如果哪年正好撞上了自然灾害,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就只能干等着挨饿。但是当官就明显不一样,当官来的俸禄最起码要比种稻子来的稳定,就算不多,起码每个月能保证有饭吃。
再者就要谈论到明朝风风火火的贪污现象了,因为朱元璋实在是太过抠门,但官员也爱财,所以这个时候,面对一些外来的贿赂,官员们肯定是收不住手脚的。再加上那个时候多数皇帝对贪腐的管制其实没有那么严格,基本所有的官员都会拿到比工资多一点的收入。
《明史》的编纂者曾对明朝官员这样点评道,“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明朝在我国古代史上是十分光辉的一个朝代,为何大明朝公务员的薪酬会如此低呢?可是我们又很少能从影视剧中发现这点,反倒是生活滋润的贪官一个接一个的,那他们的薪酬究竟多少呢?
朱元璋时期就规定了官员的薪酬,从最高的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到最低的从九品五石。此规定中将粮食作为俸禄单位,以及用纸币“大明通行宝钞”作为补充,这种俸禄方法一直用到了明朝灭亡。
原本这个俸禄标准是没问题的,县令每个月也会有七石大米,吃饱饭是没问题的。可是明朝没多久就迁都了,原来的首都南京紧靠着江南鱼米之乡,粮食足够,交通快捷。每年粮食刚出产出来就可以运送到首都,官员们的俸禄也是年年到位。可是在首都迁至北京后,南边的粮食只能通过大运河送到北京了,导致粮食变得更为宝贵。光是供给皇族吃饭就现已够呛了,公务员们的俸禄只能变相发放了。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皇帝们就开始想出各种馊主意来发放俸禄。永乐年间,皇帝将西洋番国进贡以及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许多香料作为薪酬发放给了官员们。官员们懵了,这香料又不能当饭吃,卖又没人要,这天天吃啥呢?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官员集体反对“下西洋”情况,也是有被香料给气到了的原因。
这还不是最气的,后来还有直接发放大明通行宝钞的。这纸币在明朝是代代价值降低,万历年间时已达到了“百贯宝钞不值数十文钱”的境地。官员们拿着这些“巨款”去店里消费,人家根本不认这宝钞,大约也只有皇帝认了。
尽管官员们明面上的薪酬跟曾经相同,可是实际却少了许多。
“月用之资不过十日”——天顺年间的内阁首辅李贤,一个月的薪酬只够用十天。
“罢政居家,请诗文书篆者填塞户限,颇资以给朝夕”——弘治、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太子太师李东阳。他三个儿子都早夭了,家中人也不多。只靠死工资的李东阳最终都没有积蓄,靠着给他人写诗文的润笔费勉强过日。身后仍是学生以及曾经的搭档凑钱办的葬礼,“门人故吏醵金钱赙之,乃克葬”。
那为何仍是有许多日子过得十分滋润的官员呢?这我们都猜得到,灰色收入。明朝对于官员的优惠政策仍是有许多的,比如革除徭役、革除税收等。许多官员就使用这些规矩以及手中的权利去吞并大众田产,兼职成为不必缴税的大地主。
“工业之多,令人骇异”——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徐阶。他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地主,家族田产二十多万亩,再加上平常的受贿索贿、情面来往等收入,徐阶过得可比之前大多数内阁首辅舒畅多了。
官员们表面上的俸禄成了他们常常哭穷的理由,然而少数廉洁的官员是真穷,那些贪官哭穷不过是为了包装自己,乃至成了他们贪污受贿的动力之一。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25354.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