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刘邦的生涯中,即便是当上了皇帝,也曾经有一次很大的危机,那就是白登之围。白登之围可以说差点就让汉朝陷入死地,刘邦攻打匈奴,冒顿却假意失败,引诱刘邦继续深入,最终在白登山被包围,导致刘邦差点命丧白登山。后来还是陈平向刘邦出主意,花重金买通了阏氏,给冒顿吹了枕边风,这才终于结束了这次危机。只不过,冒顿当时明明是有机会杀掉刘邦的,就算是一时间杀不掉,但是一直拖着也一定能耗死刘邦,为什么冒顿选择了放掉刘邦呢?对于冒顿来说,杀了刘邦就相当于杀掉了汉朝的根基,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冒顿放过刘邦真的只是耳边风这么简单吗?背后还有什么原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刚刚平定了中原,把韩王信改派到代地,建都马邑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造反叛乱投靠匈奴。匈奴得到了韩王信,于是率兵向南越过了句注山,攻打太原,直到晋阳城下。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刘邦亲自领兵前去迎击匈奴,于是冒顿假装失败逃跑,引诱汉军。刘邦弃大军率部分轻骑向北追击匈奴。刘邦到达平城时,汉朝的大军还未全到,冒顿指挥他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在白登山把刘邦包围起来。七天之内,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助军粮。匈奴的骑兵,在西方的全是白
马,在东方的全是青马,在北方的全是黑马,在南方的全是赤色马,企图将汉军冲散。结果,双方损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也没有占领白登。
在陈平的建议下,刘邦派使者秘密地送给阏氏很多礼物,阏氏就对冒顿说:“两方的君王不能相互围困。如果得到汉朝的土地,单于终究是不能在那里居住的。而且汉王也有神的帮助,希望单于认真考虑这件事。”
冒顿与韩王信的将军王黄和赵利约定了会师的日期,但王黄与赵利的军队没按时到来,冒顿疑心他们同汉军有预谋,就解除了包围圈的一角。于是刘邦命令战士都拉满弓,箭上弦,面朝外,从冒顿解围的那个通道一直冲出来,最后同汉朝大军相会合。
1粮草上的困难
冒顿这一次带了四十万骑兵南下,远道而来,光是在白登山就已经耗了七天,匈奴打仗是没有后勤供应的,都是士兵自己携带干粮,一般是牛肉干。这是匈奴的优势,也是缺点。优势是来去如风,千里转战。缺点是不能持久。
试想:从草原来要时间,又围了刘邦七天,回去也要时间,而一个作战骑兵,能够带的干粮是非常有限的,必须不能影响奔跑骑射,人要吃马也要吃,带的干粮必然很少,吃了这么久,差不多了,冒顿家没有什么余粮了。
2战略态势上的困境
刘邦也带了三十多万部队,以步兵为主。第一次跟匈奴对抗,因为轻敌,刘邦自己带着骑兵跑得太快,跟74军一样,和大部队脱节了,所以被围了。但是得注意,74军的战略是怎样的?老蒋要张灵甫中心开花。战略是没错的,就是执行人出了问题。
刘邦的后续大部队正在赶来。骑兵打步兵靠的就是机动性,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个时候,如果冒顿收到了消息,还死咬着刘邦不放,就失去了骑兵的机动性。一旦四十万骑兵,被三十万步兵结阵挡住了归路,那会被困死在山西,被汉朝源源不断的援兵围剿掉。为什么这么说?
山西这个地方是四塞之地,如果生逢乱世,是个搞独立的好地方。阎长官依托有利地形,虎踞山西,成为一方诸侯。匈奴从草原进入山西,必须从杀虎口进,杀虎口以前叫杀胡口,杀胡口什么意思?字面意思,多霸气的名字,为什么要改?走西口走的就是这里。必经之地。
如果这个时候,汉朝大军赶到,迂回包抄,封锁杀虎口,同时封锁其他山脉的各个关隘,依托有利地形,把冒顿困在山西,诸侯王援兵不断赶来,如果你是冒顿,你会不会哭?会不会怕?
而且这个时候,有一支军队不见了,冒顿就更害怕了,所以才觉得此地不宜久留,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冒顿:这两鳖孙怎么一直不见人?是不是假投降?会不会其实是跟汉朝一伙的,故意吸引我进来山西,偷偷去把杀虎口封锁起来了?
单于终不能居汉地
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当时的游牧民族,还没有汉化,不像后世的五胡乱华时期、金辽蒙清时期的游牧民族一样,汉化没那么高,草原人民思维中还没有占据中原的意识,另外条件也不允许,冒顿的基本盘在草原,如果贸然在中原称王,大臣们愿不愿意?士兵们愿不愿意?又有多少人能够跟随冒顿定居中原?
如果要经营中原,必然要把兵力和行政机构放在中原,那草原还要不要了?如果不把力量放在中原,如何能够稳住局面?如果草原没有足够力量,草原那边就要易主。能不能统治得了中原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到时候,草原那边不属于自己了,岂不是进退两难?
所以,前期游牧民族,主要还是以掠夺中原为主,你说叫他们统治中原,对不起,没得兴趣。这就是所谓的,终不能久居内地的意思。
汉主亦有神灵
意思就是说,汉朝皇帝也有神灵庇护,你看你,围着人家先头部队打了7天还没打下来,汉朝皇帝运气太好了,能得人心,现在你也处于困境,何必孤注一掷,和一个运气这么好的人拼运气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晚走可能就来不及了,只要回到草原,咱们还是最靓的仔,何必在这个危险的地方玩命,丢了小命连本带利亏得底掉,不值得。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女人能说出的话吗?恐怕是陈平的意思,匈奴皇后只是转答而已。
所以,不光是刘邦处于困境,冒顿的情况也不太乐观,既然这样,不如大家握手言和,你回中原当你的老大,我回草原骑我的骏马。
只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我堂堂匈奴大单于,控弦四十万,纵横天下,未曾受挫,现在四十万米的大刀都拔出来了,不见点血你让我怎么收回去?我冒顿单于不要面子的呀?
那还能怎样?《资治通鉴》是这样接着写的:娄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辨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九年癸卯(前198年),上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以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很简单——
1.和亲
本来刘邦是想用鲁元公主和亲的,就是彭城大败跑路时,好几次被刘邦丢下车,又被夏侯婴抱回来的那个。但吕后死活不同意,竟然不了了之了,最后用了宗室女。到底是刘邦不同意,还是吕后不同意呢?还是都不同意?很难讲。
2.纳贡
当然了,最缺的还是盐和铁,帝国再大,没有这两样东西,日子也难过。而东边也是游牧民族,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想从他们手上搞战略物资,搞不搞得到先不说,就算弄到了,价格也是黑得一笔,不死也要脱层皮。白登之围后,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采纳刘敬的建议,要嫁长公主与匈奴和亲,吕后不答应,日夜哭泣,刘邦改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派刘敬作为使者陪同前往。
此外汉朝对匈奴开放关市,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自此,汉与匈奴约定结为兄弟,各自以长城为界,两国的关系得到暂时的缓和。可以说,白登之围,冒顿是最大的赢家。和亲公主,各种资源白送,还能从关市换取更多急需的战略物资。
如果冒顿在入侵中原之前,就是抱着要求汉朝开关纳贡的战略目的呢?如果冒顿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求汉朝交保护费,开放关市,让他的子民过的好一点,让匈奴帝国更快的在草原称霸呢?那么,冒顿只有达到了目的,才会这么爽快的放刘邦一条生路。为尊者讳,从结果看,我们是不是可以假设,史官是不是隐瞒了部分事实呢?
冒顿发四十万骑兵来中原,抢劫需要带这么多人吗?人家只是来秀肌肉而已,不怕你毁约,我四条腿还怕你两条腿?等你来了我早已经抢完杀完,拍屁股走人了。落后就要挨打,不想挨打就要臣服,开关纳贡。如果史家因为利益相关,隐瞒了部分事实,实际上陈平不仅贿赂匈奴皇后,替汉朝传话,还传了一封信(议和请求)给冒顿呢?
同一年,《资治通鉴》记载:帝南过曲逆,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乃更封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平从帝征伐,凡六出奇计,辄益封邑焉。
我认为,陈平所谓的“秘计”,其实就是一封替冒顿单于分析形势,并提出和谈条件的议和书。陈平的功劳,就是通过主持和匈奴议和,威逼利诱,捞了刘邦一命。只是,这事不太光彩,不可以上史书,所以,缺少了这份材料,让白登之围这段历史,看起来莫名其妙。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2510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