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是西汉丞相,而且他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身份封侯的人,开创了丞相褒侯的先例。要知道在汉武帝时期,多数丞相的下场都不算好,而公孙弘是当时少数能够善终的丞相,所以不少朋友就对公孙弘感到好奇,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实际上公孙弘为推广儒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好汉武帝也是以儒为尊,两人在这点上算是志同道合。
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大说之,一岁中迁至左内史。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 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
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 不忠!”
上问弘。弘谢曰:“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辛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资治通鉴》第十八卷•汉纪十
公孙弘每当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列举陈述事情的端绪,让武帝自己抉择,不肯在朝廷之上与武帝当面争辩。
因此武帝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具体的官府公务,又会用儒术加以文饰,对他非常欣赏,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内史。
公孙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时,他不在朝廷上争辩。
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
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
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说:“齐人大多欺诈而不忠诚老实;他开始和我们一道商定此条建议,现在却全都背弃了,这是不忠!”
武帝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
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对他却更加优待。
在汉武帝时期,丞相是个高危职业。
有多危险了?
在汉武帝在位期间总共有13位丞相,其中自杀、被杀、吓死的有7个,剩下的6个,虽然没有丢了性命,但是有的被治罪,有的被罢免。
真正的丞相不倒翁,做到善始善终的,只有两位:公孙弘和田千秋。
那么公孙弘有何过人之处,能在汉武帝身边一直受到信任,最终老死在岗位上呢?
答案就在《资治通鉴》里这段对公孙弘的记载。
皇权与相权之争
在汉朝初期,丞相的权力非常大,甚至到了能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地步,有时还会干涉皇帝的决定。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就会想办法制约相权,等到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极端独裁的皇帝登位,丞相们的灾难就接踵而至。
公孙弘当时还没做到丞相的位置,但是已经嗅到了这里边的危险和机会:
领导要收回权力,贪权的人会倒霉,交权的会好运。
智者当顺势而为。
公孙弘每当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列举陈述事情的端绪,让武帝自己抉择,不肯在朝廷之上与武帝当面争辩。
自己压缩自己的权力,只保留建议权,把决定权给领导。
不肯在群臣面前跟武帝争论,也是不想给武帝压力,让武帝不舒服了,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本质上是在把自己的权力还给武帝。
在职场中,领导如果是一个喜欢大包大揽,自己拍板做决定的人,那么其他人就只能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
想有一定的自主性,独立性,那就是和领导对着干了,风险自担。
外儒内法
汉武帝时开始弃用汉初的道家治国思想,开始其“外儒内法,杂而用之”的新指导思想。
从汉武帝开始,这种作为国家政策的指导思想一直延用到清代。
但是毕竟是试用一套新的治国思想,刚开始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一方面是法家、儒家的人才还比较缺乏,另一方面改革遇到的阻力也不小。
在前面提到过,张汤是法家的信奉者,自己不懂儒学,但是为了迎合武帝的想法,假装尊敬儒家大师,任用儒家弟子给自己的判决案件引用儒学经典加以修饰。
所以受到了武帝的好评,得到了重用。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公孙弘,是一位精通儒学和法学的双料人才。
公孙弘早年曾担任狱吏,在司法系统的工作经历,让他精通法律条文,吸收了法家的思想。
后来他又研习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这样一个亦儒亦法,儒法兼备的人可谓完美的契合了武帝“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
武帝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具体的官府公务,又会用儒术加以文饰,对他非常欣赏,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内史。
这种人才,正是汉武帝渴求的,于是公孙弘得到火箭提拔,奔向了自己的丞相之位。
根据领导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工作,这是得到重用的基础。
善于进谏
汲黯和公孙弘,这是一对冤家,哥俩一直相爱相杀,今天这段是他俩的的首次交锋。
虽然公孙弘小心翼翼不敢冒犯武帝,但遇到跟武帝意见不和的时候,还是想进谏的话,就不得不考虑方式方法。
所以他在朝堂上不与武帝争辩,而是叫上汲黯一起,私下里去找武帝。
去了之后,让汲黯先提出问题,承受武帝的所有火力,自己在后边观察武帝的状态,见机行事。
如果武帝赞同汲黯的说法,就附和汲黯;
如果武帝犹豫,就提出更多的建议,引导武帝接受自己的意见;
如果武帝反对,就沉默或者顺应武帝的观点。
如此,不管是什么情况,公孙弘都不会得罪汉武帝,所以愈发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
可怜汲黯这个铁憨憨,挡枪和背锅都是他的事,这俩人算是结下梁子了。
扪心自问,诸位在职场中是公孙弘还是汲黯呢?
优秀的危机公关
后来这招公孙弘又在同僚身上用了一次。
本来大家商议好的谏言,公孙弘一看武帝不同意,立马抛弃了同僚,投向了武帝的立场。
这下把汲黯惹火了,众目睽睽之下,在朝堂上揭露了公孙弘这种两面三刀的虚伪行径。
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
武帝一听有这种事,也责问公孙弘。
面对此刻这种剑拔弩张的局面,公孙弘只用一句话就巧妙的处理了这次职场危机。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读到这一句,北海不仅拍案而起,说声:“高,实在是高!”。
关键词:了解
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
请问什么算了解,谁能定义对一个人的了解。
没有,千人千面,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想法不同,经历不同,对别人的了解都有自己主观的影响,没有完全一样的。
它暗含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忠
公孙弘的公关对象是群臣吗?
不是,是汉武帝!
只有汉武帝才能决定他的命运。
身为职场人,你得明白你对谁负责。
汲黯说不忠
请问这个不忠,是对群臣不忠还是对汉武帝不忠?
汲黯的意思是说公孙弘对群臣不忠,这就犯了官场的大忌了。
公孙弘想告诉汉武帝我之所以违背了群臣的谏言,是因为我只忠于武帝,不能被群臣把我绑架了。
在皇权与相权斗争的背景下,公孙弘脱离群臣队伍,站队武帝。
这番暗里向武帝表忠心,可谓转危为机的典范。
汲黯此次告状的结果是,汉武帝更加信任公孙弘,外人再难撼动他在武帝心中的地位,最后官至丞相,得以善终。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2447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