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赵构其实大家也都应该知道的,那就是他还是很有个性的一个人,他更多的我们也不多说了,来说说他在岳飞灵位面前说过的一句话吧,话说赵构在岳飞的灵位面前说过一句“非卿不忠,非朕不明”,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还有这个赵构到底想表达什么呢?下面就这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这么回事吧!
个人觉得,赵构的意思是:当今天下,你既无负于朝廷,我亦非昏聩之主,都是出于迫不得已,被逼到了这个份上而已。换句话说就是:当时天下,岳飞必须的死。
一:拥兵自重
提到‘岳家军’想必没几个人不知道。但就当时天下形势而言。小朝廷在临安已经慢慢稳定下来,中兴四将中除了韩世忠和岳飞这两个出身贫寒的人,依然执着于前线之外。剩下的张俊和刘光世已经和当时的高宗皇帝达成共识,在临安城中享受起纸醉金迷的太平生活。并且很识时务的将军队的指挥权交回中央。至于韩世忠则是一副皇帝老儿指哪打哪,听话的不得了的样子。唯独岳飞,他坚决贯彻恩师宗泽的遗愿,以北伐中原,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为毕生的追求。孤军奋战,一意向北,以至于当时天下百姓只知有岳飞,不知有高宗。而身在前线的岳飞,随着威望的不断攀升。国家的军队也变成了河朔地区百姓口中的‘岳家军’。这种国家军队私有化的趋势是历代帝王都很担心的事情。但岳飞却丝毫不知避讳,也丝毫不考虑当时的天下大势和帝王心术。正因为他的一意孤行,在当时并列的名将中虽然岳飞名声最大,但他所受的封赏却是最薄弱的。
二:干涉立储之事
高宗皇帝因为备受惊吓而失去生育能力,这几乎是朝野皆知的事情,但是谁也不愿意点破明说。可岳飞却说了,他非常耿直的向皇帝建议早日册立太子,甚至还主动提出应该立谁为太子。这种明目张胆的行为,在年轻气盛高宗看来,无异于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试问祖先好不容易才从高祖手中夺过来的皇位岂能拱手相让?再说,自己邀天之幸,托了完颜氏的福才捡到的皇位怎能轻易让出去,而不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所以于情于理都没有年纪轻轻就册立旁支的道理?可是迫于当时朝野的压力,高宗皇帝还是做足了样子,在太祖一支的子孙中挑了两个养在宫中。但却迟迟不愿行册立的礼仪,只是铆足了劲的宠幸妃子,希望他们能够产下一儿半女,好将皇位传下去。就在高宗心焦的不行的时候,岳飞却一直敦促高宗尽快册立太子,稳固国本。这种情况之下,高宗对于岳飞的厌恶自然更加一层。
三:帝王心术
要说秦桧早年的时候也是个忠臣,就像汪精卫一样,只是后来走了歪路而已。南宋王朝建立之后,秦桧从北方回来,为高宗的继位带来了法理上的支持。两人一拍即合,一个成了名正言顺的帝王,一个做了位高权重的当朝宰相。而这时岳飞想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帝的想法,显然与基本国策是不相符合的。第一,一旦二帝回来,高宗将怎么处理?虽说在岳飞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徽宗皇帝已经去世了。但这还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说,二帝回来不如不回来。第二,完颜金的精兵强将给高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再加上南宋大乱初平的现状,打从心里,高宗并不认为自己有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机会,所谓知难而退,既然北伐无望那还不如就此何谈。换几年太平帝王的逍遥自在。所以从根本是来说,当时整个南宋王朝几乎都不愿意打仗,这就像后来的孝宗皇帝,继位之后雄心勃勃的要收复中原,可一败之后就一蹶不振,甚至直接退位让贤了。所以说,在这种前提之下,岳飞对北伐的执着就显得格格不入,分外扎眼。所以借秦桧之手铲除岳飞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综上所述:岳飞死的冤枉,但在那样的朝廷之下,他死的并不冤。毕竟在南宋一朝,所有像岳飞一样,有志于收复故土的人都没有什么好的收尾。譬如,同样是中兴名将之一的韩世忠,在岳飞被害之后主动交出兵权,做了个闲散的富家翁。二十多岁就驰骋敌阵的辛弃疾,在南归之后,硬生生的被安置在地方,做些无足轻重的散官,一辈子郁郁不得志,只能借醉酒来怀念那段叱咤风云的日子。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2118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