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如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方向的荆山,相信很多朋友们就会想到和氏璧了,一个失传,不知去向的无价之宝。在中国古代,荆山被称之为楚山,出人的何氏得玉璞于此山中。山势雄奇、风景秀美,为安徽名胜之一。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些这荆山的石头文化。
荆山寒壁 山水相映
芜湖荆山是两座隔水的山
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小荆山
是芜湖古景之一
“荆山寒壁”乃出于此
荆山自然文化
荆山,屹立与水边,属荆山河和青弋江合围城区。宋代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把它叫着“芜湖山”,而且是芜湖先民早期的落脚点。
在历史文物考古发掘上,荆山也有过引人注目的重要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负责地方文物收集的胡朴老人就亲眼目睹过荆山周围的鱼化石,在蒋公山(荆山峰北侧)河台地,发现了一处新石器人类活动遗址,一举推翻了芜湖地区没有新石器遗址的说法。出土石器总共百余件,有石斧、石刀等,表面光滑,石质坚硬,刀部有锋利的切口。
荆山是芜湖上下几千年文明沧桑的历史、文化沉淀,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和见证。在荆山老人中间至今流传着“先有荆山街,后有芜湖城(县),再有芜湖市”的说法。因为古时,荆山周围一片沼泽,由丹阳湖水南支浸漫而成,荆山立于湖中,所以古人亦称荆山为“芜湖山”,以此形容这里特殊的水文地理与自然环境。
现住荆山西73岁钱忠华老人回忆:“父亲曾告诉他荆山门一带过去是荒无人烟,荒滩之上杂草丛生。宣统年间外地来了两个石匠在此采石烧窑,后来才添了几户人家”。
1976年时,他是荆西大队文书,为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围湖造田,芜湖县万春公社号召各大队选派几十名强壮劳力,穿行圩堤,在荒滩挖土方时发现好几处散落的鹿角、鹿骨以及虎骨和一些不知名的动物骨骼。足以说明过去这一带,也是野生动物聚集地。
大荆山在芜湖市东南八公里处,高约95米,周长九华里。
民间传说距今两千多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当时芜湖属于楚国)樵夫卞和,在山中找到一块璞玉,于是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是个糊涂人,以为卞和用一块普通的石头欺骗他,就叫人砍去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接位,卞和跛着脚带了璞玉再去奉献,武王也认为卞和存心欺诈,又叫人砍去卞和的右脚。卞和遭到如此酷刑伤心透了,日夜哭泣,哭着哭着,哭干了泪,流出了血。
文王接位后,卞和这次再不去献玉了,文王知道后派人把卞和找进宫里,问道“你为何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伤心的不是我的双脚被砍断,悲伤的是那些昏庸的人把真宝当成石头,把我的好意当做欺诈,可惜这块玉将永远埋没了。”文王听后,命人琢开石块,果然发现是块极为珍贵的玉,并封卞和为云阳候,但卞和却不辞而别。
从此这块玉被称为“和氏璧”,引起当时各国的争夺,历史上有名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大荆山飞峰浮南,举一方之文学,又名“文笔峰”。小荆山高不及大荆山三分之一,“居六秀之方,位太乙璇宫之地”又称“贵人峰”。两山各有奇石一块,大荆山奇石称“鹤迹”,相传古仙所遗;小荆山怪石称“龟文”,石下有洞穴,相传是神龟栖息之地。隔着欧阳湖形成对峙,成八字形,看上去似飞蛾的眉毛,又称“峨眉山”。但荆山一带的说大门八字开,这就是荆山大门,便称之为“荆山门”。
民间传说“荆山”就是“金山”。山洞里有条金牛,若把荆门打开便可把金牛牵出来。
传说,有一天,一个道士到地主家讨饭,遭到拒绝,转向一家贫农,却得到热情接待。道士临走时告诉农民汉子:“八月十五夜里,月挂中天,抱着地里冬瓜去撞荆门,金门就慢慢地打开,看见金光一闪便把金牛牵出来。但要注意,一过子时门便又关来”。这话不知咋的被地主听见了,八月十五这天夜里,赶在月亮当顶前便去荆门等候。贫农汉子来到时,地主正在撞荆门,撞着撞着,忽听到哗啦一声荆门开了,金光一闪,金牛一阵风似的冲出,把地主冲到在地,贫农汉子赶忙前来牵住,金牛一溜烟跑走了,接着轰的一声响,荆门关闭而又倒塌了。
所以,此后芜湖又有“犀牛望月”一景。地点就是现在上二街附近的湖滨街,过去一湾湖水叫“西池”,池中有一条金牛,每到半夜便从水中伸出头来望月,月光淡淡,金光闪闪,这条金牛便是从荆山跑出来的。
大、小荆山之间是一弯湖泊,即欧阳湖,这里碧水盈盈,鸥鸟翔集,青峰倒影,两岸红花,充满着诗情画意。湖是以元代芜湖知县欧阳玄命名。
欧阳玄,字元功,号圭斋,祖籍江西吉安,生于湖南浏阳。延佑进士,曾为芜湖县尹。为欧阳修之后裔,元代史学家、文学家,延佑年间任芜湖县尹三年,不畏权贵,清理积案,严正执法,注重发展农业,深得百姓拥戴,有“教化大行,飞蝗不入境”之誉。
在任芜湖期间,对芜湖名胜古迹多加保护修葺,据传“芜湖八景”是在其任时所形成的,且每景都题写七律一首《赭山》、《荆山》、《白马山》、《解任别芜湖父老》等。
欧阳玄尤其迷恋荆山的山光水色,他经常登山放眼,下湖泛舟,在他眼里荆山就是一副迷人画卷,他在《荆山》诗中写到:“青翠松杉一带长,雪峰倒影浸湖光。一蓑晴絮收菰米,满经天花睬玉舫。泾水东流冰滓白,淮山西借夕春黄。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抒发了自己的家乡荆州与芜湖荆山同名思念之情。另一首七绝云:“一山西出一山东,八字分明在水中。古往今来多少恨,客愁无不在眉峰”。
明代诗人黄礼更以一首七律《荆山》把卞和得玉美丽传说描写的淋漓尽致“两峰相对郁嵯峨,下瞰湖波胜慨多。练带平铺横翠影,峨眉淡描照苍波。云连石涧蛟龙宅,雪压丛林鹤鹳窝。夜半白虹光彩发,谁知碧玉在山阿”。
据史书所载,明御史骆骎曾(芜湖县人)到荆山游玩为这里险崖悬石所感叹,追忆欧阳县令,豪兴顿发,在荆山南峭石挥毫大书“寒壁”二字,字大如斗,从此“荆山”和“寒壁”并称芜湖一景。
时间过去二百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芜湖诗人黄钺游荆山时还看到“寒壁”二字仍很分明,只是年月、姓名因风雨剥蚀莫辨,他在《游荆山寒壁》诗中云:“是日寒光照午晴,寒壁二字犹分明,岁月漫漶姓名蚀,略存马足偏旁形“。这足以证明今日再现“寒壁”二字确系明御史骆骎曾所书写无疑,诗人只是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细辨。
1995年7月31日,芜湖荆山建材厂在大荆山南开采石区附近,清理一批荒石时,无意中挖出人们一直认为不可寻找的“荆山寒壁”名胜遗址,这一仅存的文化遗产未被炸山开石所毁,值得欣喜的是,“荆山寒壁”遗址重见天日。
荆山,飞峰浮巉,怪石嶙峋,古树苍郁,气魄雄伟,景色秀丽。湖水清澈如镜,山影碧透水底,山水相映,树木葱郁,夏可避暑,冬可赏雪。元明清时荆山是芜湖著名风景区之一,成为文人骚客游吟之地,写下许多优美诗篇“平芜一望天连水,峭壁千寻宿暮云”。
明人卢宗哲的《荆山文笔峰记》说:“擅荆山之胜者曰石壁,削刻精持,如半壁倚空”。在水天相连的云水涯,峭壁高竦,半壁倚空,令人观止。即使炎夏干旱,赤地千里,壁下也有滴水下注,人立壁下,顿感凉爽。
明末清初,小荆山有朱孝廉读书处,“朱园”更是景色迷人的地方。芜湖画家、诗人肖云从常来朱园游览做客,写下了几首难得的诗篇。其中一首《舟过寒壁》云:“寂寂寒壁隔渺茫,舟人无语听寒螀。平湖日落孤帆远,耸壁天开千尺强,菱实几家共岁饱,荷花随橹散秋芳。无鱼尚欲频牵网,枯草横空不忍望”。
清乾隆十三年邑人爱荆山之秀,在小荆山南坡筑“奎星阁”和“荆山书院”作为士子讲学所,在封建社会里虽是士大夫宴游之所,但荆山也是劳动人民游乐之地,每年五月初五男女老少欢聚在一碧万顷的欧阳湖之中欢乐,共庆佳节,后来也成为市民清明踏青郊游之地方。
荆山寒壁佛刻
荆山寒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荆山寺、荆山湖、寒壁佛刻和朱园。
荆山寺,有名荆壁禅寺,为芜湖重要的佛教胜迹。明嘉靖年间(1522—1566)地方富绅集资在荆山上建造一座三开间,三进两厢的“荆壁禅寺”。横跨12米,进深20多米,头进有天井,二进为大殿,供地藏菩萨坐像,旁立一尊二米高立体观音大铜像,左右两边列十八罗汉。山门向西,下临壁谭,后壁靠荆山寒壁,按自然山势始雕佛像,陡坡无路可通,南侧有三间厢房为寺僧起居处,旁边有两百米台地,由此可拾级登山。
据清末翰林洪镕收藏《芜湖县志·庙祀志》载:石壁佛像“色相庄严”,气象宏伟。尤其是半壁雕刻技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待造像全部落成“荆山寺”亦“逐成巨刹”。清同治年间曾两次重建,光绪七年造中进大殿。直到文革前,三间两厢殿宇,包括左右半壁二百多尊露天佛龛(除壁顶两只石鸽、十八罗汉,基本完好)。尤其是一对鸽子,造型优美,翘首举翼,跃跃欲飞,白毛红喙,碧眼闪光,栩栩如生。民间传说:原来雕塑的一对鸽子,佛像开光时也为鸽子点睛,点睛后,当天夜里就飞走一只,另一只正欲起飞时,天亮了未飞成。那只飞走的鸽子竟飞到青弋江北岸濮家店一位石匠家中。因此,人们把“濮家店”又叫“白鸽店”。
民国初年,有一位法国艺术家来此游览,惊叹地说:“荆山寒壁”可与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和云岗莫高窟媲美!当年寺宇四周,树木葱郁,浓荫覆地,茂林竹修,长夏生寒。每当春秋假日,游人纷至沓来,吹竹弹丝,吟赏烟霞,此乐何及。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将“荆山寒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省文化局派人前来查看,拨款一千余万元修缮寺宇,芜湖县人民政府还特地出了“文告”号召保护这一古迹。
1963年3、4月间中央文化部曾派文物组专门对“荆山石刻造像”作鉴定,确认右半壁佛雕始于明代,左半壁凿于清初,整个经历一百四十多年,他们对右半壁佛雕精湛的技艺极为赞赏。钱忠华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在荆山保护史上荆山人民至今仍然记得安徽省委书记李葆华同志,1962年春寒料峭,风尘仆仆亲临“荆山禅寺”,那次视察和语重心长的谈话,没有忘记他在当时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特别指示,拨出维修专款,全面粉刷,铺筑石阶为游客上山提供方便。临别时对主持法旺说:“把古迹保护好,就是你的功劳!”
这精美的佛雕石刻富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内含,明人朱衡阳的《千佛石壁歌》说的最清楚,描写得也极为生动。歌曰:
昆吾之刀巨灵掌,剖开万仞千芙蓉。
搜剔苔癣出生面,庄严法象罗天宫。
牟尼全身拥六丈,莲台络绎吹香风。
文殊普贤髻螺绾,吼狮怒象腾高空。
鱼篮白衣落伽顶,潮音日射天门红。
暹逻老衲貌奇古,伽篮列坐分西东。
诸天廿四盛剑佩,应征五百殊颜容。
冕旒赫弃秉圭壁,阎浮老子膺王封。
头形者牛面者马,横戈持槊相追从。
我来此间一瞻眺,顿广目力开心胸。
崟崎玩石莫可斧,乃能曲折雕玲珑。
有唐崇佛兴寺刹,搏泥塑像夸神工。
试以此壁静特较,惠之技术犹儿童。
谁兴凿者不可考,令我访古心忡忡……
这样的石壁,这样的浮雕,不仅是荆山人民的骄傲,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带绝无仅有。然而在“文革”中以“破四旧”被人炸山取石毁掉了,每及思之,慨叹扼腕不已!所幸,我市着名老摄影家胡荣培先生1963年7月所摄的一组极为珍贵的荆山石壁浮雕佛像,历经50多年精心保存完好,以及芜湖市文物局编著《芜湖旧影 甲子流光》(1876—1936)荆山浮雕佛像照片。目睹荆山石壁造像原貌,弥补视角不足。
据荆山镇唐家山何继东老人说:早年他们常去荆山寺游玩,至今记忆犹新,大殿柱上悬挂着长4米,宽45公分黑底金字巨幅长联“九载被兵戎,上有雨,旁有风,暴露金身,撑不开两朝圣迹;十方开社元,修其庙,塑其神,辉煌重振,自因垂百代馨香”。传说这幅精心制作长联,古时芜湖荆山出了一名新科状元,声名远扬,十里八乡,纷纷祝贺,他特为荆山禅寺书写此联,以作纪念。
这里再叙述一件令人惊喜的故事。荆壁禅寺在文革中遭到毁禅寺,炸石窟的严重破坏,所存的一方铜印也失落多年。所庆幸的是这方铜印,当时被一位年逾古稀的好心老人精心收藏。近日其子女为了了却老人心愿,特将这方珍藏多年铜印完完整整地送至荆壁禅寺主持果定,终于重见天日。
此印系元代年间紫铜浇铸,用手提起似有沉甸甸之感。重约三市斤,边长98㎝×98㎝,边宽10㎝,铜印厚15㎝,印高约110㎝,印纽雕坐狮一只,大小45㎝,铸工精巧,玲珑剔透,狮身线条清晰,雄姿勃勃。谓之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如狮子作吼。印文有十六个篆字“古刹石壁,露身雨晒,元代昊智,寺建荆山”。距今约700多年,可谓及其罕见的珍贵文物,极具文物研究价值。
本文来源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芜湖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开展了芜湖最美地名故事网络征集活动。作者徐之先。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1861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