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这部电影相信很多朋友们都有看过了吧,这部电影让我们了解到淞沪会战战败之后依旧有着那么一批热血的将士们坚守着上海,抗击日本的侵略,让我们了解到了那一场力量悬殊极大的生死之战。虽说号称是八佰壮士,但是实际上仅仅只有400余人。不过在四年之后的缅甸战场当中,却发生着一场800人对4000人的血战!
仁安羌,一个不被多数人知晓的地名,它位于缅甸,在这里远征军113团团长刘放吾率领八百人与日军一个联队四千多人展开激战,结果以远征军毙伤日军千余人,解救被困英军七千多人而取得大胜!
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的第一场大捷!中国军人第一次在世界战场上打出威名,让日军不敢再轻视中国军队。
自从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大半个中国已落入敌手,中国绝大多数的工业基地都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的后勤压力空前增加,国内剩余的兵工厂已经无法满足作战军需,中国抗战急需外部援助,但一切对外联络的通道都被日军切断,国际援助无法顺利运到国内。
在此种情形下,国民政府从云南动员民工二十多万人,耗时数月修建了一条通往缅甸的滇缅公路。这是当时中国仅存的一条对外联络交通要道(后期还有驼峰航线),是国民政府接受外部援助的唯一枢纽。
1941年,日本海军在山本五十六的带领下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达到最大化,战火席卷亚欧非美以及大洋洲等五大洲,日本陆军南下入侵东南亚。一是为了夺取急需的石油资源,二是企图切断中国最后一条对外交通路线。
国民政府为了保障这条交通要道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建了一支由杜聿明指挥,罗卓英任总司令,共计约有10万人的远征军,并于1942年开赴缅甸战场。
1941年12月23日,中英两国签署《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东南亚战场与中国战场被整合为亚洲地区的一个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战区最高司令,同年蒋介石下令调集第5/6/66三个军9个师共计10万人的兵力,于次年3月份入缅作战,这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
但是因为盟友英军战略规划以及作战意志等多种原因,第一次入缅作战远征军以失败告终,仁安羌战役则是此战唯一一场胜利的战役。
2.1、 战役背景
国际背景:自从日军加快入侵中国的步伐后,日美两国在亚洲地区的利益争夺就愈演愈烈,两国关于在东亚—太平洋的霸权矛盾变得极为尖锐。
尤其是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横扫欧洲平原后,美国的切身利益严重受损,美国国内部分人员建议加大对华援助。
而早在当年的2月,日军侵占中国的海南岛,切断了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的航道,中断所有由西面通往香港的航线,威胁美国在东南亚群岛殖民的利益。
而英国为了集中力量对抗德军,向日本寻求妥协,这引得美国极为不满,宣布终止与日本签订的通商条约,但实际上美国仍然与日本有着巨额的贸易往来,美国仍旧占日本进口贸易的三分之一。
1940年日军占领印度支那北部,并与德国、意大利签订同盟条约,轴心国集团彻底形成。
此举大大激化了日美矛盾,因此在条约签订不久,美国国会宣布对日本进行制裁,禁运钢铁及石油,罗斯福还派遣军事顾问来华,同意唐纳德从美国空军招募志愿兵协助中国抗战(即飞虎队)。
资源的禁运使得日本这个资源本就不丰富的岛国,经济更加严峻。而军事上的协助更加激怒了日本主战派,一直叫嚣着“要给美国佬一点颜色看看”。
日本内阁决定(此时内阁实际上已被日军军部控制),铤而走险进攻美国,由此入侵东南亚,以期谋求东南亚的丰富资源,弥补日本在中国战场上越来越大的消耗。
在美国对日宣战后,积极促进亚洲战场的协调作战,因此于1941年年底,中英两国签署同盟条约,中国出兵东南亚抵抗日军的进攻。
国内背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利用自己绝对的海空优势,完全封锁了中国东部沿海交通,中国对外联系被迫中断,外部援助无法运输进来。
在这样的情形下,国民政府修建了滇缅公路,云南成为防御日军从中南半岛进犯中国大后方的屏障。而日军却趁此机会胁迫英国封闭了滇缅公路(缅甸为英国殖民地),这使得中国从国际上获得援助的难度再次加大。
从1941年开始,东条英机为了彻底封锁中国外部交通,集结10个师团的强大兵力,发起从宁波到海南的海上封锁计划。使得从浙江经福建至广东千里海岸都被日军控制,海上通道就此被完全封闭。
中国为了保障运输路线的安全必须保证滇缅公路的安全,所以国民政府出兵缅甸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此时的英国也因为自身利益严重受损,所以积极寻找国民政府合作,远征军也在这样的条件下仓促组建。
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是保障自身运输线的安全,务必保证中国这最后一条交通“动脉”不被日军切断;第二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协同作战,是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的有力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否认中国的贡献。
2.2、 战役规划
1942年日军“南进派”进攻东南亚,英属殖民军溃败,整个战局糜烂,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一路横扫。
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团长龙文章说的那样,英国跑疯了,日本人也追疯了,一个小队就敢追着人家一个营。为此远征军来不及整训完毕就匆忙投入战场。
4月7日,日军第33师团为了歼灭英军在仁安羌西线的主力,同时也是为了夺取仁安羌油田,决定对驻守在此的英军发起总攻。
一以所属荒木213联队为主力,配属33山炮联队,33工兵联队,速射炮第5中队,向仁安羌以南发起进攻,路线由伊洛瓦底江左岸行进。
二下辖原田215联队,再辅以第11速射炮中队,第7山炮队,炮兵队,工兵队,野战炮及坦克装甲各一个中队,掩护师团左翼安全,吸引英军注意。
三第214作间联队,同时加以第3炮兵大队,急行军直扑仁安羌,占领此地切断英军的退路,同时配合师团主力作战,一举歼灭西线英军主力。
四33师团司令部以及抽调的214联队1大队步兵以及215联队的3大队步兵,在后方缓缓前行,并视战局进展如何,投入后续兵力作为补充支援。
英军方面从4月13日开始就在大肆破坏油田,搬运物资,布置撤离行动,丝毫没有作战反击意图。
英军缅甸殖民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还向蒋介石要求,由中国部队接手西线防务,掩护英军撤退。
16日英属缅军第1师,英属印军第17师和装甲第7旅放弃仁安羌南线马圭防线,向北面沿着公路线慢慢撤离。但是因为日军部署缜密,所以英军并没有发现日军214作间联队。晚第1师以及第7旅率先抵达仁安羌,17师则在东面集结防守日军将要发起的进攻。
15日中午亚历山大下令爆破仁安羌油田,并再次电告蒋介石要求中国部队快速增援,因为油田的爆破行动需要到第二天即16号才结束。
远征军司令罗卓英应英军请求,于14日派遣38师113团支援第1师侧翼;15日再调112团支援17师,掩护右翼;38师主力继续留守曼德勒。
4月16日深夜,作间联队秘密进抵仁安羌东面,发现英军除第1师师部还在拼墙(pinchong)河南岸外,其余部队全部渡过河流撤离至北岸,于是决定发起进攻。
17日早晨,作间联队分兵两路进攻,所属步兵第3大队向北进攻,击溃英军第1师所属一部,俘虏80余人,并封锁拼墙河唯一桥梁。
主力部队则向公路线的三岔口进攻,切断交通,俘虏200多英军。通过审问,日军得知第1师主力还在河的南面,并没有渡河撤退,因此日军决定继续进攻。
在根据4月18日,远征军本部参谋向蒋介石汇报的电文中,远征军判断此间日军不过数百人。但是根据日军的编制来计算,一个联队再加上一个大队的炮兵,人数应该在3000人上下。
在刚开始英军求援时,发现远征军仅支援一个团的兵力,觉得太少因此又再次电告蒋介石,请求再排增援。蒋同意,所以才再调112团支援。
17号,作间联队下属步兵第2大队占领仁安羌外围交通结合处,并在此设置阵地,阻击远征军来援,同时也为防范英军撤退。
还以第3山炮大队,扼守交通线,封锁一切对外通道,围困英军,等待师团主力合歼英军。仁安羌一线英军被围困,无法突围,紧急向外界求援。
外界英军听闻远征军113团已经抵达前线,军长斯利姆立即前往与团长刘放吾会见,并要求113团立即行动,营救被困英军,刘团长在通过无线电的方式请示师长孙立人后,率领部队向拼墙河行进,并做好战斗准备。
临近夜晚,日军防守在北岸的部队在刘团长的进攻被击溃,此战英军还调集18吨轻型步战车12辆,火炮3门配合作战。是夜,日军原驻守河岸阵地的指挥官向作间提议夜袭,未得批准。
作间下令增兵第9中队,掩护联队主力北面,联队向南进攻,再将第3山炮大队调回协同作战。
2.3、 八百对四千
18日,113团在英军的火力支援下,向北岸驻扎的日军发起进攻,激战半日至中午时分,日军被击退,日第9中队被迫渡河撤离到南岸。
刘团长下令乘势追击,第3营紧随日军身后,在渡过拼墙河后继续进攻日军,试图在此歼灭防守的日军但受到日军顽强抵抗,没有达成这一作战目标。
而此时英军第1师从南面撤退仁安羌,随即向作间联队发起进攻,试图突破仁安羌一线日军战线。后据日军记载,发起进攻的英军兵力大约在4000人并配以坦克大炮各15件,300多辆汽车。
英军虽然攻势凶猛,但是一来仁安羌伏击地形复杂,属于丘陵一带极不适合坦克作战;二来英军士气低落反之日军情绪较为高涨,所以英军一直没能突破日军阵地,打通交通线。
撤退中的英军被日军抓住机会,反击一次,士气更加低落,再加上退路被截断,英军紧急求援,希望远征军能够来此。
日军第33师团在得知已经包围英军第1师主力后,加速行军并再次增兵,将师团所属214联队第1大队派遣过去,在18日晚与包围日军汇合。其余增援部队也被命令务必于20日抵达仁安羌,围歼被围英军。
18日得到支援的作间联队将部队集结整合,全部部署于仁安羌东北方向,此时日军兵力已经有一个步兵联队(整编)外加一个山炮大队,以及辅助工兵队和卫生队,兵力与被围英军相比并不占优。
19号清晨,天刚亮的时候,英军就再度集结火力向日军防线发起攻击,同时增援而来的远征军也一并发起进攻,猛攻日军东北阵线。
日军调集一个中队的兵力,牵制远征军的进攻,防止远征军成功渡河,突破防线。同时还另派一个大队向远征军侧翼发起突袭,企图击退远征军。
战况危急,远征军遭受两面夹击,而被包围的英军又在不断地催促。因此,团长刘放吾决定,以第1/3两营在右侧担当主攻,2营在左翼作为掩护,向日军发起反攻。
18日深夜在左翼2营的拼死掩护下,1、3两营准备下水偷渡,意图在凌晨完成在河对岸的兵力部署。19日拂晓,已经完成部署的两营士兵在英军火力掩护下发起进攻。
英军趁势反击,与远征军里外夹击,一举突破日军防线,攻入仁安羌油田区,而日军部署在三岔口的防线也被突破,但是反击的英军受到阻击,无法再扩大战果,突破外围包围圈。
113团与日军展开激战,反复抢夺制高点,三次易手,终于在下午2时完全占据制高点。三营长张琦阵亡,团长刘放吾继续下令作战,并在一小时后突破日军最后一道封锁线,至此仁安羌油田区完全被我远征军将士占领,英军得以解除被包围的困境。
战后,113团继续在仁安羌南线布防,后112团以及38师师部直属在20日,赶至北岸驻防。日军增援部队于19,20两天先后到达,113团与日军先头部队交战,后双方后撤等候命令。
38师师长孙立人决定于21日向仁安羌日军发起总攻,意图在此歼灭增援的日军部队,但是此时英军突然来电告知,自己已经撤退,不准备于仁安羌与日军决战,孙立人被迫放弃此作战意图,下令前沿部队撤退,仁安羌被日军占领。
仁安羌之战远征军仅以八百余人力敌日军一个联队四千多人,毙伤日军一千余,解救被围困的英军包括记者,传教士等人在内共计7000多人,己方伤亡过半。
这可以说是一场大捷,日军在此战后的进攻态势逐渐减缓,并且更加注重远征军,后期日军在东南亚战场上,以远征军作为主要对手,一直在寻找机会意图歼灭远征军。
同样我们也看出英军殖民军的战斗力较低,战斗意志较为薄弱,不敢与日军争战,被包围后虽然组织突围但主要还是消极等待救援。
原因无非于英国本土战略重心并不在缅甸,英国一直想要保留的是印度(后期英军一路撤回印度)。
在这样的战略意图下,英属殖民军战斗力不强也能够明白。但是英军的作战素质并没有战前被预估的那样高,尤其是在远征军的火力与日军差距缩小后,远征军所爆发的战斗素质远高于英军。
而日军在东南亚战场的战术涵养依旧保持着中国战场上的水准,其军队的快速穿插以及空中侦查,火力覆盖等,对在长期处于东南亚的英军而言是具有极大的优势。
日军作战意图极其明确,切断交通线阻击援军,包围英军后断其补给,这一系列的作战行动,使得英军很快就被击败包围。
而此战中大放光彩的是中国军队,他们的作战能力大大超出英军的认知,经过被解救的记者报导,远征军也被国际社会所了解,后期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美军为远征军提供了大量装备以及其他支援。
作为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取得的胜利,获胜的消息极大的鼓舞了中国军民,坚定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信念。更能反应出中国指挥官的军事涵养并不低于其余盟国,中国士兵的作战意志更是超出某些军队。
仁安羌之战日军没能达成自己的战略意图即抢占油田,而我军在救出英军后在印度地区经过整训,成功的阻止日军想在陆上与德国会师于中东的企图,为二战做出巨大贡献。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15663.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