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古罗马帝国,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影响非常深远的国家,为后世的留下了非常多摧残的文化和政治遗产。古罗马帝国的覆灭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古罗马存在的1300多年期间,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无数,但只有这十场对罗马帝国衰亡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今天就按照重要性盘点一下罗马帝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十次失败。
条顿森林堡之战是发生在罗马帝国建立最初的“创业期”的一场战斗,即奥古斯都(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大举将疆域扩张到易北河流域后发生的。公元5年,罗马在莱茵河以东设置日耳曼行省,当时的总督瓦鲁斯试图引进罗马制度并对其收税,引起当地的蛮族,也是后来欧洲的主角之一——日耳曼人强烈不满,遂于公元9年爆发起义。罗马将军普布利乌斯·昆克蒂利乌斯·瓦卢斯率领第十七、十八、十九一共3个罗马军团前往出征,而日耳曼人在则在传奇统帅阿尔米尼乌斯领导下,将瓦鲁斯的三个罗马军团引诱至莱茵河以东的条顿堡森林地带,罗马军团遭受埋伏全军覆没,统帅瓦鲁斯自杀。
经此一役,罗马帝国的扩张势头得到了遏制,在东北部的扩张止于莱茵河,将莱茵河以东送于日耳曼人,为以后日耳曼部落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密列奥塞法隆战役发生在公元1176年9月17日安纳托利亚的弗里吉亚地区,对阵双方是拜占庭帝国军队与塞尔柱突厥罗姆苏丹国军队,此战役发生由拜占庭帝国主动发起,其目的是为了收复安纳托利亚——即小亚细亚地区。
安纳托利亚地区对于拜占庭帝国的重要性可以类比燕云十六州对于历史上汉族政权的重要性——两者都既是防御游牧民族的屏障,又是重要的农业尤其是战马产地。自1071年曼兹科特战役拜占庭帝国失去安纳托利亚地区之后,帝国一直处于任人欺凌的状态,经过近百年的忍辱负重,1176年,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终于筹备好了经济,在东线集结一支声浩势大的军队,除去本国军队,还包括了当时的仆从国安条克公国以及匈牙利王国的盟军。此外,曼努埃尔一世几乎集中了帝国所有的攻城器械,帝国能否中兴皆系于此役。
此役是拜占庭帝国走向灭亡的决定性失败,这场失利使得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后拜占庭帝国百年来恢复的军事力量遭遇重创,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失败令拜占庭帝国错失了光复小亚细亚腹地的绝佳机会,后再无望收复为塞尔柱突厥人占据的安纳托利亚内陆地区。
然而自信满满的拜占庭军队陷入了罗姆苏丹国国王亚尔斯兰精心设计的包围网中,笨重的铁甲圣骑兵以及拉丁和匈牙利的骑士们在灵活的塞尔柱骑射手面前疲于奔命,大战之后拜占庭军队不得不后撤,虽然其后来又发动了反击迫使罗姆军队撤退,但拜占庭帝国积累了数十年的工程器械几乎全被灵活的轻骑兵摧毁,无力再攻打安纳托利亚境内的堡垒。
密列奥塞法隆战役是拜占庭帝国走向灭亡的决定性失败,这场失利使得1071年曼兹科特战役后拜占庭帝国百年来恢复的军事力量遭遇重创,也令拜占庭帝国错失了光复小亚细亚腹地的绝佳机会,之后直到其灭亡都不能再窥安纳托利亚一眼了。
哈德良堡战役也被叫做阿德里安堡战役,是公元378年罗马帝国军队与反叛的哥特人之间的一次战斗,发生在当时罗马帝国的色雷斯行省马里查河河畔的哈德良堡,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国的埃迪尔内。
哥特人和日耳曼人相同,都是流浪于欧洲的蛮族,其一开始流浪于东欧和北欧地区,但由于4世纪的匈人入侵狂潮,使得哥特人大举入迁罗马帝国请求庇护,最终成为了罗马外族雇佣军的重要兵源。
由于罗马帝国晚期对于边疆控制力薄弱,加之横征暴敛的行为,最终377年哥特人爆发了起义,罗马皇帝瓦伦斯御驾亲征,然而悲剧也随之发生:公元378年8月瓦伦斯率部抵达哈良德堡并与哥特军团大战。哥特骑兵以良好的机动性能对罗马军队的左翼发动了袭击,整个罗马军队顿时乱作了一团,无奈溃败。瓦伦斯本人也身负重伤,被抬到一个农家茅屋。当晚,哥特人包围了茅屋并放了火,贵为罗马皇帝的瓦伦斯被活活烧死。
在这场失败后,哥特人与罗马人签订了合约,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罗马帝国的渗透,罗马的军权逐渐被蛮族将领掌握在手中,成为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直接原因。
除了日耳曼人和哥特人,活跃于西地中海的汪达尔人也是罗马帝国的埋葬者之一。公元428年,汪达尔人最杰出的领袖盖萨里克继承了哥哥的职位,开始在地中海兴风作浪,其在428年到439年,陆续攻占了北非地区,甚至占有了罗马帝国在北非的重要据点迦太基。公元455年,其率领汪达尔海军攻陷并洗劫了罗马,这是罗马帝国成立后的第二次陷落。
盖萨里克征服对于罗马帝国的覆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不仅是因为其洗劫罗马,掳掠王族,更是因为其让罗马帝国永久失去了重要的粮食产地——北非。罗马帝国也不再是以“地中海为内海”的骄傲国家,盖萨里克征服对于罗马帝国是真正的“身心打击”。
瓦莱里安是公元253-260年在位的罗马帝国皇帝。在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中,罗马爆发了内战,国力衰弱,瓦莱里安通过内战获得了胜利,获胜后开始逐步重建罗马帝国遭到破坏的经济和文化,罗马帝国开始逐步恢复。
然而这一康复过程随着瓦莱里安的东征而消散。由于三世纪,罗马帝国的死敌萨珊波斯的沙普尔一世已经取得了罗马的东方属国亚美尼亚的控制权,并攻陷了叙利亚,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瓦莱里安便在公元260年初率军东征,意图收复失地。
关于此场战役的过程缺乏史料,但结果是清晰的:罗马军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瓦莱里安本人也被波斯帝国俘虏,而且至死都没能回到罗马。
这场失败对于罗马帝国的意义非常深远,而且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瓦莱里安在位时十分重视启用本国将领和压制基督教,而瓦莱里安之后,这两种现象都遭到了反弹,基督教开始逐步成为罗马的国教,而蛮族将领也逐步取得了帝国的军权。
萨珊波斯作为罗马帝国的老对头,与罗马帝国一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公元6世纪前半叶,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处于罗马分裂后的鼎盛期,萨珊波斯自然只能韬光养晦;而到了6世纪后半叶,波斯帝国迎来了一代明君,被称作“不朽的灵魂”的库思老一世,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波斯帝国再度雄起。
这一国力的崛起最终在公元611年化为战果。趁拜占庭帝国内战之际,波斯帝国攻陷了重镇安条克,并于613年击败了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随后接连攻陷了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等重要城市,最终于公元621年控制了整个埃及。
波斯帝国的埃及征服彻底粉碎了罗马的帝国疆域,自此拜占庭帝国只能保有希腊和安纳托利亚两块地域,同时埃及的陷落不仅仅是地域控制力的失去,也是经济上的。中东地区是连接东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在大航海时代未到来之时,控制了中东就相当于经济的腾飞,因此拜占庭帝国失去埃及与中东,只得从一个大帝国衰落为了一个地区性政权。
安纳托利亚对于拜占庭帝国的重要性前文便有描述,而这一地区的失去,正是始于1071年的曼兹科特战役。
公元1071年,时任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亲征安纳托利亚东部被塞尔柱帝国占据的亚美尼亚。在进攻之前,罗曼努斯四世还假意与时任塞尔柱苏丹阿尔斯兰签订和约,待到塞尔柱军队挥师南征叙利亚之时,背叛了约定发起进攻。
遭到背叛的阿尔斯兰留下儿子马立克沙及重臣尼札姆继续围城,自己则率领骑兵仓促前往迎敌。据说为提高士气,苏丹甚至穿上了寿衣以示战斗致死的决心。两军最终在曼兹科特一带发起决战,这场战斗中,愤怒的塞尔柱骑射手们无情的戏弄了拜占庭的重甲部队,随着时间推进,人数趋少的塞尔柱军转趋劣势。然而此时后卫队的安德洛尼卡眼见战况混沌,径自宣布罗曼努斯四世已战死,带领亲信撤回首都争夺皇位,这一举动使东罗马军陷入混乱,人数优势不复存在,最后,撤退不及的罗曼努斯四世战败被俘。
经此一役,塞尔柱帝国控制了几乎整个安纳托利亚地区,拜占庭帝国则陷入内乱,国力一落千丈。失去了作为兵源地、战马产出地和农耕地和安纳托利亚,拜占庭帝国自此在军事上依赖雇佣军,经济上则依赖贸易,最终导致了与威尼斯的冲突和引发了十字军东征。
阿拉里克是西哥特蛮族的传奇领袖,也被认为是西哥特王国的缔造者。其在位时率领能征善战的哥特战士们多次洗劫了希腊和意大利等地的罗马城市,公元410年,阿拉里克击败了羸弱的罗马守备军,攻陷了“永恒之城”罗马,这也是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的首次陷落,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几个世纪的黄金和财富都被哥特人掳掠而去,失去了黄金储备的罗马帝国的地位一落千丈,极大刺激了周边国家和蛮族,自此西南的汪达尔人,北部的日耳曼人,东部的波斯人都开始初步蚕食帝国的疆域,阿拉里克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罗马毁灭者”。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是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的一次西方天主教世界的军事行动,目的本是要进攻阿尤布王朝所在的埃及,解放被穆斯林控制的圣城耶路撒冷。然而,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事件最终导致十字军军队攻陷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整个事件的起因也十分简单:十字军由于是贵族们的自发行动并非有国家财政支持,因此在十字军们雇佣了威尼斯共和国的舰队后,却无法支付巨额佣金。此时,拜占庭的流亡王储阿历克塞四世夸下海口,承诺在十字军扶持自己登上王位后给予财富,而作为十字军债主的威尼斯共和国总督恩里科·丹多洛知道阿历克塞四世只是空头支票,但其心生毒计,还是鼓动十字军同意扶持其登上王位。最终1203年阿历克塞四世成功篡位,在丹多洛总督的逼迫下,开始在君士坦丁堡横征暴敛支付佣金,最终激起民愤,阿历克塞四世身旁的权臣阿历克塞·杜卡斯趁机发动政变将阿历克塞四世软禁,并自立为帝,是为阿历克塞五世。阿历克塞五世并不打算履行阿历克塞四世与十字军的任何约定,在与十字军谈判破裂后,丹多洛煽动十字军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
羸弱的守军自然不是十字军骑士的对手,最终十字军攻占了千年帝都君士坦丁堡,并将其积累了几个世纪的财富洗劫殆尽,据说,从君士坦丁堡掠夺走的总金额约为90万银马克。威尼斯人收到的款项是15万银马克,而十字军收到了5万银马克。另有10万银马克为十字军和威尼斯人平分。其余的50万银马克被许多十字军骑士秘密带走。
战斗之后,威尼斯人和十字军们瓜分了拜占庭帝国,成立了天主教的拉丁帝国与其他大大小小的王国公国,这次军事行动使得拜占庭帝国处于亡国边缘,直到60多年后,拜占庭帝国难民建立的尼西亚帝国才光复君堡,重建帝国,但却再无往日风光。
提起罗马帝国的毁灭,即使是小白的历史爱好者,也能想到这场战役。1453这个年份,正是因为拜占庭帝国的毁灭,为欧洲中世纪关上了门,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从客观上分析君士坦丁堡的守城战,虽然在国力上奥斯曼帝国占有绝对优势,但拜占庭帝国一开始有三个可以依靠的地方:远亲——罗马教廷和西欧国家;近邻——匈牙利和威尼斯;以及高大的城墙。然而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哈穆德二世也是一代雄主,他依次粉碎了这些可以依靠的优势。首先,他和威尼斯及匈牙利签订互不侵犯合约,防止了匈牙利骑兵和威尼斯舰队的威胁;其次他雇佣匈牙利工程师乌尔班,后者为其提供了巨大的臼炮,其威力足以击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最后,他攻下君士坦丁堡的信念十分坚决。特别是最后一点更为重要,因为当时的西欧世界也处于修生养息的状态,因此对于中东只是战略威慑态势,如果奥斯曼帝国只是试探性进攻,反而会让罗马教廷出于获利心理而出兵,而一旦苏丹本人展现了决心,天主教国家就会“各扫门前雪”了。
最终在5月29日的总决战中,奥斯曼军队冲入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战斗中阵亡。5月30日上午,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就此灭亡。
罗马帝国的兴亡是世界无数文明兴亡的一个缩影,但罗马帝国的广袤疆域,常备制军吏以及文化包容,和同期的中华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引起了许多中国历史爱好者的唏嘘,也希望历史爱好者们能够以史为鉴,为本国文明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1517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