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诸葛亮其实还真的是天下第一智啊,但是大家也知道了这个人就是有一点点的谨慎啊,所以很多人都在问,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这件事情上,为什么诸葛亮就是不采用呢?而且魏延也只需要几千人马而已啊,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不要错过了!
诚然,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奇谋的成功率大小而是在于诸葛亮。关于诸葛亮,要从两个方向来分析回答:
第一,被后世演义神话了的诸葛亮
被神话后的诸葛亮是是精通天文地理星象占卜等等的全方位人才,对于这样一个人,他对天下大势的发展趋势肯定能够通过某种方式窥测一二,也就是所谓的“天机”。
按照这种理解就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不是最终为了成功(因为他已经知道不可能成功,三国鼎立的局面不可能在他手中打破),之所以为之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情和白帝城托孤之信任。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如此而已。
经过上面的理解,可以得出诸葛亮的想法:“伐魏是不可能成功的,此处胜一手必然会在彼处败一手,魏延计策很好,但是魏延终究只是凡人之见,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诸葛亮看透了一切的发展规律,所以他不会同意魏延的策略。
第二种,历史上的凡人诸葛亮
对于凡人诸葛亮就简单多了,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的本身的性格行为习惯入手。后人评价诸葛亮“处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一生谨慎,多谋而少断”。我们可以相信司马懿的这一评价是比较可以信服的,因为作为相对的敌人,他们也许才是最了解对方的人。
从上面的评论可以得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每一次决断都会思虑详细,魏延的奇谋或许有他的独到之处,但是在诸葛亮看来冒险的成分太大,所以,他不会采用魏延的计策。
说在最后,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一套规律,以后世断前事本身就是一种猜测行为,不能够保证谁是谁非,重在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后世看前事,我们必须保证自身的客观性,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我们改变不了,所以不论我们的理论如何周详齐备,都不可能超越历史的法则,因为它就在那里,不管我们如何操作,它都不增不减,更不会有丝毫改变。
对于历史,我们是看客也是演员,看着别人的同时也演着自己。真是应了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14633.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