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一件对全人类都非常重要的发明,有了指南针也方便古代百姓出远门,以免走太多冤枉路。那在发明指南者以前,人们是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呢?可能就是一些比较原始的办法了,我们都知道路是走出来的,只要走得多自然也就熟悉了方位。如果是要走比较远的路程,或者比较偏僻的路程,那就只能考先驱者一步步的摸索了,总有人要迈出第一步,来给后人创造便捷。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规认路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在没有手机APP导航的古代,一个人要想出远门该如何不迷路呢?在交通不发达、道路非常稀少的古代,一旦迷了路,远离了乡村镇店,可是一件要命的事情。有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想到了——那就看地图呗。没错,看地图是找到正确路径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可是地图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其实,除了看地图之外,古人还有其他一些寻求路径的方法。
路标
一些对道路比较熟悉的人,会为后来人设立一些道路指示标志,与今天的路牌作用一样。但古人的“路牌”却与今天有很大不同。
首先,古人会在道路两旁种植树木,这种指路方式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因为道路两旁都种着树,所以只要一直按照树的引导走,就不会迷路了,因此这些树木也可以视为路标的一种。《国语?周语》中曾记载:“列树以表道。”指的就是这一点。
林间小路
另外,从东汉开始,古人还堆砌一些土堆来作为路标,由于间隔相同,这些土堆还可以作为里程标志。古人管这些土堆叫做“堠”(读音hòu)。
按照这些“堠”来标记的里程数也被称为“堠程”。为了管理、养护这些“堠”以及之间的道路,当时的官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些官员,他们被称为“堠吏”,与我们今天的公路养护处差不多。
这些土堆虽然看上去很简陋,却比道路两旁的树木更加先进,因为它们具备标记路途远近的作用,可以说是简易的定位器。
馆驿、驿站
除了路标以外,在我国古代的交通要道上,通常都设有馆驿,它们也具有指路作用。这些馆舍又被称为“亭”
设立“亭”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政府人员,比如官吏、使者和驿卒休息时使用,不但派有专人看管,还备有粮食和柴火。
此外,“亭”还有长亭和短亭的区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亭”逐渐不再存储粮食和柴火,但指路的功能却一直延续了下去。比如近代国学大师李叔同所作的歌曲《送别》中就有“长亭外,古道边”的词句。
指南针
由于古代繁华区域大都集中在大江大河边上,因此古人出行,坐船是避免不了的。
在唐代,行船主要依靠天文导航,就是在夜间观察天上星座的位置和方向。但天文导航的局限性很大,通常只能靠岸边航行,或者短途航行。
从宋代开始,我国的船舶导航技术出现了一个飞跃,开始依靠指南针辅助天文进行导航,《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曾经记载:“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视星斗前迈,若晦暝,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可见,当时的船舶在天气良好时,仍然采用天文导航的方式;在坏天气时才利用指南针进行导航。
然而,上述导航方式都有很大局限性,所以要是穿越到了古代,还是要小心迷路才是。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1300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