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意志还是大普鲁士,德意志统一的背后,有着哪些裂痕和无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百科小编一起往下看。
自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以来,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皇帝变成摆设,德意志沦为纯粹的地理名称,在并不算大的土地上,最多时竟然存在着1700多个小邦,毫无凝聚力。
进入19世纪后,随着拿破仑的扩张,维也纳的哈布斯堡王朝再也无法维持这个溃散的空头帝国,最终,帝国境内大大小小的邦国被拿破仑粗暴生硬地组成了35个大小邦国和4个自由市,构成了后来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的基础。
奥地利帝国本是德意志民族中的老大哥,拥有极高的威望,但是,它在拿破仑战争之中透支了国力,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这个中欧的老大帝国一直在休养生息,以图恢复国力,而此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惨痛教训以及欧洲民族主义思想崛起,德意志各邦要求统一的呼声不断高涨,起初,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奥地利身上,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德意志国家。
然而,奥地利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国力便再也没有恢复,1848年欧洲革命时,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竟然仓皇逃离维也纳,且同一时期奥地利在外交层面失败连连,对于德意志联邦的掌控有心无力,对统一之事更是一拖再拖,使得德意志人对哈布斯堡家族渐渐失去了信心。
同一时期,本是波兰封臣的普鲁士却不断崛起,严重挑战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内的地位,德国的统一,终于来到了十字路口。
当时,奥地利主张囊括整个德意志联邦以及哈布斯堡王朝在联邦之外的匈牙利等所有领土,是为大德意志方案,这一方案因囊括太多非德意志民族而被大多数代表反对,而普鲁士为了自己能在德意志各邦中取得领导地位,也反对奥地利并入德意志而主张把整个奥地利踢出德意志的范围,由它进行领导,统一其余各邦,是为小德意志方案。
另外还有各小邦资产阶级代表提出的第三德意志方案,但该方案严重威胁各邦君主利益,且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力量有限,因而各邦君主无人采纳。
从整体来看,奥地利的方案与其说是大德意志,不如说是大奥地利,内部民族众多,德意志民族甚至不占多数,这样的一个国家即使成型,也会因为内部整合不力而导致最终解体,后来的奥匈帝国也确实走上了这条道路。而且,一个横跨中东欧的庞大国家的出现,立即就会招致欧洲列强的联合打压,于外交上极其不利。
因此,这个方案事实上不具备任何可行性。
这样一来,就只剩下小德意志方案和奥地利放弃南部领土的大德意志方案,本来法兰克福议会投票支持大德意志方案,然而,时任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宣称奥地利帝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坚决不放弃南部的国土,而多数代表反对接受过多外族人并入德意志的民族国家,于是这个方案被迫放弃。
这样就只剩下小德意志方案可行,北方各邦代表于是推举普鲁士国王为德意志皇帝,但奥地利和南德各邦表示反对,因为他们并不想并入一个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德意志国家,而普鲁士也不想把奥地利拉进来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在这种自相矛盾之中,德意志各邦吵吵闹闹进入了1860年,俾斯麦上台了。
从本质上讲,俾斯麦是一个容克旧贵族,很多人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在三次王朝战争之中,目标明确,完成了小德意志的统一。
然而,也有一种不同的声音,即俾斯麦作为一个普鲁士贵族,他并没有什么统一德意志的理想,而是披着小德意志的外衣,单纯扩张普鲁士的领土。与其说是小德意志,不如说是大普鲁士。
首先,普鲁士人对于一个现状一直苦恼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列强出于监视法国的考虑,硬塞给在战争中居功至伟的普鲁士一片不接壤的西部领土,这片领土的存在导致本就比较碎片化的普鲁士领土面临极大的整合压力,莱茵省的存在改变了普鲁士,让它不得不介入德意志的统一议题当中。
普鲁士人的想法是这样的,既然强行吞并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小邦会遭到大家反对,那么我们以统一德意志为名,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国土连起来了吗?
因此,普鲁士人本来就对统一不积极。其次,南德各邦和奥地利存在大量的天主教人口,德意志各邦因为长期分裂,南北隔阂很深,西南部的资产阶级也会威胁容克地主的统治。
作为新教贵族,普鲁士并不想把大量声色犬马的奥地利人并入德意志,这就导致了其统一德意志的事业变成了纯粹为自己谋利的招牌,德意志不统一,统一成什么样无所谓,把普鲁士的领土连接起来并且南德人口不能太多以致威胁普鲁士主导地位才是正题,所谓不能让“普鲁士溶于德意志”,普鲁士从一开始动机就不纯。
于是,俾斯麦在统一进程中不断开倒车,1866年他拒绝打垮奥地利将奥地利本土并入德意志,1871年又赋予巴伐利亚半独立的地位,普王加冕时,他又拒绝普王要求的德国皇帝称号,强迫威廉一世接受暧昧不明的“德意志皇帝”称号,这两个称呼是不同的。
德国皇帝的称号表示德意志将实行中央集权,而德意志皇帝则不同,各邦依然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力,皇帝由普鲁士国王兼任,其他各邦国王和君主各行其是,甚至军队分成四支,政令军令无法统一,内部政治架构叠床架屋,连统一的国防部都没有,这一切无不说明了普鲁士贵族对于自己缔造的这个国家三心二意,只是粗暴的使用普鲁士的体量优势维持联合政体,而从没有想过将它的政令变得鲜明。
在后来威廉二世继位的时候,人家问他:“陛下,您的冠冕是普鲁士国王的王冠呢?还是德意志皇帝的皇冠呢?”他回答:“还不都一样。”可是三十年之后,他终于意识到不一样了,叫嚷他可以放弃德意志皇帝的称号,但绝不会放弃普鲁士国王的称号,这就是德意志统一的本质,自己的诸侯王位永远必一个统一的代表位置更重要。
而后来奥地利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通过《林茨纲领》,要求将奥地利并入德国,放弃匈牙利,俾斯麦当场予以拒绝,理由是奥地利的天主教徒会威胁普鲁士的地位。这样,一个以普鲁士新教徒为相对多数,以南德天主教徒为相对少数的统一德意志国家的机会,永远丧失了。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最终把德意志民族绑上了一战的战车。而话说回来,即使当初奥地利统一,也会有究竟是大德意志还是大奥地利的争论,或许瓦解更快,这是由于德意志人因为地理位置尴尬长期分裂导致的地方意识强大,南北存在严重隔阂,以致国家战略模糊不清所造成的。
以俾斯麦为代表的普鲁士贵族们,有意混淆德意志和普鲁士的区别,德意志民族认同定位模糊,终于导致了德意志因为国家定位不明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领土损失近半的悲剧。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0347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