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193年到198年的六年内,袁术被曹操打败了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完败。
公元193年,匡亭大败,袁术退据寿春;
公元197年,陈地大败,袁术南逃淮南;
公元198年,吕、袁联合反曹,吕布被杀,袁术蜗居扬州。
袁术的屡战屡败,刚好见证了曹操的如日中天。
袁术,字公路,东汉重臣袁逢之子,袁绍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元190年加入“讨董联盟”。
自193年开始,随着曹操的逐步崛起,袁术在三国舞台上的戏份越来越少,分量也越来越轻。
出身东汉“四世三公名门”之家的袁术,为何就这样在乱世三国的舞台上沦为了曹操的配角呢?
今天咱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为什么要看曹、袁双方的地盘呢?
因为无论是古代冷兵器,还是现代信息化战争,地盘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军事实力的强弱。
这一点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凸显的更为重要。地盘大小决定着粮草产出,影响着纳税多少,更直接体现着兵力的盈亏。
看下这几年时间内曹操和袁术地盘的变化情况:
曹操在兖州刚刚立足,袁术则占据着整个豫州和扬州部分地区以及帝都南阳郡。
此时袁术的地盘面积大约是曹操的两倍,所统治的人口更是远胜曹操数倍。土地和人口无疑会为战争提供最有效的后勤补给,但是袁术却没能利用好自己手里的资源,在匡亭被曹操大败。
曹操的兖州被吕布占据了大半,自己手里只剩下几座城池,此时的袁术也丢掉了豫州和南阳郡,只得在扬州西部占山为王。虽然两人都是失意之时,但袁术的地盘和人口依旧远胜曹操。
此时的曹操是最为脆弱的阶段,无论是谁站在吕布一方,都有极大可能把曹操彻底赶出兖州,而此时的袁术却没有对曹操采取任何行动。
曹操势力急剧扩张,先后稳固了兖州、占据了豫州和司隶部分地区,袁术则在扬州继续做他的山大王。
此时曹操、袁术的地盘已经几乎相等,虽然扬州富庶,但豫州同样有沃土千里。比的就是谁能更好的经营起手里的地盘,显然曹操更胜一筹。不出所料的,次年袁术再度被曹操大败。
此时的曹操手里已经掌控了兖、徐、豫、司、雍几州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北方最强军团袁绍对抗的实力,再看袁术,还是老样子。
到了这个时候,袁术已经几乎失去了跟曹操对抗的能力。实力本就有了差距,袁术又不能出奇兵致胜,只能落个不战自败。
几年的时间,曹操和袁术的地盘不断变化,从一开始的悬殊,到旗鼓相当,最后又回到了悬殊。袁术的陨落,更加鲜明的衬托了曹操的崛起。
物是人非,曹操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代理将军,袁术也不再是雄霸一方的诸侯大家。董卓谢幕,曹操登台,袁术则成了曹操的黄金配角。
第一战袁术败在用兵不当。
公元193年,曹操在兖州刚刚立足,按着袁术的想法来说,此时攻打曹操确实算是个合适的时机,一旦攻下曹操,便可以雄踞兖、豫,与北方的公孙瓒对袁绍形成包夹。
袁术的想法没错,但用兵手段实在是太次了。
《三国志》: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馀贼及於夫罗等佐之。
袁术此次进攻曹操,是从南阳郡的宛城出兵,宛城距离屯兵的封丘有多远呢?两地直线距离就有五百多里,路途遥远且不说,再看地势,三国时陈留郡地处黄河南岸,受黄河泛滥影响,这一代地表多为黄河淤沙,地势高出南方几米到十几米不等。
袁术从宛城到封丘,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几乎是步步上坡,所以行军及其费劲,还没等到战场,士兵的力气也就差不多用完了。
而此时的曹操,完全是以逸待劳,从濮阳出兵几十里地就能到达主战场匡亭。
袁术一边北上,一边拉拢盟友,其中主力就有两股,一是兖州当地的黑山军团,一是於夫罗残部。这两股势力都是什么人呢?
黑山军不用多说,盘踞在兖州的农民起义军,史书上称之为“黑山贼”,曹操带兵入兖州的第一战就是跟他们打的,黑山军本就是农民起义,缺少正规训练和编制,自然难以统领。
於夫罗咱们简单介绍下,他们是中平年间带兵来到中原协助东汉政府镇压起义的南匈奴,结果南匈奴国内发生政变,於夫罗无家可归,就带着手下留在了东汉境内。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复欲归国,国人不受,乃止河东。
他们没有固定的地盘,只能以劫掠为生,这样的一群人,纵使拥有再强的战斗力,又怎是袁术能轻易统领的呢?
两股势力都不好控制,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曹操的手下败将。这些对于袁术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缺点,自然会被曹操一击便破。
第二战袁术败在不自量力。
第一战被曹操大败,袁术逃到寿春,开始在扬州发展势力。三年过去,曹操霸占了兖、豫二州,并奉迎天子到了许都,名声和实力均突飞猛进。袁术倒是也没闲着,忙着登基称帝。
董卓雄踞北方,没敢称帝,曹操霸占兖豫并携天子,也没敢称帝。“你们不敢我袁术敢!”公元197年六月,袁术在寿春登基。
不知道是否跟称帝有关系,袁术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称帝后主动出兵攻占曹操的地盘陈地。
《三国志》:秋九月,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
此时的曹操可谓是志得意满,稳固了兖州,清理了豫州,占据着黄淮平原富庶之地,手里还携着天子,不知道此时袁术是从哪来的自信,非要再次挑战曹操。
结果不出所料,曹操还没到陈地,袁术就自己逃了,留下了四员大将守城,结果无一幸免。这一战,不仅打垮了袁术的士气,也让他手里的可用之人一时间显得捉襟见肘。
第三战袁术败在目光短浅。
经过第二战损失了手下四员大将,袁术实力一再被消弱。
《三国志》:袁术自败於陈,稍困。
此时割据在徐州的吕布联系袁术,要组成“复仇者联盟”共同抗曹,袁术不考虑实力问题,准备再次起兵抗曹。
可是,事情进展的并不顺利,曹操对徐州主动下手,先是屠彭城,而后把吕布围困在下邳。这时吕布向袁术求救。
《三国志》:陈宫等沮其计,求救于术,劝布出战。
做为“抗曹盟友”,按理说此时袁术有两条路可选,无论走哪一条,都能救下邳的吕布一命,还能轻松实现对曹操的有力打击。
但是袁术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而是继续坚守在淮南。最后吕布被杀,抗曹联盟瓦解,袁术落了个不战自败。
袁术的举动让人很难理解,曹操得势的时候主动去招惹,现在可以实现有力打击了却按兵不动,只能说袁术缺乏长远的目光和战略意识。
纵观公元193年到198年的几年时间,袁术逐步沦为了曹操的配角,究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袁术自己把路走死的。
咱们重点说下第三条,也就是袁术没能拿下徐州一事。
袁术这一次没能拿下徐州,不仅仅是错失了一次壮大实力的大好机会,同时还得罪了一个人,谁呢?刘备。
《蜀书·先主传》: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
刘备自起兵始终没能在乱世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逝,此时徐州一下成了刘备的地盘。本以为可以在此发展壮大,不成想袁术趁机来抢地盘。
虽然最后袁术没成功,但是却让吕布乘虚而入,最终还是害得刘备失去了刚刚到手还没捂热的徐州。所以袁术这一次算是跟刘备结下了梁子。
到公元199年,袁术众叛亲离无处可去,准备北上青州投奔袁绍的儿子袁谭。消息被曹操得知,于是派刘备等三人率兵在半路拦截。
想象一下,如果拦截者中没有刘备,或许袁术还有一丝丝过路北上的可能,但偏偏其中就有刘备,所以袁术也就知趣的退回了寿春,不久呕血而亡。
三次大败袁术,最后逼得袁术退守到寿春呕血而死,三国乱世,曹操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不得不说他确实有着很多过人之处。
咱们重点说下第二条,匡亭之战后曹操追击袁术一事。
《三国志》:术退保封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
袁术战败后南逃,曹操一路追击,《孙子兵法·军争》讲:“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曹操为何要如此执着,如此的“明知故犯”呢?
答案就在曹操追击袁术的这条路线上,从匡亭到寿春,两地正好隔的是豫州万里平原。
用《三国演义》的话来说“匡亭六百里大追击”,从匡亭到寿春的直线距离不过七百里,曹操追了六百里,那就相当于一路跨过了豫州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曹操为何要费劲“横跨”豫州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在踩地盘。曹操有着统一北方的远大目标,怎会安于兖州呢?而兖州以南的豫州正是他扩张地盘的首要目标,他此次所为正是为日后的发展扩张做铺垫。
曹操追击袁术这一来一回,不仅熟悉了豫州的地形地貌,更有敲山震虎之意,震谁?自然是盘踞在豫州的黄巾军。
当然后面发生的事也确实证实了咱们的推想,曹操稳定兖州后第一个就对豫州下了手,而且是一路兵不血刃,直接收服了豫州的大部分郡县。
曹操稳定了豫州,就为后面两战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这几年时间,袁术从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流转到江南富庶之地扬州,可以说不管哪一处只要妥善经营,必定会民富兵强,又怎会沦落到被曹操追着屁股打的悲惨结局呢?正如陈登对袁术的评价:
“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
这样的袁术,便只能做个配角。
反观曹操,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意见。自起兵之初,每每征战身先士卒,无论到了哪里都极度重视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没有着急登基称帝,正是这种大局观念把他推上了三国舞台的主角之位。
不同的作为,导致了二人地盘形势的变化,而地盘形势的变化,则直接影响到了最终的结果。所以说,曹操和袁术最后的结局都是多年积下的因果。
地图绘制于发现中国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018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