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阅一词,是指是封建社会对世代建有功勋的名门望族的称谓,亦即门阀士族。
说起门阀士族,大家都不会陌生。门阀士族作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人刘禹锡诗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家族,就是两晋南朝时期第一流的世族,在当时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也只不过是门阀世族几百年辉煌历史中展露的一个小角而已。
在盛世唐朝,根深蒂固的门第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世俗观念。到了宋朝,这种观念则被人们所摒弃,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不再以门阀世族为尊。
那么,从"选士必论族姓阀阅"到士庶的界线的打破,从"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到"婚姻不问阀阅",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几百年的门第思想是如何一步步从鼎盛走向后来的消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中的呢?
1、 门阀世族的特权形成,在东汉时期就可见端倪
门阀世族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东汉时期。东汉的《后汉书·章帝纪》中记载有章帝诏:"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东汉王符 《潜夫论·交际》亦有载:"虚谈则知以德义为贤,贡荐则必阀阅为前。"这都说明,汉时,推举人才就已经开始从"阀阅"门第出发,门阀世族已经开始把持了仕途晋升的道路。
2、门阀制度的确立,得益于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对仕途的垄断更甚,世族在官场占比最多时超八成,寒门庶族几乎没有改变命运、提升阶级的机会。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魏曹丕称帝后, 开始实行新的官员选举制度——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的实行, 实际上成了门阀世族控制选官的一种政治特权, 也标志着门阀世族制度的确立。
九品中正制存续时间约四百年之久,对门阀世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这种选官制度成了门阀世族巩固地位、获得累世功勋的助力,却将寒门庶士遥遥阻挡在的仕途之外。
东晋到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及其统治达到了鼎盛。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君弱臣强,门阀世族甚至比皇权力量更强大,而皇帝曾一度作为门阀世族的扶植的傀儡存在。这个时期的门阀世族的特权, 已经发展到囊括包括经济上、政治上、国家事务上、甚至社会生活上的一切领域,到了极度膨胀的状态。
3、自魏晋以来,门阀世族盛行"内婚制"
在"士庶有别"的封建阶级社会里,士族有权势和钱财,就天然地拥有比庶族更高的社会地位。自魏晋以来,门阀世族为了保持士族的"血统"、扩大本世族的影响力、维护贵族特权、维护其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他们严格实行"内婚制",也即"门第婚",不与庶族通婚。
这种"婚姻必由于谱系"的现象,显示出了门阀世族所主导的以政治目的而结婚的婚姻观念,当然,也为门阀世族的没落埋下了祸根。
1、 门阀世族余威犹存,助隋唐建立政权,形成门阀新格局
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南朝后期,由于门阀世族的贪欲和权势欲不断膨胀,门阀世族已经逐渐走向了不断腐朽和孤立的衰败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逐渐失去了统治能力、走向衰落的门阀世族,依然对唐代的门第观念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
这就与隋唐政权的建立,以及初唐新门阀格局的形成有脱不开关系了。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隋朝的门阀世族势力依然不容小觑。杨坚之所以能建立隋朝,离不开三大世族的支持,这三大世族分别是当时的两大"郡姓"——关中世族、陆续进入关中的山东世族,以及南方的江南世族。
隋朝被推翻后,曾经拥护过隋朝的关陇贵族转而拥戴了李渊,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唐朝。唐初的一大批功臣骨干,如裴寂、窦威、屈突通等人,都是关陇世族中的重要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亦善于广罗人才,他继位后所用的优秀文武官员, 大部分都来自于各大世族,包括关陇贵族长孙无忌、宇文士及、李靖、杜如晦等,江东世族的陈叔达、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山东旧族的高士廉、房玄龄等人。
当然,李世民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还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把一些士族、包括部分庶族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为己所用。如此一来,到李世民当政时期,就正式形成了以李唐皇室氏为核心,以关陇世族主体,联合其他门阀士族,并吸收少数庶族加入的唐代新门阀体系,形成了门阀政治的新格局。而各新旧大功勋世族则成了唐王朝的当之无愧的国家支柱,掌握着唐朝的中枢权力。
2、 唐朝皇帝的对门阀世族的"打击报复"
爬的越高,就容易摔得越狠。
在门阀政治新格局形成之后,到了武则天时期,受到了第一次严重打击。
关陇集团的中心代表人物,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一伙,因为反对武则天将自己立为高宗皇后,于是乎,武则天对他们进行了严酷的报复和迫害,致使关陇势力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武则天为了培植忠于自己的势力,还提拔了大批官吏,其中就有不少庶族。后来, 武则天为了称帝, 又杀了一批李氏宗室,进一步地打击了自己的政治敌人、削弱了唐王朝世族的力量。
武帝这么虽然是主要为了个人的权利私欲,却在一定程度上,对世族势力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打击。
这也从侧面说明,在越来越严厉的封建中央集权之下,门阀政治明显威胁到了皇权的绝对权威。
但是,武则天对门阀世族的打压既不彻底也不全面,她对支持自己掌权的世族人物并不排斥,并且扶植武氏族人与李唐皇室联姻。因此,门第观念也并没有被消除,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到了唐武德年间,世族虽然在社会上还有声望,政治上有一定的优势, 但在经济上已没有多少特权。
人们对于门阀世族的尊崇,基本上都是由于固有的旧观念在作祟了。
3、 士庶不通婚的观念根深蒂固,越禁止越泛滥
虽然,旧的士族已经在政治经济上失去了特权,但是门第观念依然牢牢地存在人们的脑海,这种观念在婚姻观念之中尤甚。
唐代门阀士族仍然保持着士庶不通婚的习俗。唐王室在选择王妃、主婿时,"皆取当世勋贵名士之家"。武则天曾亲自为其爱女人太平公主选定汾阴大族薛绍为夫;唐文宗又亲自为太子求娶山东望族郑家;唐德宗曾专门为宗室女颁诏,"令有司取门阀者配焉"。
一般高门士族也"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士族之间通过联姻,构成一个相对自我和封闭的"身份集团",将自己与集团外的人划清了"身份等级"的界限。
这种思想对统治者的统治是不利的,于是唐太宗、高宗等皇帝都先后颁布诏令,明言禁止诸如此类的世族姓氏通婚。太宗命"王妃、主婿皆取勋臣家, 不议山东之族";高宗颁布禁婚令,诏"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中宗重申太宗诏令, 并著之甲令。如此可见士族自为婚姻之普遍, 婚姻门第观念之顽固。
统治者这种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重标准,并未对禁止世族之间联姻取得预期的效果,"族望为时所尚, 终不能禁, 或载女窃送夫家, 或女老不嫁, 终不与异姓为婚。"将女儿偷偷送到夫家,或者宁愿终老都不愿意与异性婚姻,这是怎样的一种执着。可见禁令并没有起到禁止的作用,反而更加促使了禁婚的盛行。
经过唐朝统治者的打压、政权的更替、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门阀世族对社会观念的影响终于不再。
1、 政权更替与社会制度变革,推动了士族的消亡,庶族的崛起
前文提到,在唐朝末年,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世族的势力也遭到削弱。随之而来的隋末农民起义也使一部分世族受到打击。唐初曾经因为世族旧观念的延续、以及统治阶级政权依靠建立的原因,士族仍然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但是通过从唐太宗到武则天等几位皇帝的打压,门阀世族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有了士庶合流的倾向。
安史之乱后,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随后又是黄巢黄巾军等农民起义战争的冲击,到了五代,大批旧的门阀士族成员被杀,其氏族谱牒也遭到大量焚毁,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在五代过度到宋朝的这段时期,就基本上退出了政治舞台。
另外,科举制度的成熟,寒门庶族取仕为官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宋朝,门阀士族中有高官者,竟不多见。
2、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良贱体系的衰弛,门阀士族失去赖以为根基的基础
旧的土地所有制度是门阀世族的立足之本。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制度的变革带来的士族势力的消减和良贱身份体系的瓦解。到了宋代,门第高低贵贱观念已经基本消失。
土地和农民在封建社会经济中一直担任着最重要角色。士族势力的消减和良贱身份体系的瓦解,正是源于土地所有权的变化,随着均田制的渐趋废除,使得世家大族丧失了稳定的土地所有权,大量的属于世族的部曲、女婢等贱民,向租佃农民以及雇佣劳动者转变,从门阀世族的依附中脱离。
到了宋朝,土地所有权变更更为迅速,土地占有形态的变化,使土地经营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唐代的门阀士族地主和部曲、奴客等对立的旧阶级机构,逐渐被宋代以官户、坊郭上户、乡村上户为主题的官僚地主与佃农等对立的新阶级格局所代替,传统良贱体系走向瓦解,门阀世族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从经济地位上开始没落。
3、 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财婚"为主的新习俗,取代了门第婚姻
从唐代至宋代,商品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经济中心南移,社会生产力发展,商业更加兴盛。
宋代工商业收入是唐代的三倍多,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例超过了农业收入,虽然依然没有摆脱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但是比之唐朝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富民巨贾的出现,令整个社会焕发出全新面貌。
由于贫贱富贵的可变化性,过去集富贵于一身的门阀士族阶层势力,在宋朝不再有特别优势,他们与社会其他阶层的区别逐渐消减。
新的富人阶层有雄厚的财力,可以结交权贵、与高官联姻、纳财买官、以及培养子孙参加科举入仕,借此改变他们的命运。
由此,婚姻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从"尚姓"的单一婚姻追逐喜好,变得多样化,财婚,成为一种颇具时代特征的婚姻现象。
宋代财婚风气盛行,公主到平民都盛行厚嫁。"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只求资财"。富庶民户嫁女的花田数约60-70亩左右,就算是一般民女嫁女费用也达百千,普通官户之女更高,公主下嫁,嫁娶资用"倍于亲王礼"。而且嫁女费用明显高于娶妻费用。范仲淹在其初定义庄规矩中规定:"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娶妇二十贯,再取不支。"可见当时厚嫁风气之盛行,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宋代婚姻"轻门第,重资财"的现状。
当然,也有不少宋朝家庭不落俗套,凡议婚姻,既不看重对方的门第世族,也不在乎对方有多少资财,而是更关心对方的"人品",更把"婚姻不问阀阅"列入了家规。那个曾经砸过缸的北宋大名人司马光便在《温公书仪》卷三《婚仪》中要求家人商议婚姻,"勿苟慕其富贵"。南宋时期的官员袁采,为了"厚人伦而美风俗",写了一本专门教人如何立身行事的《袁氏世范》,这本书有两万三千余字,其中就提到关于婚姻的主张:"议亲贵人物相当","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由此可见,宋人对于门第阀阅的普遍轻视。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门第阀阅制度,初步形成于东汉时期,经过三国、西晋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后经历隋的延续,唐朝的余威犹存,再到五代十国的衰落,直到宋朝,影响中国数百年的门阀世族才完全退出了政治历史的舞台,从人们的视野焦点中消失。
旧的门第观念的消亡,也意味着新的符合社会潮流的婚姻取士观念的诞生。中华民族的发展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孕育出更符合时代特色的观念与潮流。
参考文献:
《后汉书》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
《潜夫论》
《资治通鉴》
《宋史》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017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