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上位后是怎么对付外戚、权臣的?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王莽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秀在家乡舂陵起兵,与天下英雄一起扫灭新莽,争霸天下。
公元25年,刘秀获得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政权。
刘秀建立政权后,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采用了柔顺、温和、舒软的政治手段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富庶,百姓生活安康,在刘秀当政的中后期乃至汉明帝时期,更是出现了
“马放牧,邑门不闭”“四邑宾福,家给人足,政教清明”
的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后世把刘秀统治时期叫做“光武中兴”。那么,刘秀是通过哪些不同寻常的手段实现“光武中兴”的呢,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一、首先迁都洛阳
公元25年,刘秀登基成为皇帝,定都洛阳。之所以定都洛阳,而不是长安,刘秀有如下考虑:
1.西汉首都长安靠近西域,有天子守边的意思,方便指挥与匈奴等少数民族作战;但此一时,彼一时,在东汉国力较弱的情况下,无法完全压制西域。
2.洛阳地处中原,交通发达,经济富庶,即便在西汉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首都”,迁都洛阳可以方便政权运作。
3.王莽篡汉后,农民起义揭竿而起,长安的建筑设施破坏严重,选择原本就有现成的宫殿的洛阳进行迁都,当然是无奈之举。
二、加强中央集权三板斧
刘秀建立东汉后,鉴于西汉王朝权臣当政、外戚篡权的深刻教训,竭力加强皇权,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和外戚专权。形成了
内有尚书台总揽朝政,外有刺史控制地方的高度集权的良性局面
。
第一板斧 对待功臣,采用“退功臣而进文吏”的办法
。
一方面,对功臣广为封赏,给他们加官进爵,刘秀一口气封了三百六十多个列侯,给予他们很高的地位,但是这些列侯的食封数量却少的可怜,最高的只有4个县,最少的只有几百户。
另一方面,削弱他们的权力,不让他掌握实权,或者干脆退出军界。除了李通、邓禹、贾复三人可以讨论军国大事外,其他的大多数无权参与。
1.在中央,光武帝一手削弱三公的权利,一手加强尚书台的权利。
在西汉末期,三公由原来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改成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光武帝将大司马改回太尉,大司空和大司徒去掉“大”字,改叫司空和司马。司徒仅剩下“掌管民事”等少量职权,包括教化子民等,相当于宣传主管部门,与过去丞相是百官之首时候的职权有天壤之别。
司空的职权被压缩的仅剩“掌管土事”,主要负责营建城邑等,相当于建设主管部门。
为削弱相权,光武帝加强和完善了尚书台,设尚书令和尚书仆射作为尚书台的正副负责人,下设六曹尚书(即六部尚书),分管具体政务。这时候,
尚书台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全国发号施令。
三公“无所不通”的重要地位已经成为过去式。
2.在地方,光武帝将郡县二级制改成郡州县三级制。
光武帝还将监察地方郡县的刺史定位为州一级的地方官吏,使地方政权由郡县制升级成郡州县制。
刺史汇报地方政务时,可以不通过三公,直呈皇帝,从而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板斧 对待外戚,只有赏赐没有权。
在经济上尽量优容,如赏赐郭皇后兄弟郭况无数金银财宝,郭府被人戏称为“金穴”,但外戚郭况只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却是侏儒。
第三板斧 对待宗室诸王,“宗室不得理司”!
刘秀严禁交通宾客,结党营私。给宗室划了一条红线“宗室不得理司”,
规定宗室子弟不得参政!
以免干扰朝政。
公元48年,光武帝重申西汉时期的“阿附藩王法”,指出严格执行汉武帝时期对淮南王、衡山王之乱所制定的条条框框论处。
光武帝借儿子沛县王刘辅与一件杀人案有牵连,下诏搜捕王侯宾客,牵连而死者数以千计。
从此,宗室子弟不敢违背相关诏令。
三、光武帝改革三板斧
第一板斧 释放奴婢刑徒。
自西汉后期以来,农民沦为奴婢、刑徒的不计其数,成为西汉后期阶级矛盾爆发的火药桶。光武帝重建刘汉政权后,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稳定政权,曾九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虐待奴婢会被处罚。
第二板斧 整顿吏治,提倡节约。
光武帝对西汉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深恶痛绝,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的人当地方官吏。
第三板斧 薄赋敛,省刑罚,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息。
东汉初年,针对战争之后的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光武帝注意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首先做到的是薄赋敛。
1.刘秀废除了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为老百姓减负。
刘秀下令减轻田租,东汉初年实行的是“十一税”,随着社会日趋稳定,于公元30年实行“三十税一”,并组织军队屯垦,增加粮食产量。
公元37年,刘秀在打败割据在巴蜀的公孙述后,实行减轻徭役的政策,以稳定人心。
2.光武帝本人带头节约,不见豪宅,不穿重彩的衣服,不搞涉猎活动,连写字也是“一扎十行”,字迹细小,避免铺张浪费。
公元37年,一国使者向光武帝献上一匹千里马和一柄宝剑,光武帝接收后便下诏要这批千里马送去驾鼓车,把宝剑赐给骑士。
光武帝在位期间,社会稳定,土地得以开垦,人口数量由1400万增加到2100万。
后续
先置之度外,然后得陇望蜀,一统天下
。
自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建武六年(公元31年)初,经过近六年的东征西讨,刘秀已经基本上控制了除陇右和巴蜀之外的广大中原之地,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东方,与西北陇右的隗嚣、西南巴蜀的公孙述形成了鼎足之势。
四川天险易守难攻,甘肃路途遥远,而连年战争,国力不堪负重,刘秀想先恢复国力,让人民休养生息,暂且先放他们一马,日后再做打算,说:“
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置之度外”源于此)
隗嚣、公孙述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
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光武又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
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
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
。"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
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0097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