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惠王时期,魏国定下吞赵灭韩的目标,使三晋再次统一。
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领魏军进攻赵国,数次交锋后包围了邯郸。
齐国作为邻居,不希望魏国再次强大,于是派兵支援赵国,解了邯郸之围,这便是战国史上的桂陵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孙膑没有直接救援邯郸,而是直扑魏国都城大梁。
此时大梁城守卫空虚,大多是老弱残疾,远在邯郸的庞涓不得不退兵回救,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围魏救赵”。
此战之后,孙膑踩着庞涓的肩膀一战成名,不论庞涓过去有多大胜绩,人们都认为他是孙膑的手下败将。
庞涓是一个气量狭小、醉心名利的人,这种事情自然不能容忍,总想找机会报复。
虽然他在魏国颇有地位,能改变一些政策,可是孙膑在齐国却没什么影响力,所以两人一直没能碰面。
直到13年后,老天终于给两人一个正面较量的机会,公元前342年,齐国与魏国在马陵山交战,史称马陵之战。
《史记》有记载,“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魏赵两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13年前打得要死要活,13年后却联手攻打韩国。作为三晋实力最弱的韩国,自然打不过魏赵联军,唯有找外援才能解救渡过危机。
此时秦国处于历史最关键时期,商鞅正在主持变法,根本无暇搭理三晋内战;
楚国虽然有空,但它与三晋是冤家,正希望坐山观虎斗;
燕国实力不够,没能力插手三晋内战,更关键是要防着南面的齐国。
最后只剩下齐国,它不希望三晋统一,更有能力插手,朝堂上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决定出兵支援韩国。
当大将军田忌准备发兵时,孙膑提出了意见,他认为先不着急,原因有两点。
1.如果过早地进入战场,齐国将士的死伤必然加大,这违背了合自身的利益。
2.先让三晋互相厮杀,到关键时刻进入战场,得利最多的就会是我们。
田忌认为孙膑说得有理,所以一直拖着不发兵,直到韩国使者往返两次后才正式出兵。
这一次,孙膑依然采用13年的办法,趁着庞涓进攻韩国,率军直扑空虚的大梁城。
不过庞涓已经吸取上次的教训,早就盯着齐军的行军路线,当孙膑刚刚越过魏国边境,他就率领魏武卒紧急往回赶。
一路追来,庞涓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齐军留下的土灶越来越少。
第一天还有十万个土灶,第二天就只剩下五万个,而到了第三天更少,不到三万个土灶。
《史记》有记载,“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显然,齐军知道魏国大军回援的消息后开始崩溃了。
庞涓认为是一个抓住孙膑的机会,于是舍弃重装步兵,纠集三万多魏武卒,令他们轻装追赶齐军。
黄昏时候,庞涓来到马陵道,这时他才意识到情况有点不妙。因为马陵道两侧是危岩险隘,中间只有一条狭长的道路,非常利于齐军设伏。
正当庞涓考虑是否要退出去的时候,有哨兵来报,说前面有一颗大树被扒了皮,非常奇怪。
庞涓拿着火把走近一看,发现扒皮的地方写了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数之下”。
《史记》有记载,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刚刚看完,四周就射来无数的箭矢,许多魏武卒一个个倒地。庞涓见败局已定,于是愤愧自杀,一代名将就此身亡。
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十万人,俘获主将太子申。仅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正式失去霸主地位。
东面的齐国、南面的楚国、西面的秦国趁势崛起,天下形成“三强”局面。
让人奇怪的是,庞涓兵败自杀后,孙膑也退出朝堂,隐居世外著写兵书。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0043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