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藩之乱是发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历史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康熙皇帝获得了比较高的评价,也即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纵观康熙的一生来说,文治武功,几乎接近完美。不过,对于康熙皇帝来说,也曾拥有年少冲动,甚至意气行事的时候。特别是在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的一时冲动,直接引起了三藩之乱,而三藩之乱所带来的的八年战乱,则差一点断送了清朝江山。换而言之,在处理三藩问题上,康熙如果少一点年轻气盛,多一些缜密部署的话,或许这场战争不会险些丢掉半壁江山。
一
首先,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对于三藩之乱的起因,则和康熙皇帝存在直接的关系。根据《清史稿》、《清圣祖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也即爱新觉罗·玄烨还不到20岁的时候,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请归老辽东留其长子尚之信镇守广东。对于平南王尚可喜来说,只是希望告老还乡,并没有直言“撤藩”。但是,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却借着这个机会,直接下令撤藩。而且,康熙不仅撤销平南王尚可喜这个藩王,还要同时削除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这两个藩王。众所周知,三藩的势力非常庞大,突然要对平南王尚可喜进行撤藩,已经是冲动的行为,而同时还要对除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动手,则是一下子树敌太多了。
二
进一步来说,在撤藩这个问题上,应该寻求分化和瓦解三藩,也即各个击破,而不是将三藩同时推向到清朝的对立面上,这无疑是逼着三藩一起造反。在这一点上,清朝康熙皇帝显然不够冷静,并且对三藩造反的决心以及波及范围没有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在决定撤藩之后,康熙皇帝也没有在兵力上进行缜密的部署,这是三藩之乱在初期一度让清朝丢掉半壁江山的重要原因。根据《清史稿》、《清圣祖实录》等史料的记载,从康熙十二年八月初九,康熙帝布置撤藩事宜开始,到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起兵叛乱,期间长达一百多天。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中,吴三桂等三藩做了比较充足的叛乱准备,而就康熙来说,并没有对接下来的三藩之乱做出相应的战争准备。
三
换而言之,这和《鹿鼎记》等影视剧中的情况不同,在《鹿鼎记》等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是爱新觉罗·玄烨做了充分的准备,而吴三桂则是一时冲动,才突然起兵。但是,在正史中,反而是爱新觉罗·玄烨年轻气盛,一时冲动,而老谋深算的吴三桂,则利用这100多天的时间,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这100多天的时间中,吴三桂不仅招兵买马,更联络了王辅臣等明朝旧部旧将。在此基础上,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直接指向清朝朝廷。在吴三桂等藩王造反之后,清朝在三藩之乱初期一度丢掉了半壁江山。
四
最后,进一步来说,在三藩之乱初期,不仅波及到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南方省份,对于陕西、河南等北方中原地区,也有势力响应。基于此,三藩之乱可谓让清朝险些丢掉半壁江山。并且,如果不是吴三桂犹豫不决,缺乏直捣黄龙的勇气,整个清朝的江山,完全都有断送的可能。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三藩之乱,清朝耗时8年之久才终于平定。换而言之,为了平定这场战乱,清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基于此,在笔者看来,在处理三藩问题上,康熙如果少一点年轻气盛,多一些缜密部署的话,或许不需要耗费8年时间,就能解决三藩问题了。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9740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