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刷不刷牙呢?他们是如何保持口腔卫生的?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古装剧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幕:宫廷里的小主们早上醒来之后,先是让宫女、太监们服侍更衣,之后用毛巾洗脸,然后喝上几口水漱口。
就口腔清洁这一块来说,好像古人们相比今人选牙刷、挑牙膏,还要选择刷牙方式和水温的行为要简单了许多,甚至不少朋友就认为古人是不刷牙的,但真实历史并非如此。
一、古人早期的口腔清理方式
1、两千年的漱口习惯
《礼记》中记载:“凡内外,鸡初鸣,咸與漱”,这段话就证实了早在两千余年前,古人们就已经有了早起后漱口的习惯。
并且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在牙刷这种工具还没有创造出来之前,古人们普遍使用漱口的方式来保持口腔的健康,具体的方法叫作“含漱法”,即让漱口水在口腔中待足够长的时间。
而漱口使用的材料,大概包含了盐水、浓茶、陈醋、酒水等,这些都是古人常用的“漱口水”,而且效果还不错。
据说使用盐水漱口是最为普及,也是公认效果最好的,除了能够清除口中的异味,还能够帮助清洁牙齿,如果有口腔炎症,还能起到缓解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其次就是用茶水漱口,这种漱口水能够有效的清除牙垢,得益于茶叶中的有效营养成分,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再次之的是用酒漱口,这就在清理的同时有了安食的功效了。
2、早期的清理工具
在秦汉时期,人们为了解决吃饭时塞牙的问题,会使用石砖、瓦砾研磨的粉末来对牙缝进行清理。到了三国时代,东吴境内出现了最早的剔牙工具,大家不再使用简单粗暴的砖头粉末,而有了“真正”的牙签。
在七世纪的时候,去印度求取佛经的大唐高僧玄奘发现,印度的僧侣们在每餐完毕后,都有使用牙签的来清理牙齿的习惯,于是默默记下,回国后,玄奘法师就对现有的社会工具进行了改良,使用杨柳枝作为“齿木”,古书上的“晨嚼齿木”的典故就源于此,而“齿木”也普遍被后世学者认为是“中国版牙刷”的雏形。
从古籍记载来看,这种“齿木”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古人在使用之前都会把这种树枝浸泡在水中,然后用牙齿将泡水的一段撕咬开,这样树枝中的纤维就暴露了出来,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把小刷子,最后古人们会在上面蘸上些盐巴来对牙齿进行清理。
当然了,除了最常见的杨柳枝外,古人还会因地制宜的取材,像槐树枝、桃树枝、葛藤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唯一需要忍受的,就是这些植物的枝条中会带有不同程度的苦涩味道,或许用习惯了也感觉不错吧!
二、逐渐多样化的发展
1、“标准化”的牙刷
1953年,考古学家们在辽国驸马卫国王的墓葬中发现了两把带有骨质刷柄的工具,后来根据研究发现,这就是当时人们惯用的“牙刷”。这种工具拥有19.5公分的骨柄,一端有8个被穿透的植毛孔,分为两排,小孔上还残留有植毛的痕迹。
上面的孔径要大于背面,整个骨柄呈现出长条形,植毛为扁平的长方体,按照复原图来看,从外形上已经十分接近当今的牙刷了。另外,在墓室中的壁画上,也有类似辽人刷牙的情形,这个发现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无独有偶,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的一处辽国墓葬中,出土了一幅《梳妆侍奉图》,画上明显可以看到有一位穿着类似辽国的女性正在弯着腰梳妆打扮,她面前有一个梳妆盒,里面放着木头梳子、粉盒,还有一柄比较长的刷子,有学者认为,这个刷子就是当时人们使用的牙刷。
事实上,辽国的牙刷并非我国考古史上已知最早的牙刷,1985年,考古人员在成都一处唐代的灰坑中发现了多达四把骨质刷柄,它们头部略宽,有12个植孔,分为两排,刷柄部位逐渐缩窄并且明显加厚。
2、牙膏和牙粉的出现
2007年,河南杞县境内的一处宋代灰坑中,又发现了一些骨质品,虽然是半成品,但其中三件经过鉴定,就是骨质刷柄的残品,其中保存较好的一支柄长7.9公分,宽1.14公分,厚0.04公分,一端共有48个植毛孔。
经学者证明,这大概率是宋代的牙刷残品,从当地的地质结构和遗迹残留来看,很有可能附近存在一个骨质牙刷的生产作坊,这进一步证实了早在我国宋代,民间就已经普遍使用植毛牙刷了,这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之一了。
在古籍《梦梁录》中,也记载了杭州境内有很多日用小商品引来群众购买,其中一种“刷牙子”就是宋代的牙刷,它和木梳、篦子一样,都是当时的热销品,甚至到了南宋时期,杭州城内还有经营品牌牙刷的“专营店”。
宋代之后,刷牙的习惯就越来越普及了,古人不仅是注意口腔卫生,还对牙具和“牙膏”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宋代医书《太平圣惠方》记载,古人会把柳树枝、槐树枝、桑树枝放到一块煎水成膏,再放入姜汁和细辛等佐料,每天用来清理牙齿。
北宋大文豪苏轼,就自己研制过牙粉,他把松脂和茯苓晒干之后捣碎成沫,然后筛选出细的部分,这就是当时比较驰名的“苏氏牙粉”。刷牙的时候,先取上那么一小勺放到嘴巴里,紧接着喝上一口水漱一漱,吐出后,再利用牙刷来进行刷牙。
而这些牙膏和牙粉,可以选择直接蘸在手指涂抹牙齿,也可以放到牙刷上来使用,这和我们现代人的刷牙方式基本没啥区别了。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9700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