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曾国藩已经被称颂成为半个圣人了,左宗棠也有收复新疆的伟业。
张之洞名气不大,但是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在历史课本里常年标红,是常见考题。
这三位中兴名臣形象都很好,唯有李鸿章,一谈起他,总会有人说:这个人不大行,虽然做官能力牛掰,但是却干着吃里扒外卖国通敌的勾当,把国家的脸丢尽了。
这话倒也没太大错,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对外丧权辱国的条约大都是李鸿章签下来的。
但是我想,如果有的选的话,他是绝不肯将父亲给自己起的好名字用在这样耻辱的地方。
名字是人的代号,1818年,“李鸿章”这个名字被赋予了一个刚刚呱呱落地的孩子。
他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心有鸿鹄之志,腹有锦绣文章。
李鸿章没有让父亲失望,从小聪明伶俐,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一路靠着聪明劲儿,顺风顺水,直到了1840年才遇上了第一次失败。
那天,是个阳光梳理过城楼的好日子。皇城脚下,人头攒动,一群读书人都在往皇榜下钻。上榜的人欢呼呐喊,落榜的人垂泣连连。李鸿章好不容易易从一个人缝里,瞄完了整张皇榜——终于确认了,榜上没有“李鸿章”这个名字。
一同来看榜的父亲也没有责怪李鸿章,只是说:走吧,我带你去见一个人。
他父亲要带一路靠聪明使“巧劲”的李鸿章去见一个使“笨劲”的人。
那就是刚刚有了点名头的曾国藩,从此李鸿章入曾国藩麾下,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
三年后,李鸿章一举考中进士,被钦点入翰林院学习。
此后,二十五岁的李鸿章官运亨通,五年连升七级。
但是年少成名,必然会多生磨难,他和很多同僚产生了嫌隙,受到了很多掣肘。
李鸿章在这个时候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决定从公务员的岗位辞职,去老师曾国藩门下当幕僚。
别人以为三十岁的李鸿章已经成了“处级干部”,今后那肯定是康庄大道,只有李鸿章自己才明白——错了,那是险象环生,没有出路的羊肠小道。
李鸿章擅长于打破自己的舒适区,要是一般人,就算意识到自己今后难以发展,也会沉溺于暂时的舒适中,觉得现况不赖,然后被温水慢慢煮死。
李鸿章经历了五年官场,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他决定再去老师那里充充电。
李鸿章有个好老师曾国藩,专门教人“笨功夫”。
对他来说,每一日都是在修行,和曾国藩谈话,吃饭,饮茶,每个细节里都浓缩着曾国藩过人的智慧。李鸿章没有悟到这些,但是他很聪明,也很信任老师,更擅长将老师的细节思想全部拿来使用。
很快,李鸿章将自己的短板一一修补完善,变得更加强韧。
1861年,太平天国包围了上海,李鸿章领淮军去镇守。
9000淮军对抗10万太平军,只能靠取巧。而李鸿章恰恰是个会用巧劲的高手,他用假营盘消耗太平军火力,再通过自己的身先士卒激起了淮军的士气。
就这样,漂亮地赢下了李鸿章的的一场沙场搏杀。
证明了自己本身的李鸿章,很快被任命为了江苏巡抚,成为了大清朝真正的要员。
此后李鸿章走上了人生巅峰,50岁正式补授武英殿大学士,成为全大清汉官之首。整个大清,从没有一个汉人能像他这样把官做到极致。
如果这是太平盛世,那么自然是光宗耀祖的好事情。
可是不巧,现在是乱世,大清的国运早就如枯草一样,一蹶不振。
晚清四大名臣虽然确实是在为清政府服务,但是他们所进行的“洋务运动”,是真的给衰败的中国打了一剂强心针。
有人说,没有晚清四大名臣,清朝根本不可能再苟活五十年。
强化武器,培养人才,创办实业。
这三条举措精准到位,拳拳到肉,一看就是行走江湖多年的老中医才能给大清朝开出的好药方。
只是奈何,气数已尽。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纵使晚清四大名臣,才智过人,鞠躬精粹,也难以阻挡时代的车轮为新中国改头换面。
1871年,李鸿章签下了《中日修好条约》,从这一天起,他的后半生,一直在为大清国,签下一条又一条不平等条约。
可那又能怎么办呢?弱者是没有发言权的,他只能签字签字签字。
这时候他的名字已经不代表自己了,是国家契约的一环。
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李鸿章在驿馆外被袭击了,一个日本人举枪击中了李鸿章的左脸颊。
随行人员愤愤不平,要去讨个说法。
李鸿章却制止了其他人,说:“这是好事情,我受点伤而已,却能让国家少赔些银子。”
果然如李鸿章所料,因为这一颗子弹,伊藤博文允许清政府减少赔偿一亿两。
一颗子弹,换一亿俩,这生意太值了。
但是李鸿章还是心疼。
“再减少5000万,行不行?”
此时的李鸿章一点也不像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汉官,却只是像一个街头买菜的大爷,实在是家里没有余粮了,一分一两都够做太多的事情了。
见伊藤博文拒绝了。
李鸿章说,“那减少2000万行么,就当老夫回国的旅费了。”
依然,没有被同意。
耻辱和屈辱加诸在李鸿章身上,终于让千千万万中国人明白了:弱国无外交,哪怕是求同情都没用。
但是这些对于在国内的百姓来说,却不重要。
他们只知道一个事实:李中堂大人又卖国了。
就像一个人到中年却突然失业的人,无关痛痒的人只会嗤笑他没本事,有哪里看得到他人的艰难呢。
李鸿章被百姓谩骂,被同僚排斥,落得一个人孤孤单单,或许这就是强者该有的落幕吧。
1896年,李鸿章出国去西方访问,也终于明白了国家之间的差距。
巴黎万国运动会上,各国的国旗伴着国歌响起。
轮到中国黄龙旗升起的时候,全场寂静,因为大清没有国歌。在场的贵妇人,和要员,纷纷偷笑——哪有一个文明的国家,是没有国歌的。
李鸿章却不怕嘲笑,突然清了清嗓子,在黄龙旗下唱起了家乡小调《茉莉花》。声音悠扬婉转,却不自卑,不低下,纵使风吹雨打,依然灿烂发芽。
李鸿章的前半生既会巧劲也会笨功夫,才能最终一人之下万人之下。
李鸿章的后半生时局多艰,吃了太多的耻辱,却也一直不卑不亢。
若是人生艰难,不如学学李鸿章,即使注定失败又如何,但也得守住自己的心脏。不要害怕,侮辱和诋毁,你就是你自己,要不骄不躁,不哀不怨,路还长,人未亡。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艰难岁月,真的举步维艰。
是呀,那些西方大国,他们是文明的国家,所以我们没有国歌也会被嘲笑。
但是国歌是人民的歌,只要人还在,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自己的国歌。
只要我们像李中堂一样,为自己的民族而骄傲,我们的国家就是打不倒的。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9681.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