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即宋仁宗,原名赵受益,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共43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下面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称“仁宗盛治”。嘉祐八年(1063年)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全谥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又作濬)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永昭陵。
人物评价
总评
赵祯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赵祯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他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为人君,止于仁”,“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
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赵祯“无定志”。在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人言一及而辄易之,互相攻击则两罢之,或大过已章(彰明也)而姑退之,或一冲偶乘而即斥之,……计此三十年间,人才之黜陟,国政之兴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终岁。“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
当时,蔡襄曾说他“宽仁少断’’。在庆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赵祯:“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则正,必能尽言。臣恐邪人不利,必造为御之说。……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总体而言,赵祯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历代评价
王安石: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陈师锡: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庆历、嘉佑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
苏轼:①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②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范祖禹:仁宗爱人物之心,在位四十二年,未常一日而忘其诚……庙号曰仁,不亦宜乎。
邵伯温:呜呼!虽酒酣、嫔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圣帝明王以来,天独以仁谥之也。
《东坡诗话》: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
周正夫: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罗从彦:仁宗之英明,急于图治。而富范等衂于防间,不果其志,何耶?古者人君立政、立事,君臣相与同心、同谋,明足以照之,仁足以守之,勇足以断之,为之不暴而持之以久。故小人不得措其私,权幸不得摇其成。若庆历之事,锐之于始,而不救其终。君臣之间,毋乃有未至耶?
秦桧:庆历、嘉佑之治上参唐虞,下轶商周,何其盛哉!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吕中:①明道二年四月,亲政之后,抑内降,正朝纲,摈斥张耆、夏竦、陈尧佐之徒,而擢用范仲淹、孔道辅、庞籍辈,天下骎骎向治矣。呜呼!明道二年之亲政,积而为庆历、嘉祐之盛。②是何台谏之职在国初则轻,在仁宗之时则重,在国初则为具员,在仁宗之时则为振职,何邪?盖仁祖不以天下之威权为纪纲,而以言者之风采为纪纲,故其进退台谏,公其选而重其权,优其迁而轻其责,非私之也,盖以立国之纪纲实寄于此。③我朝之治,莫盛于仁祖,而灾异之多,惟仁皇之世为屡见。惟我仁祖减膳撒乐,旱而撒盖,雨而徒跣,其祷祈之切至,露立于坛陛,其训辞之切至。移灾于朕躬,是以天鉴其诚,民感其仁,而庆历之灾异,转为四十二年之和气。④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天下安乐,唯仁治而已。
文天祥:康定间,欧阳修以言事出,未几即召以谏院;至和间,唐介以言事贬,未几即除以谏官;仁祖之所以主直道者如此。
脱脱在《宋史》中评价:①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至于夏人犯边,御之出境;契丹渝盟,增以岁币。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②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③宋之庙号,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
陶宗仪:天德纯粹,无声色畋游之好。
梁寅在《梁石门集》中说:仁宗,其遏西夏之兵者,韩琦、范仲淹之功也;致庆历之治者,亦韩、范与富弼三人之力也。而帝之恭俭爱民,四十二年始终若一,真可谓仁矣。
刘玉:宋仁宗能纳范仲淹、唐介之忠,故能臻庆历之治。
邹智:宋之英主,无出仁宗。夏辣怀奸挟诈,孤负任使则罢之;吕夷简痛改前非,力图后效则包容之;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抱才气有重望,则不次摺之。故能北御契丹,西臣元昊,而庆历、嘉佑之治号为太平,未闻一任一疑可以成天下之事也。
万镗:在昔人君,以务实致治者,汉文景、宋仁宗是也。
孙承恩:穆穆仁宗,实惟盛德。奉身清约,议论恳恻。学勤讲筵,治法无逸。昭陵之思,百世一日。
李贽认为赵祯一朝,“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王夫之在《宋论》中说: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天都外臣在《水浒传叙》中说:小说之兴,始于宋仁宗。于时天下小康,边衅未动,人主垂衣之暇,命教坊乐部纂取野记,按以歌词,与秘戏优工,相杂而奏。是后盛行,遍于朝野。盖虽不经,亦太平乐事。
秦笃辉:仁宗之弊,患在废弛。
乾隆帝曾说,有三个帝王,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蔡东藩《宋史演义》:①仁宗之世,宋尚称盛,元昊骚扰西陲,得一良将以平之,犹为易事。②仁宗之驾驭中外,未尝不明,而失之于柔。……仁宗以仁称,吾谓乃妇人之仁,非明主之仁。
虞云国《细说宋朝》:尽管有种种外患内政上的问题,但仁宗一朝无论如何还是宋朝的治世,除却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颇有些盛世气象。……治世的出现,与仁宗“恭俭仁恕”的个人秉性与治国方针有关,他不是一个奋发有为的英主,甚至在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他的性格有柔弱游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软,对后宫女色也有相当的兴趣。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听了也从不挟愤报复。
轶事典故
生母之争
关于赵祯的身世,清代小说《三侠五义》里有一种“狸猫换太子”的说法,认为刘氏、李氏在宋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工于心计的刘氏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氏打入冷宫,而将刘氏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氏所生之子夭折,而李氏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宋仁宗赵祯。在包拯的帮助下,赵祯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氏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赵祯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关于“赵祯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这一问题,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赵祯是李氏所生。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氏做妃子时的侍女,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嫔妃,并产下一个男婴。连丧数子的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赵祯在出生后,便在真宗的默许下,由未能生育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也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
乾兴元年(1022年),十三岁的赵祯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赵祯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顺容李氏就是自己的生母。刘太后病逝后,燕王赵元俨告知赵祯实情。赵祯号恸顿毁,连日不视朝,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后,赵祯倍感震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赵祯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生母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赵祯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赵祯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赵祯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赵祯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广纳谏言
一天,赵祯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叫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太监梳头时见赵祯怀中有一份奏折,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赵祯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太监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赵祯没有接口。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赵祯说:“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太监自恃一贯为赵祯所宠信,就不满地说:“如果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赵祯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二十九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事后,皇后问道:“梳头太监是陛下多年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赵祯说:“他劝朕拒绝谏官的忠言,朕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谏官王素曾劝谏赵祯不要亲近女色,赵祯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确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赵祯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说完,他还泪水涟涟。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赵祯说:“朕虽为帝王,但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勤俭律己
赵祯生性恭俭仁恕,百司曾奏清扩大苑林,赵祯说:“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
赵祯不光对人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但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衣食非常简朴,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赵祯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赵祯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赵祯:“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赵祯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赵桢的生活也较检点。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赵桢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二十八枚,每枚钱一千。赵桢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二万八千钱,朕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还有一次,赵祯早晨醒来对近侍说:“昨天晚上朕肚子饿得很,睡不着想吃烧羊。”近侍问道:“陛下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采办?”赵祯说:“朕如果一开口,下面就因为这是朕的命令,去大肆扰民,所以还是不开口的好。”
一天,赵祯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朕宁愿忍一时之饿。”
赵祯去世前不久,中书门下、枢密院曾在福宁殿的西合奏事,看见赵祯所用的床帐、垫具都质朴灰暗,许久未更换。赵祯看着宰相韩琦等人说:“朕居于宫中,自己日常生活的享用正是如此。这也是百姓的膏血啊,可以随便浪费吗!”
废后宠妃
早在刘太后生前,赵祯与太后之间就已存在极大的冲突,尤其是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赵祯明显地感到太后的专横。赵祯最初看上了并非官宦却富有钱财的王蒙正的女儿(遂国夫人),曾向刘太后提起过此事,但武断的太后根本不予理会,借口这个王姓女子“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将这个“姿色冠世”的少女许配给了刘美长子刘从德。刘美即是太后的前夫、银匠龚美。这一许配却极大地伤害了赵祯。
赵祯喜欢的姑娘被许给刘从德后,太后也准备尽快为十五岁的皇帝完婚,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少女进宫,作为皇后候选人,其中有已故中书令郭崇的孙女郭氏,已故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张美人)。当时赵祯一眼就相中了张氏。本来皇帝选中谁就可以立为皇后,但赵祯的意愿再次遭到太后的阻挠。原来,经过太后审视,认为张氏不如郭氏,在未与赵祯商量的情况下,便自作主张以张氏为才人,而册立郭氏为皇后(张才人「后进位为美人」去世后,赵祯追封其为皇后,当时郭皇后仍在位,这是赵祯在位时期出现的第一次生死两皇后)。 [95-98] 这一决定又一次使少年赵祯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进而造成此后长时间内皇帝对正宫的冷漠,也直接导致了废后风波。
郭皇后有刘太后作靠山,她既不懂得谦让和宽容,更是逐渐养成了骄横自恣的性格。太后死后,她依然旧习不改,仍沿用太后时的规矩,垄断后宫。而赵祯亲政,却力图要摆脱太后的影响,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后宫嫔妃纷纷得宠。当时最受赵祯宠爱的两个美人是尚氏和杨氏。尚美人的父亲封官受赐,恩宠倾动京城,引起郭后的嫉恨,几番与尚氏发生冲突,尚氏自然也少不了在赵祯面前诋毁皇后。一次,尚氏当着赵祯的面讥讽郭后,郭后怒不可遏,上前要抽尚氏耳光,赵祯跑过来劝架,偏巧一巴掌落在赵祯的脖颈上。赵祯大怒,令宦官阎文应传来宰相吕夷简,让他“验视”伤痕,其实是为其废后寻求支持。随后,赵祯下诏,称皇后无子,愿意当道姑,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易名净悟,别居长宁宫。此诏一出,朝廷大哗,甚至引发了台谏官员在皇帝寝宫门前集体进谏这一前所未有的事件。郭后被废,名义上是她长时间未能生育皇子,实际上是赵祯发泄对已故太后的不满。
郭皇后被废后,赵祯让宋绶草拟废后诏书,其中有“当求德门,以正内治”的话,意思是从有教养的家庭中选取秀女。刘太后虽已不在人世,赵祯也已亲政,但在选后的问题上他却一直未能如愿。当时,左右领来一个姓陈的女子进宫,颇得仁宗欢心。陈氏是寿州茶商之女,父亲靠捐纳谋得一个小官,不具高贵的门第。宋绶说:“陛下若以贱者正位中宫,不就与前日诏书所言背道而驰了吗?”宰相吕夷简、枢密副使蔡齐等人也纷纷劝说,负责给赵祯供药的太监阎士良颇得仁宗信任,他也劝谏仁宗不要娶陈氏。这样,在众人的反复劝说下,赵祯不得不另立中宫,勉强将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选为皇后。
正因为如此,赵祯对这次婚姻似乎也不是很满意,郭废后去世后,赵祯下诏追复她为皇后,此时曹皇后在位,这是赵祯在位时期出现的第二次生死两皇后。 [92] 进入中年以后,赵祯最宠爱的女人是张美人。张美人后进封贵妃,虽然她在死后才被追册为皇后,但其生前的威势,并不亚于正宫曹皇后。张贵妃是洛阳人,祖先是吴人,吴越归宋,其家迁到河南定居。不幸的是其父张尧封进士及第不久就去世了,母亲在齐国大长公主府上作歌舞女,将女儿带在身边。大长公主见这个小女孩灵巧可爱,便召入宫中作乐女,那时她才八岁,由宫人贾氏代养。一次宫中宴饮,被赵祯看中得宠,并于庆历八年(1048年)成为贵妃。张氏在短短几年内,就由末等嫔妃直升至最高等级的贵妃,距离皇后仅一步之遥,可知赵祯对她特别宠爱。
虽然张贵妃聪明伶俐,深得仁宗喜爱,但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她也不能为所欲为,不仅晋封皇后没有希望,甚至连其伯父张尧佐晋封宣徽南院使这一虚职的事也因遭到台谏官的猛烈攻击而作罢。一天,赵祯正准备上朝,张贵妃送赵祯至殿门,拉着赵祯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赵祯答道:“放心!放心!”结果在殿上,赵祯正准备下达任命张尧佐的诏书,包拯便站出来上言,陈述不应给予张氏任命的理由,长篇大论,很是激动,唾沫都溅到赵祯脸上。赵祯不得不收回了成命。张贵妃遣宦官探问,得知包拯犯颜直谏。等赵祯回到宫中,张贵妃迎上前去,又想为其伯父美言。赵祯用袖子擦着脸不耐烦地说:“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溅到我脸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三十一岁的张贵妃暴病身亡。赵祯感念张贵妃生前的柔情与善良,悲痛无比地对左右说,当年颜秀等人发动宫廷叛乱时,张贵妃不顾自身安危,挺身出来保护自己。天下大旱,为了替他分忧,又是张贵妃,在宫中刺臂出血,书写祈雨的祷辞。在左右宦官的支持下,赵祯最后决定用皇后之礼为张贵妃发丧。一生都梦想着登上皇后之位的张贵妃,终于在死后穿上皇后的殓服,享受到宗室、大臣们的参拜告奠。由于担心朝野的反对,赵祯干脆在治丧的第四天宣布追册贵妃张氏为皇后,赐谥温成。正宫曹皇后在世,却另追册贵妃为后,又一次出现了一生一死两位皇后,如此逾礼之事,旷古未闻。台谏连续上奏反对,赵祯置之不理。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赵祯下令为其辍朝七日,京师“禁乐一月”,京师惟一的活动便是为温成皇后举丧。 张贵妃去世不久,其母楚国太夫人曹氏也逝世,赵祯仍为其辍朝三日,并亲临其家祭奠。
赵祯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生母和爱妃,不顾朝野内外的巨大非议,毅然进行了两次追册活动,这种感情是真挚的。同样,知人善任的赵祯对自己看中的臣子,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会给予相当的信任,这种信任也是坦诚的。但是,早年母后临朝的阴影和自己不幸的婚姻造就了他文弱、忧郁而又犹疑不定的性格,使得这种信任很难经得起世事沧桑的考验。
仁政宽容
赵祯对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祯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
赵祯对读书人也比较宽容。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赵祯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尽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别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赵祯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据说,诗人柳永因词作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得罪了赵祯,在科举中被划掉,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但实际上,柳永是宋真宗一代的人,到赵祯登基时,他已经三度落榜。景祐元年(1034年),赵祯亲政,出于对老年考生的同情,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柳永才得以入仕。也因此,柳永非常爱戴赵祯,作“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来歌颂他。
画像传辽
据《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嘉祐二年(1057年)秋,辽朝曾派使者前来求取赵祯的画像。朝臣担心画像被使用厌胜之术,赵祯说:“朕待虏人诚恳,他们一定不会这样做。”于是遣使将自己的画像赠送给辽朝,辽道宗耶律洪基举行隆重仪式,亲迎赵祯画像。耶律洪基见到画像后,“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95426.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