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究竟可不可行?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五次北伐,看似气势澎湃,实际上真正有机会成功的只有一次,也就是第一次。
因为在此之前,曹魏政权对于蜀汉政权可能的北伐行动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有出其不意才能攻其不备,所以说这是蜀汉政权获胜的唯一机会。
等到第一次北伐结束后,曹魏政权已经开始重视西部防线,这样的情况下,蜀汉再想要取得成功,那就很困难了。
所以,现在回想起诸葛亮的北伐,人们都会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感觉到可惜,认为如果该计谋成功,或许蜀汉能够取得胜利。
裴松在给《三国志》做引注中是这样说的,魏延与诸葛亮建议:给我五千精兵,从子午谷道而出,不过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然后一举可以摆平关中。
这个也就是被后世称为子午谷奇谋的策略,在历史上并非首创,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讲的也是这个策略。
很多人会说,子午谷奇谋效益如此之大,魏延想要的不过是五千兵马,为何诸葛亮连这点风险都不愿意承担?
其实,事情远没有五千兵马这样简单,前面说了,北伐的机会只有第一次能够做到出其不意,诸葛亮是谨慎再谨慎,务必做到万无一失,所以不敢轻易行动。
当时从蜀国到关中的路线,也就是四条,分别是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陈仓道,魏延的计划是让诸葛亮走褒斜道为其虚晃,而自己偏师去立奇功。
先不说军事思想如何,就是这种让主力部队给自己当铺垫的精神就挺值得钦佩,关键是,你要上天也得问问诸葛亮会不会给你当这个梯子。
即使诸葛亮不在意个人荣辱,也存在很大的冒险主义,因为魏延提出的假设实在太多,他假设自己的五千兵马能够顺利到达西安,假设诸葛亮主力能够势如破竹,假设曹魏政权的守将会望风而降······
在如此多的假设情况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是全盘皆输的存在,当时魏国判断蜀军北上必然从褒斜道出师,曹魏统帅曹真就率军在斜谷口镇守。
可以说,即使魏延得手,如果后续诸葛亮大军没有杀出,依然是险象环生。
相比之下,诸葛亮的策略是,主力绕路从祁山而出,偏师则有赵云率领,然后从斜谷道而出,用偏师掩护主力。
正如诸葛亮所说“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也就是甘肃),十全必克而无虞。”
应当说,诸葛亮是有一定的军事思想的,不仅做到稳扎稳打,并且也做到了出其不意,当时曹魏在褒斜道摆开阵势,结果听到诸葛亮从祁山出来,朝野震荡,恐惧万分,西北三郡同时响应诸葛亮。
凉州一带本身就不是曹魏的基本盘,从韩遂、马腾时期开始,就与曹操不对付,一直是反抗中央的策源地,马超败于曹操后,才投靠刘备。
应该说,诸葛亮北方点燃凉州的这个定时炸弹,对于蜀汉政权的后续作战是相当有益处的。
很多人说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策是因为诸葛亮一生好谨慎,陈寿在《诸葛亮集》中评价诸葛亮:“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这里其实并不是说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而是认为他的治国能力要优于军事谋略。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评价诸葛亮:“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钦卫”。认为诸葛亮北伐最终失败,完全是因为军事才能不够优秀导致的。
尽管诸葛亮后来被抬进“武庙十哲”,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五次北伐未有一次成功,总是要有点原因的。
我认为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出了问题,而是用人方面出了问题。
在第一北伐当中,诸葛亮用自己亲信的马谡作为北伐先锋,统领各军前行。
马谡原本就是一个参军,从未实际统帅过大军,但是诸葛亮力排众议,不用当时的蜀汉名将魏延、吴壹等人,坚持启用马谡,已经是兵家大忌。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诸葛亮是用赵云虚张声势,掩护主力,但是诸葛亮却把主力交给马谡,这显然是有意提拔马谡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一旦北伐取得成果,功劳全是马谡的。
但是马谡其实就是一个二百五,在街亭之战中,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山上,学项羽、韩信用兵,希望背水一战,然后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是张郃部队到来之后,马谡的军队直接溃散,打乱整个北伐节奏,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
虽然诸葛亮以及其严厉的手段处置了马谡,但是问题其实并不是出现在马谡身上,而是在他自己。
马谡死后,诸葛亮又亲信杨仪、姜维等人,不能说这些人打仗不行,但是从出身来看,他们都是参军出身,是军队中的参谋,这种以文压武的带兵策略,至少在三国时期并不好用。
在武将遭受打压的情况下,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就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总体来说,诸葛亮的治国理念是有的,但是实操起来又是一回事,尤其是在识人任事方面,诸葛亮并不能很好的操纵。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9323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