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秦末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与刘邦集团为争夺政权而爆发了楚汉之争,世人总要把项羽和刘邦比较一番。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和他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项羽是个充满矛盾的人。下面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项羽有远大的志向,却又是个目光短浅之人。在少年时候,叔叔项梁教他学书学剑,他不愿意学,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看这番话,项羽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当项梁教他兵法的时候,他却“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他的矛盾性格已经开始体现。
秦始皇出游的时候,项梁和项羽一起去看,项羽的一句“彼可取而代也”,是多么地豪壮。可当若干年后,项羽进兵咸阳,称帝统一天下的机会就在眼前,他却说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为了回老家,放弃了最佳的建都地点,这多么像那些有钱了要回老家去显摆的乡下暴发户。而且,他不是一走了之,“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烧光、杀光、抢光,这又是强盗思维了。因此,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被后人称为“战神”的项羽,在韩信眼中,却只是“匹夫之勇”。在《淮阴侯列传》里,韩信评价项羽:“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羽是贵族出身,从小有远大志向,但更多时候表现的却像一个目光短浅的“匹夫”。
仁慈而又残忍,多情而又无情,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颇为奇怪地集于项羽一身。可能我们无法想象,西楚霸王是个仁慈之人,但当时人们都是这样评价他的,范增说“君王为人不忍”,王陵说“项羽仁而爱人”,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有人认为是他的仁慈。还有一次,他抓到了刘邦的家属,他把刘邦的父亲架在锅上威胁刘邦,但刘邦不为所动,说我们曾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煮你的父亲的话,记得分我一杯羹。项羽居然也就没有杀掉刘邦的父亲,后来又把他送还给了刘邦。部下有了疾病,项羽往往哭着亲自分给他们饮食。从这些表现来看,项羽是个仁慈的人。项羽也是多情的,被围垓下,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历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自刎乌江前的赠马送头,也是何等情义拳拳。
可是,项羽又是一个极端残忍无情之人:刚起事的时候,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章邯率秦军投降后,由于秦军降卒私下的几句议论,就“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进入关中的“屠咸阳”“烧秦宫室”。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是“所过无不残灭”。至于烹死一些诸如讽刺他“沐猴而冠”的“说者”一类的人,就更是不当一回事了。
项羽恭敬爱人却又嫉贤妒能。他对部下很好,但又不能任用真正有才能的人,韩信、陈平投奔了刘邦,就连老部下英布也背楚归汉。王陵说他“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韩信说得更清楚:“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平时待人很好,很有礼貌,但部下立了功劳,应当封赏的时候,项羽却又舍不得,所以人们并不依附他。
项羽轻信又多疑。项伯几次做出错误建议的时候,他都轻易地听信了。鸿门宴前,项伯私至敌营,泄漏军情,还与刘邦做了儿女亲家,反过来就为刘邦说好话求情,项羽对此竟一点疑心也没有;宴会上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项羽听之任之。对一心帮助他的范增,他却又特别多疑。刘邦采纳陈平的反间计,项羽便“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请辞,项羽毫不犹豫地“许之”,结果使得范增“疽发背而死”。
项羽处处想表现出超出别人的风度,楚汉战争中,刘邦处于下风时,往往会好言求和,项羽每次都很“大度”地答应,好几次失去了消灭对手的绝佳机会。但项羽另一方面却又刚愎自用,心胸褊狭。分封天下时,项羽“恶背约,恐诸侯叛之”,但又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而且派人杀死“义帝”,使得天下诸侯纷纷背叛。
项羽斩杀宋义,领兵救赵的时候,当机立断,很等果决;鸿门宴上却又表现地优柔寡断,全无主见。
总之,项羽的性格是充满了矛盾的。纵观他一生:生于秦末乱世,率江东子弟起兵,横行天下,曾一度裂土封王,决定着天下的命运,却最终因为自身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成了令后人感叹不已的人生悲剧。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902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