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历史上的恭亲王奕訢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位置:首页  »  帝王野史  »  历史上的恭亲王奕訢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日期:2023-03-31 22:05热度:加载中...

历史上的恭亲王奕訢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道光皇帝临终前,迟迟拿不定主意,究竟立哪位皇子为储君,最终留下了一封充满争议的遗诏:

  “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历来传位诏书,只会提及皇太子,也就是储君,未来的皇帝,很少会顺带上另外一个皇子的。对于亲王的册封,还是留给下一任皇帝要好得多,至少能帮下任皇帝树立权威。

  显然,道光皇帝不是这么想的,也让我们从遗诏中看出来他的纠结,以及奕訢能力之强。毕竟奕訢一直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道光帝也是想通过遗诏来保全奕。

  可惜并没什么卵用,虽然奕訢没有生命之忧,但权力还是没有的,于是咸丰朝他一直是个闲散王爷,倒也落得个清闲。

  但这种清闲也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奕訢的光荣时刻就到了,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道光帝选择的好皇帝咸丰,觉悟并不高,想着的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于是一溜烟跑到承德“狩猎”去了,京城就留给了恭亲王奕訢!

  虽说后来的奕訢常年跟洋人打交道,但这时候的他并没有什么经验,面见洋人时也是“脸色苍白”,“紧张万分”。但不管怎么说,京城的局势在奕訢的带领下,稳了下来。

  他这里稳了,咸丰帝那里稳不住了,这位丢掉京城跑路的皇帝,再也没脸回京了,死也要死在外面,于是,真的就死了。

  二、辛酉政变

  很多人不理解,在辛酉政变时,恭亲王奕訢为什么要协助慈禧和慈安夺位呢,自己都能干掉八大臣,难道干不掉这两个女子,自己当皇帝?

历史上的恭亲王奕訢一生都经历了什么?-趣历史网

  其实这种疑惑也很正常,当时的慈禧才二十四岁,慈安更小,孤儿寡母的,也没看出有啥政治手段。而奕訢此时又在京城掌控实权,处理八大臣都易如反掌,顺带搞掉两个女人,一个孩子还不是轻而易举?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也很简单,自古以来,只有王爷篡位当皇帝,还没有太后篡位的。当时大清的土壤也由不得他篡位,可以说自从道光帝驾崩的那一刻起,他就跟皇位无缘了。

  即使是权力滔天的摄政王多尔衮,不也是迫于形势,让福临当了皇帝吗?

  而且,干掉了辅政八大臣,恭亲王奕訢就已经得罪了满朝权贵,甚至是宗室血亲。不管怎么说辛酉政变是违背先皇意志的谋逆,已经是大罪了,再谋反,奕訢没有那个实力。

  更重要的是,此时朝廷真正有兵权的,还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这些汉臣,他们还在跟太平军和捻军死磕呢。

  虽说奕訢跟他们关系不错,但是我们也清楚,在大是大非上面,曾国藩他们会支持谋逆的王爷呢,还是符合礼法垂帘听政的太后呢?

  如果没有辛酉政变,权力都在八大臣那里,恭亲王奕訢不过又回去当他的闲散王爷。但是支持慈禧和慈安夺位之后,就会形成“两宫垂帘,恭王议政”的结局,这符合奕訢的预期。

  三、甲申易枢

  可以说晚清之所以能实现“同光中兴”,有一半得算作是恭亲王奕訢的功劳。

  辛酉政变之后,平心而论,清廷最高权力层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平衡。慈禧太后有能力管事,也重用人才,奕在她下面也放得开手脚,慈安是个老好人,但也无形中约束着慈禧不能乱来。

  朝廷内部关系还算和谐,朝廷外部的封疆大吏们也非常给力,干掉了太平天国,扫除了捻军叛乱,西边进军新疆,东边抵御日本,南边力战法国,北边防着俄国。

  最重要的是,在奕訢的总指挥下,大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也正是这场运动,给大清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恭亲王奕訢跟慈禧太后的矛盾也就逐渐展现了出来,并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虽说两人一开始过招有来有往,互有进退,比如同治四年,慈禧授权弹劾奕,使其失去了“议政王”头衔。比如同治八年,奕訢杀掉了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啊等等,但最终还是慈禧太后胜了。

  恭亲王奕訢退出晚清政坛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甲申易枢,这是慈禧太后发动的另一次政变,导火索则是北宁惨败。

  北宁惨败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发生在1884年,这一年四月以恭亲王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悉数被罢官夺职。

  在清史通鉴中有这么一段两者对话的描述:

  慈禧:“爾為何事事和我作對?爾以為自己是誰?”恭亲王:“微臣乃道光爺之六子”慈禧:“本宮可削爾之爵位!”恭亲王:“對,太后可削去臣之爵位,卻抹不掉臣作為皇子的宗室血脈!”

  四、闲散王爷

  在《走向共和》剧中,其时间线,就是恭亲王被罢免后,闲赋在家时的那段时间。这段剧情,也基本符合恭亲王奕訢的历史形象,算是对历史的一种补充,在剧中他一共出场了三次。

  恭亲王第一次出场是在戒台寺,后来李鸿章死也要死在贤良寺,估计也是受奕訢的影响。

  俩人一见面,就共同作了一首诗,前半句是李鸿章说的,后半句是奕訢说的:

  “对持真境应无取,愿得身闲便做僧。世情已逐浮云散,到头难与运相争。”

历史上的恭亲王奕訢一生都经历了什么?-趣历史网

  虽说恭亲王此时赋闲在家,还躲在了清净的寺庙,但心时刻都没有离开朝廷:

  “合资银行的事,被我那嫂子给驳回了?”

  一句“嫂子”的称呼,可以看出奕訢的洒脱,临走时,奕訢提醒李鸿章,一定要注意大清东边的那个国家,也就是日本!

  可以说,恭亲王退出政坛,虽然有醇亲王顶上,且“恭规醇随”,但魄力上跟奕訢比就差远了。奕訢当政时,宁可得罪同治帝和慈禧太后,也不肯重修圆明园,或者颐和园。但醇亲王上台就不一样了,跟翁同龢一起,把本该给北洋水师的经费,挪作了他用。

  这就导致了1888年之后,北洋水师再也没有添过一艘军舰了,逐渐跟日本海军拉开了距离。可以说,如果奕訢继续当政的话,甲午战争失败的历史,可能会改写。

  五、临终遗言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李鸿章被弹劾,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占了上风,此时朝廷无人可用,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决定再启用恭亲王奕訢。

  恭亲王奕訢这时候有了短暂的复出,实际上也是为了给大清擦屁股的,毕竟没有他主政的这十年,大清方向走错了,还酿成了甲午战争的惨败。

  这期间,奕訢就跟翁同龢结下了梁子,奕訢还是推崇洋务那一套,认为改革不是闹着玩,需要循序渐进。而翁同龢推荐了康有为和梁启超,更是与奕訢的执政理念不合,俩人正式闹掰。

  前面我也讲过,翁同龢这人,坏倒是不坏,就是左右摇摆,没有准性,还是倔脾气,动不动就跟人顶起来。等到奕訢一死,他又觉得自己过分了,反而又在光绪帝身边说维新派的坏话,最终被光绪帝不容,罢黜回了家。

  在《走向共和》中,奕訢临终前,慈禧太后是在身边伺候他的,整个大清朝也只有奕訢能有这待遇。看得出,慈禧太后满脸的愧疚,但是,奕訢并没有买她的账,面对她端过来的药,把头扭到了一边。

  随后,慈禧太后就问了一直畏缩在门口的光绪帝,你还有话跟你六叔讲吗?

  光绪帝跟六叔奕訢聊了一会儿后,他问哪些人可以重用,奕訢讲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等等,光绪帝问翁同龢怎么样?

  奕訢一听就怒了,挣扎着要做起来,拼尽全力说了一句:

  “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

  可以说,翁同龢最终被罢官,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奕訢。当然也有光绪帝一心想变法,翁同龢反而又开始保守起来,让光绪帝不满,说他保守吧,他又有点激进,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喜欢,最终被撤职。

  六、慈禧太后

历史上的恭亲王奕訢一生都经历了什么?-趣历史网

  说实话,恭亲王奕訢跟慈禧太后,关系曾经非常非常亲密,甚至有人传言她俩其实是情人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妄加猜测他们的关系,但不可否定的是,奕訢绝对是慈禧太后最坚实的靠山。

  奕訢活着的时候,绝对是支持慈禧太后的,不管两人曾经闹过什么别扭,但终归是大局为重,朝政稳固。等到奕訢一死,庆王和端王上台,这俩货就开始为难慈禧太后了,硬是逼着她立了大阿哥,还想逼光绪帝退位,后来义和团进京,也为拜他们所赐。

  同样,奕訢当时还能压着光绪帝,让他不至于那么激进,可惜奕訢死了还不到半个月,光绪帝就忘记了六叔奕的嘱托:

  “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

  1898年5月29日奕訢去世的,到6月11日,光绪帝就开始了轰轰烈烈地维新变法。

  假如恭亲王奕訢还能多活两年,说不定就不会有后来的义和团,也就不会有八国联军入侵了。

  当慈禧太后携着光绪帝往西安逃跑的时候,想必她肯定记得。几十年前,当她跟着咸丰帝逃跑的时候,北京城门下站着的就是双眼充满坚毅眼神,迎接英法联军的,就是那个英俊的王爷——奕訢。当咸丰帝死了之后,站在北京城门下双眼充满期待,并迎接她们娘俩儿的,仍然是那个英俊的王爷——奕訢。

  只是,八国联军来了后,再也没有那个王爷前来保护她们娘俩儿了……

  没有了奕訢的清廷,终于失去了对皇权,对后权微妙地制约,清廷也终于迎来了它的灭亡。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魔咒,千年无解

历史上的鹦鹉:才子、政治与宠物

历史上关键一年,影响中国300年

历史上陈友谅是个怎样的人?朱元璋佮评价他?

红颜薄命:历史上真实的赵敏与朱元璋的次子朱樉

标签:恭亲王奕訢  清朝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880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