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靖难之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靖难之役,朱棣打败朱允炆上位,朱允炆为什么会被朱棣打败?朱棣又是怎么取胜的?难道说真的是天命吗?
朱允炆被朱棣打败,只能怪朱允炆日子过得太好,天真且无能。坐失皇位,被历史淘汰,朱棣天命所归,也是太正常了。
朱允炆从朱元璋手上继承大明基业,在靖难之役初期,南北实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朱棣个人能力再强,在短期内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就算东汉末年,曹操对袁绍也没有这么大的差距。
袁绍败给曹操,是因为做选择题不及格,大部分好建议都听不进去。而朱允炆相比袁绍,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做选择题时一错到底,不是不及格的问题,直接是0分。但凡朱允炆选对一半,都不至于那么快丢掉皇位。
朱允炆在登基以前,就有削藩的念头,刚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地执行。
齐泰认为擒贼先擒王,先拿实力最强的燕王开刀,黄子澄却建议先从其他有过的藩王下手,争取名正言顺,朱允炆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选择先捏软柿子。
朱允炆不但要捏软柿子,下手还贼狠,直接把亲王削成庶人,这让燕王为首的藩王们还敢对他保佑幻想吗?燕王朱棣造反,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朱元璋忌日,众王要回京扫墓,燕王嗅到了危险,怕去了回不来了,但又不能不去,只好派三个儿子入京。
齐泰和徐达的儿子徐辉祖都建议朱允炆将朱棣三子扣在京城,让朱棣投鼠忌器,但黄子澄担心打草惊蛇。最后朱允炆还是选择放跑了朱棣三个儿子,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肠子都悔青了。
靖难之役初期,老将耿炳文率兵伐燕,两战失利,转攻为守,坚守真定,燕王朱棣攻城不利,只能退回北平。
耿炳文毕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即使刚开始摸不清朱棣的套路,要是打久了,迟早会反应过来,不会让朱棣好过。毕竟双方实力太悬殊,耿炳文要是学起司马懿来,朱棣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但是在京城的朱允炆听说前线败了,便受不了了,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李景隆代耿炳文为主帅。后面的故事,稍微对靖难之役有点兴趣的都知道了,李景隆的能力确实不一般,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帮朱棣夺得天下,姚广孝跟他都没得比。
黄子澄虽然喜欢瞎扯淡,但是责任心还是有的。对于李景隆的败绩,他也是痛心疾首,要朱允炆处理李景隆,但是这时朱允炆又不听黄子澄的了,坚决不处理李景隆。
李景隆的所作所为,朝廷众臣当然清楚了,所以黄子澄和方孝孺都请求杀李景隆,但是朱允炆不但不杀,还选择继续用李景隆。如此作为,朝中只要不是对朱允炆死忠,稍微明智一点的人,都会倒向朱棣。李景隆最终也不负众望,直接将南京献给了朱棣。
朱棣夺侄皇位,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朱元璋杀尽功臣,朱允炆无人可用。我觉得这就是胡说八道。
朱元璋打江山,手下战将无数,哪是那么容易杀尽的?所杀的都是如蓝玉一般,有功有威望的大将,这些公侯平时的不低调,导致杀身之祸。军中上层杀了,不是还有中下层军官吗?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个齐泰,辅佐朝政,这个齐泰虽然比不了诸葛亮,但至少不是个庸才。但是朱允炆显然更喜欢听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黄子澄的话。
从靖难之役中可以看出,南军对北军,实力上是碾压的,军中也涌现出不少能战将领,可惜朱允炆偏偏要用李景隆为帅,一帅无能,累死三军。
李世民死前,贬李勣出京,就是为了要太子李治继位后提拔李勣,让李勣感受到李治的恩惠,用心辅佐李治。
朱允炆这时候也是非常好的机会,要是能够破格提拔一些立有战功的战将,很容易便能组建起忠于自己的班子。但是朱允炆就是对李景隆有莫名其妙的好感。
刘邦围剿项羽时,承诺杀项羽者赏千金,邑万户。即使项羽再能打,汉军也是奋勇向前,毫不畏死。
项羽自尽,汉军为了抢夺项羽尸体,相互攻杀,死伤数十人,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一体,全被封侯。
靖难之役中的南军却摊上朱允炆这么个沽名钓誉的领导,不想背杀叔之名。别人战前都是想方设法激励士气,要将士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朱允炆这么一玩,南军将领纵们有韩信之能,敢发挥吗?
朱允炆被朱棣打败,不是因为无人可用,是朱允炆不会用人,更没什么能力,但又急功近利,皇位都没坐稳就藩王们下手。如果朱允炆有曹叡一般的能力,朱棣纵使有十个姚广孝,也只能是摆设。
朱允炆丢皇位这个锅,真不能让朱元璋背,这些都是借口之辞。给朱允炆一个诸葛亮,朱允炆会用吗?
假如朱元璋不杀蓝玉,留一批人辅佐朱允炆,那让朱允炆头疼的怕不只是削藩了,这些悍将,朱允炆能搞得定吗?
蓝玉要是主动带着朱允炆削藩,解决了朱棣等藩王,朱允炆的皇位就真的能坐稳吗?如果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那就成了朱允炆、朱棣、蓝玉三方博弈了,无论是朱棣赢还是蓝玉赢,朱允炆只能是最早出局的那一个。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748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