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0年(龙凤六年),刘基(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私人在朱元璋的邀约下入南京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为您讲解
刘基刚到朱元璋阵中,就做了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记载:
二十一年春正月朔,中书省设御座,奉小明王行庆贺礼。刘基怒曰:“彼牧竖耳,奉之何为!”不拜。太祖召基入,问之。基遂陈天命有在。太祖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计。
意思是说,1361年大年初一,朱元璋率领文臣武将向小明王的御座跪拜行礼,大家都齐整整地跪地,只有刘基突兀地站在那里,不愿屈膝。朱元璋无奈,召刘基到内室问话,刘基给朱元璋说了一通“天命”的观点,认为小明王并非未来的天下君主,让朱元璋多为自己打算,朱元璋醒悟,从此定下征伐大计。
小明王,也就是韩林儿,他是北方红巾军的首领,也是朱元璋的上司。韩林儿搅动风云长达十余年,他占据“大义”,反元复宋,巅峰时自称“拥兵百万”,是元朝末年不可忽略的大人物,然而,这样的大人物,到了后期,却没有了立足之地,1366年,韩林儿在朱元璋派人接他回南京的路上,溺死于瓜步,死因至今仍有争议。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元末“大宋”皇帝韩林儿,希望通过史料的引述和分析,让大家了解一段不一样的历史。
一、石人一只眼,一出天下反
说起韩林儿,就不得不说他的父亲韩山童。《新元史·列传一百二十一》记载:
韩林儿,永年人。父山童,尝为童子师,人称为韩学究。至正初,山童倡言天下将大乱,弥勒佛出世。
韩山童曾是个读书人,人称韩学究,足智多谋。元朝末年,苛政如虎,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然而,元廷仍在加剧剥削百姓,很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
1351年,元顺帝派大臣贾鲁征集十万民夫清理黄河河道,民夫们饱受奴役,韩山童便和他的同伙刘福通等人商量,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煽动民夫造反。事实证明,韩山童也非无能之辈,他吸取前代农民起义的经验,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韩山童先让刘福、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住等亲信告诉民夫们,说天下即将大乱,弥勒佛出世会拯救大家。并且散布了两句童谣,即“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第二,韩山童秘密派人在黄河河道下埋了一座独眼石像。几天后,民夫们挖出了这座石像,想到前日听到的童谣,人心思变。史载:
“开河者掘得之,转相告语,人心益摇。”
第三,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他要带领大家“反元复宋”。当时,元朝入主中原不过70余年,中原百姓受到蒙古贵族的压迫,早就对宋朝心向往之。
韩山童的这一系列操作,成功燃起了民夫们反抗暴政的热潮,大家纷纷拿起铁锹头,杀掉护河官员,拥立韩山童这个“宋徽宗的八世孙”为首领。
韩山童见时机成熟,便带着大家杀黑牛白马,起誓造反。由于起义者都头戴红巾,因此后世称之为“红巾军起义”。
韩山童带领大家浩浩荡荡攻打颍州,抢夺粮食,诛杀官吏。百姓们纷纷响应,声势浩大。元顺帝听闻后,急忙派大军前来镇压。韩山童运气不好,被元军活捉后遭到诛杀。他的部下刘福通和杜遵道带着起义军继续反抗元军。
韩山童被杀后,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到了武安山上。刘福通和杜遵道带着义军占领罗山、上蔡等豫皖边界。三年后,红巾军的人数已经多达十余万。这期间,刘福通和杜遵道二人陷入争权夺利的漩涡。刘福通是武将,杜遵道是文臣,两人背后都有大批追随者,相互斗争,都想成为红巾军的首领。
由于二人彼此僵持,最后大家各让一步,认为既然是“反元复宋”,那就应该让“宋徽宗的九世孙”、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来做大家的首领。这个建议果然得到了众位红巾军头目的认可。于是,刘、杜二人派人去寻找韩林儿,到了第二年正月(1355年),大家终于在砀山夹河一带找到了韩林儿和他的母亲杨氏。
1355年二月,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在安徽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韩林儿号称小明王,尊杨氏为太后,封杜遵道为丞相,封刘福通为平章。因此,1355年,在北方红巾军体系里,被称为龙凤元年。
韩林儿的帝王生涯,就此拉开序幕。
从历史进程中看,韩林儿并非反元第一批义士,他之所以能被大家拥立皇帝,主要是靠父亲韩山童的威望,以及他“宋徽宗九世孙”的名头。因此,红巾军后期虽然人数众多,但韩林儿的领导力并不强。
二、红巾满江河,明王势力孤
山中不知岁月,就在韩林儿和母亲杨氏躲在山林的这几年,天下局势已经大变。
首先,在韩山童去世的同一年,蕲州人徐寿辉在天堂寨发动起义,他的起义军也头戴红巾,被后世称为“南方红巾军”,而韩林儿这一支红巾军因为一直活动在黄河流域,因此被后人称为“北方红巾军”。南、北红巾军同名,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统属关系。
徐寿辉在蓟州称帝,建立“天完”政权,南方红巾军后来发展很快,陈友谅、明玉珍等人,皆出自徐寿辉麾下。
其次,在韩山童去世的第二年,北方的黄河、淮河流域陆续有人继承韩山童的遗志,他们以红巾军的名义起义,表面上归北方红巾军领导,实际上各占山头。例如,在安徽濠州的郭子兴便是其一。需要说明的是,郭子兴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女婿,他就是朱元璋!
因此,在小明王称帝后,郭子兴和朱元璋以小明王为君,以“龙凤”纪年,每年正月,都要想韩林儿的御座行君臣大礼。
第三,在高邮,盐民张士诚发动“十八条扁担起义”,他先占领高邮,后来又“迁都”平江(苏州),建立“大周”,自立为帝。
也就是说,小明王刚登基那会,北方红巾军虽然势大,但天下已经呈现出群雄逐鹿之势。微妙的是,由于韩林儿率领的北方红巾军一直在黄河流域活动,他离元廷最近,因此,元朝的千军万马最先攻打的必然是韩林儿。
韩林儿外有强敌,内部也不稳定。他登基不到一年,刘福通和杜遵道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明史·韩林儿传》记载:
遵道宠用事。福通嫉之,阴命甲士挝杀遵道,自为丞相,加太保,事权一归福通。
最终,刘福通杀掉了杜遵道,独揽大权。韩林儿虽然有其名,但实权都掌握在刘福通手里。
元顺帝为了尽快灭掉红巾军,先后派孛罗帖木儿和擦汗帖木儿两位大将率军百万前来攻打韩林儿,导致韩林儿损失惨重。史载:
既而元师大败福通于太康,进围亳,福通挟林儿走安丰。未几,兵复盛,遣其党分道略地。
即,龙凤元年底(1355年),元朝集结重兵来犯,韩林儿派刘福通出战,双方在太康对决。刘福通不是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的义父)的对手,红巾军大败,刘福通不得不带着韩林儿逃到安丰。令元朝没有想到的是,韩林儿兵败没多久,但因为他有“复宋”的大义,因此深得中原百姓的支持,不到半年的工夫,韩林儿的实力又恢复到此前的水平。
可见,韩林儿有多么“抗揍”。
从历史角度来说,韩林儿的作用是巨大的!韩林儿登基的最初几年,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为身后的徐寿辉、张士诚、朱元璋等人“挡子弹”。有了他的存在,后面的这些枭雄们才得以迅速的发展。
若干年后,朱元璋在统一南方后决定北伐,徐达、常遇春等人之所以能够一路势如破竹,有一个原因不可忽略,那就是元朝的精锐部队,其实早在十年前就被北方红巾军消耗殆尽了!
三、红巾满黄河,抗元书辉煌
韩林儿抗击元朝最辉煌的时刻是在他登基三年后。
龙凤三年,韩林儿兵分三路,第一路有李武、崔德带领,他们一路攻占了商州、武关,大军直指关中。
第二路由猛将毛贵带领,一举攻下胶州、莱州、滨州,抢占山东。
第三路由刘福通亲自挂帅,在前两路成功牵制元军之后,刘福通带兵直捣汴梁。
韩林儿为何要攻打汴梁?因为这是北宋的故都,他志在“反元复宋”,汴梁的得手,对北方红巾军来说意义更大。待三路大军全部取胜之后,放眼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遍地是红巾。
正是因为韩林儿在北方如此“嚣张”,朱元璋才能趁此机会占领集庆(南京),徐寿辉才能西攻巴蜀,东征安庆。如果单从抗元贡献的角度来说,徐寿辉、朱元璋、张士诚这些人,都得称韩林儿一声“大佬”。
龙凤四年,韩林儿又兵分两路,由悍将毛贵沿山东往北攻打,由另一位大将李喜喜攻打关中。《明史》云“势锐甚”,元军镇压起来已经非常吃力。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往回看,会发现韩林儿并非庸才,至少,他麾下有高明之人。他的这两路大军可谓“有的放矢”。要知道,山东往北,那就直指大都(北京,元朝首都)了。而关中地区,自古就是汉唐要塞,在农耕社会,得之可得天下。
元顺帝当时非常惊慌,《明史》云:
顺帝征四方兵入卫,议欲迁都避其锋,大臣谏乃止。
元顺帝四处征召兵马勤王护驾,甚至要迁都避难,在大臣的劝阻下才消停。
元顺帝为了抵挡韩林儿的攻势,不得不将关外的蒙古大军悉数调往关内,甚至动用了镇守高丽的兵马,让他们前来镇压韩林儿。
韩林儿当时士气正盛,有些自以为是,再加上他的战线扩展得太长,首尾不能相顾,很快便在元朝铁骑下吃了大亏。
半年后,刘福通兵败河北、李喜喜兵败兴元,毛贵也遭到重创。但是,红巾军虽败,却非常顽强,他们和元朝大军顽抗到底。举个例子,当时韩林儿麾下有一路大军由关先生、破头潘二人率领,他们最初攻到了大同。得知韩林儿在后方兵败后,他们俩知道退路已经被切断,干脆继续向前进军。这二人率领大军一路从大同杀到塞外,到达兴和(内蒙古乌兰察布境内),在这里和元军大干一场后,又烧到了上都(元朝三大都城之一),毁掉上都的大部分宫殿。在草原上,二人遭到了蒙古大军的围攻,他们又一路狂飙,杀到了东北,攻占辽阳,最后打到高丽时,因为矢尽粮绝,这一路大军壮烈牺牲。
笔者之前见有人问: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了争抢地盘,大打出手的时候,元朝大军为何不渔翁取利?看到我上面的这些介绍,我想大家就会明白,元朝立国近百年,他们又不傻,能取利当然会取,但是,他们被韩林儿搅得天翻地覆,哪有多余的心思和兵力剿灭朱元璋和陈友谅。
一言以蔽之,韩林儿在元末的抗元史上,借助中原百姓的反压迫心理,为自己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黄河水滔滔,落日显余晖
韩林儿自反元以来,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随着这元军的反扑,他也遭到了重创。另外,韩林儿还面临一个大问题,《明史·韩林儿传》记载:
诸将在外者率不遵约束,所过焚劫,至啖老弱为粮,且皆福通故等夷,福通亦不能制。兵虽盛,威令不行。数攻下城邑,元兵亦数从其后复之,不能守。
意思是,韩林儿虽然势大,但他和刘福通都不懂的约束这群“草莽”将领。北方红巾军所到之处,百姓都夹道欢迎,但是,他们却烧杀抢掠,很快便把得到的民心全部辜负。以至于虽然夺下城池,最终也轻易被元朝再度攻下。
龙凤五年,元顺帝再度派察罕帖木儿南下,元军一路强攻,韩林儿一路败退。到了五月,元朝大军围攻汴梁,《明史》记载:
林儿兵出战辄败,婴城守百余日,食将尽。福通计无所出,挟林儿从百骑开东门遁还安丰,后宫官属子女及符玺印章宝货尽没于察罕。
韩林儿在汴梁坚守百余日,因为断粮的缘故,刘福通不得不带人突围。最后,只有刘福通、韩林儿等一百多人逃到安丰。韩林儿的后宫嫔妃和玉玺印章都落入元军手中。
龙凤六年,元廷又派孛罗帖木儿南下,当时,韩林儿麾下仅有的一支强盛军队也被孛罗帖木儿打败,至此,韩林儿逐渐陷入尴尬的境地。
龙凤七年,元朝陆续平定了山东。
龙凤八年,韩林儿麾下大将田丰诈降元朝,杀掉了察罕帖木儿,察罕帖木儿的义子王保保(扩廓帖木儿)激愤之下,率军一路砍杀,把韩林儿在河南境内的部下几乎扫灭一空。韩林儿只得和刘福通死守安丰。
龙凤九年,元顺帝和太子陷入内讧,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各自战队,相互攻伐,这让韩林儿有了喘息之机。然而,在苏州待久了的张士诚却突然派大将吕珍攻打安丰,想掳走韩林儿以撷取政治果实。韩林儿苦战无果,只得派人到南京,向他名义上的下属朱元璋求救。
本文开头我已经提到,朱元璋虽然每年都会向韩林儿的御座行君臣之礼,但那也是表面工作。他其实并没有真正听从韩林儿的调派。当时,陈友谅正在发动60万大军猛攻洪都,刘基劝朱元璋放弃韩林儿,直接挥兵攻打陈友谅。但朱元璋却说:
“安丰破则士诚益强。”
朱元璋怕张士诚继续坐大,于是决定让侄子朱文正务必要死守洪都,等自己救援安丰后再去攻打陈友谅。
待朱元璋亲率大军来到安丰城下时,刘福通已经被吕珍所杀,《明史》云:
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
朱元璋击败吕珍后,韩林儿被救了出来。但是,此时的小明王,已经无处容身。朱元璋向韩林儿叩首,仍尊他为皇帝,将他安置在了滁州。这一年,是龙凤九年,也就是1364年。随后,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以少胜多,用利箭杀死了陈友谅。
也就是这一年,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吴王,朱元璋当时是北方红巾军的独苗,韩林儿封不封赏朱元璋,已无区别。
韩林儿在滁州待了三年,龙凤十二年(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攻打张士诚,张士诚困守平江城。朱元璋见大局已定,于是派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回南京,不料,在廖永忠回来的路上,经过瓜步(南京市六合区东南)的时候,船只突然倾覆,韩林儿溺水而亡,临终前,身上穿的仍然是龙袍。《明史》云:
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韩林儿在黄河流域创造过辉煌,他称帝12年,最后还是死在了长江流域,这不是一句“水土不服”就能解释的。但不管怎么说,12年的帝王生涯,韩林儿由辉煌走向没落。
黄河水浊,长江水清,韩林儿见识完大风大浪之后,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五、江左悼明王,后世任评说
关于韩林儿之死,史学上议论纷纷。但有一点非常明确,韩林儿必然是被谋杀的。因为廖永忠乃是朱元璋麾下最擅长水战的将领,韩林儿在他眼皮子底下被水淹死,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关键是,到底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杀死韩林儿?还是廖永忠揣摩朱元璋的心思,私自杀死韩林儿的?这个就很难说了。
反正,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封赏功臣时,封了6位公爵,而廖永忠战功赫赫,朱元璋却只封了他为侯爵(德庆侯)。朱元璋当时对廖永忠解释说: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意思是时候,以廖永忠之功,封他为公爵绰绰有余。但是,他当年私自揣摩我的意图,导致韩林儿死于瓜步,犯下大错,因此才不能被封为公爵。
也就是说,韩林儿之死的锅,朱元璋不但不背,而且全部甩给了廖永忠。所以说,韩林儿之死,至今仍是历史公案。
《左传·庄公十一年》有一句话,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用这句话来形容韩林儿,再合适不过。
关于韩林儿,笔者有三点评价:
第一,韩林儿是位勇士。他为抗击元朝做出过卓越贡献。韩林儿巅峰之时,曾“拥兵百万”,打得元顺帝要迁都。为后方的朱元璋等人挡住元朝一波又一波地镇压。若没有韩林儿在前,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能不能成为元末枭雄都难说。因此,韩林儿的历史贡献,不可忽略。
第二,韩林儿是一位领路人。韩林儿和乃父带领的北方红巾军,掀起中原百姓抗击暴政的热潮。朱元璋所在的濠州红巾军,是北方红巾军的继承者。《明史》曾评价:
韩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
可见,朱元璋虽然建立了大明朝,但韩林儿是明朝的先驱,这一点不容否认。
第三,韩林儿有他的局限性。韩林儿带领的义军虽然骁勇,但没有突破封建农民起义的局限,他军纪不严,欺压百姓,尝到部分起义成果后,就忘记了最初起义的目的。这是他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值得后人警惕的地方。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云:
“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所以,韩林儿不是失败者,他是一位值得后世尊重的勇者!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7145.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